關於物理力學“力的分解”教學反思

關於物理力學“力的分解”教學反思

  “力的分解”是整個高中物理力學的基礎之一,與“力的合成”內容相輔相承,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利用平行四邊形進行力的分解,也是對今後對向量分析的基礎。

  一、課堂設計思路

  本次課堂設計,我的思路源於“新課改”的教育思想,將“情景設定”引入教學中,輔以多媒體現代教育手段,增強師生間的課堂互動,讓學生融入一個“情,景,理”的思考與鑽研的過程,將以往的學生適應課堂的模式轉化為課堂適應學生的模式,以期達到學而有趣,知識固化的目的。

  二、課堂進行過程

  在上課之初,我先設定一個通俗易見的實驗,即如圖(1)所示,這個實驗學生也可以自己試著做,而且實驗效果明顯,即讓學生自己分析出:重物的重力效果有兩個作用效果:一是使繩子對手指有拉的作用效果;二是使輕杆對手掌掌心有壓的作用效果。在這個探索的情景裡,學生有了知識的準備以及興趣的激發,給整節課的學習氛圍奠定了良好的基調。

  然後我們回顧了力的合成的內容,並再次強調了力的合成滿足平行四邊形法則,從而引出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並利用多媒體動畫模擬和三維影片模擬,以及師生的討論,總結出,在不設限制條件下,同一個力可以分解為無數對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之後,近一步重點分析力的分解只有惟一情況的兩種情形,而後給出拓展思考,使學生在興趣盎然的學習情緒下區鑽研更深層次的物理規律。

  而後,我給出了兩個鞏固練習,題目設計由分析物塊放在平面上受力及其力的按需分解,到分析物塊放在斜面上受力及其力的按需分解,兩個練習難度遞次增大且有著嚴格的邏輯性和統一性,典型具有代表性,在講解練習的時候,充分發揮師生間互動,鼓勵並抽取學生上臺與教師共同解題,在知識上始終強調“按需分解”以及“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邊形法則”兩個原則,並解釋“力的分解最終目的是力的合成”,讓學生及時將新學知識在應用中固化。

  最後,對課堂進行小結。

  三,課堂實施效果

  本堂課完整的完成了教學任務。整堂課志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促使其在興趣驅使下對物理規律進行深入探討和研究並掌握新學知識。本堂課的實施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學生由情景實驗入手,表現了極大的學習興趣,給整堂課奠定了良好的氛圍基調。

  在課上,黑板的板書輔以適當的多媒體動畫模擬和三維影片模擬,表現了較高的教學效率,充分解放學生的形象思維,更快接受物理情景,從而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物理問題思考。

  知識與鞏固練習均環環緊扣,難度遞增,有代表性,使整堂課雖氛圍輕鬆卻知識緊湊,符合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和理解掌握過程,體現了國家對於高中教育新課改的指導思想。

  課堂上教師在授課方式上的激情投入和引導,也在一定程度感染了學生;師生間的互動,也使學生了有學習的“主人翁”精神,並從中提出了創新的思維,如學生羅樹菖在課上大膽的提出非常規的利用合力中點作並行四邊形的方法,可以說是本節課的亮點。

  課後學生反映以及作業練習情況均表現出本堂課在知識的授予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學生大體上掌握了“力的分解”方法,並“按需分解”。

  四,課堂教學反思

  課後,幾天的觀察和反思,總結以下幾點尚需改進之處:

  1、課堂引入應更簡潔,把時間儘量留給課堂教學重點,使課堂教學重點突出;

  2、課堂上的知識點要及時小結,在課堂最後來一次總結,使課堂教學更富層次感,也能使知識能在學生心中逐步固化;

  3、課堂上研究問題的提出要精練且有條理,不宜給出難度過大,覆蓋面過廣的問題,善於把大的問題分成幾個小的問題解決,否則學生易失去學習信心及興趣;

  4、拓展思維點到為止;

  a) 板書必須有條理,作圖必須認真嚴謹規範,且禁止在同一個圖上多次作圖。本次上課這個環節是我最大的疏忽的缺陷,鑑於此,今後應攜帶三角尺作圖;

  b) 課堂教學要前後呼應,如總結的時候可以重新提一下課前的情景實驗;

  c) 課堂教學要善於聯絡舊知識,如本次課的授課時不應脫離受力分析和力的合成的內容;

  d) 鑑於學生基礎參差,課堂內容的編排和難度的取捨要照顧大部分學生的接受能力,本次課堂內容編排略為過大,鞏固聯絡最後一題難度過高,基礎差或精力稍微不足的學生恐難跟上;

  e) 物理是一門嚴謹的學科,授課時須時時注意用詞的精闢性,言多必失,要給學生一個正確的表率。

  《力的分解》的一點想法

  “力的合成與分解”可以說是高中物理所遇到的.第一個重點與難點,也是初中物理與高中物理的第一個臺階,其豐富的教學內容正是高中階段培養學生良好習慣和發展物理能力的有效載體,尤其“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承接力的合成,又為數學向量的運算打下一定的基礎。所以平行四邊形定則依然是本節的重點。本人認為可從如下幾點對其教學功效進行挖掘。

  1、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在課堂上的再現。此部分的教學內容的傳統教學方法模式為:教師舉例,學生想象,教師點撥。本節課可以讓學生做一個小實驗:用拇指和中指頂住一端削尖的鉛筆,筆的中部吊一小重物。讓學生感知力的作用效果,據力的作用效果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的教學自然水到渠成。

  2、滲透“等效替代”的思考方法。力的分解是當幾個力的作用效果與一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時,可以用幾個力來代替一個力的作用效果。這種等效替代的方法是研究物理問題的一種常用方法。本節課的內容就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這種思考方法。

  3、加強作圖訓練,培養抽象思維能力。高中階段作圖法(或圖象法)是許多物理問題解決的手段之一,且要求很高。因此在力的分解的教學過程中,就必須加強作圖的訓練,在此處不但能在習題中找到許多作圖的素材,而且在新課的教學中也有許多相關的內容。在作圖中涉及到平行四邊形、圓、 垂線 、 三角形等知識的綜合應用,老師有意識地指導學生,不但能訓練學生的作圖基本功,為今後的物理作圖打下基礎,而且能提高學生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數、物”知識的綜合應用中提高了抽象思維的能力。

  4、精選習題,培養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中有許多習題往往涉及多種解法,透過訓練能有效地提高學生思維的廣度,此外不少習題還涉及較深的數學問題,特別是一些極值問題與三角函式和幾何知識都有密切的聯絡,透過訓練能有較地提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5、滲透對立統一的觀點。力的分解與合成互為逆運算(對立性),都遵循平行四邊形法則(統一性),利用這一規律向學生滲透矛盾對立統一的世界觀教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