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向心力公開課的教學過程和教學反思

關於向心力公開課的教學過程和教學反思

  向心力是從動力學的角度研究勻速圓周運動的,這部分知識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也是學好圓周運動的關鍵點,學好這部分知識,可以為後面的天體運動和帶電粒子在勻強磁場中的運動打好基礎。

  我是這樣設計的:把本節課設計成了探究性學習課,在教學中透過具體的例項、實驗,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的過程,成為學習的主體,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和能力。

  一、教學過程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對人的實踐活動起著積極的作用,特別是對學生的學習起著推動作用,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中一個最積極、最活躍的心理因素。而直觀教學手段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在學習過程中,它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必要條件。學生以直觀感受形式獲取知識,比如:觀看影片資料、自己動手實驗等,與由老師傳授知識相比,直觀感受的效果要好很多。向心力這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主要是向心力是按效果來命名的`力,與之前所學重力、彈力等按性質來命名的力不同。任何一個力或者是合力分力都可以是向心力,這對學生來說是比較難理解的。因此在教學中,要遵循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從身邊的事例出發,讓學生體驗到做圓周運動的物體“需要”有一個指向圓心的力,從而引出向心力的概念。在開始創設圓周運動的情景,讓學生自己提出想要知道、解決的問題,接著不斷引導,透過全班同學的討論,自評和互評來不斷完善。學生思維很活躍,在一定基礎上提出的部分問題如下:(1)向心力的方向與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是否相同?(2)向心力的作用效果是怎樣的?(3)向心力的大小怎麼測量計算?(4)向心力的大小跟什麼有關?(5)向心力的施力物體是什麼?向心力的來源?(6)向心力是不是合力……

  透過前一節《向心加速度》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了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指向圓心,它描述了物體速度方向變化的快慢。於是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可知,這個加速度一定是由於它受到了指向圓心的力。很自然地解決了學生提出的關於向心力的方向和作用效果的問題。由於錯誤的經驗或者說是思維定式,學生往往認為向心力是一種新的力,在一定例項的基礎上,提出思考問題:向心力是不是一種新的力?引導學生思考“向心力不是一種新的力,而是根據作用效果命名的力(即向心力的來源)。”和“向心力和切向力的作用效果和特點”對學生來說都將是難點。因此在勻速圓周運動的例子中,在學生有了這些勻速圓周運動的體驗之後,緊接著讓學生用剛學過的知識來解釋為什麼物體會做圓周運動,透過分析,加深對向心力的理解。

  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就可以得到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受到的合外力大小,即向心力的大小。接著,教材為了讓學生對向心力有一個感性的認識,設計了“實驗”欄目──“用圓錐擺粗略

  驗證向心力的表示式。實際上,這個實驗除了要驗證向心力表示式之外,另外一個目的就是可以讓學生體驗到“向心力不是一個新的力,而是一個效果力”,也即讓學生初步學會分析向心力的來源。

  與過去不同的是,本節中又討論了變速圓周運動和一般的曲線運動。這樣安排的目的是從生活實際出發,在更廣闊的背景下讓學生認識到什麼情況下物體將做勻速圓周運動,什麼情況下會做變速圓周運動。以及知道如何處理一般曲線運動的方法。經歷從勻速圓周運動到變速圓周運動再到一般曲線運動的研究過程,讓學生領會解決問題從特殊到一般的思維方法。並學會用運動和力的觀點分析、解決問題。這部分內容我覺得可以留給學生自我閱讀,分析處理。

  二、教學反思

  (一)成功之處

  1.本節課重難點確定合理,對於向心力來源這一難點透過例項分析的方法突破到位,三維目標完成情況較好;

  2.引入直觀,情境創設合理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學生的“問”展開教學,既提高了學生語言表述能力,也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互助的能力;

  3.教學過程中體現了審美化的物理課堂。對於一些比較抽象的知識,可以採取創設情景等方法,把抽象問題具體化,透過建立理想模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把複雜問題簡單化,透過影象和影片引入向心力概念,展示了自然的和諧對稱統一美;在向心力大小的實驗探究驗證中,也展示了高中物理的簡潔美、方法美、實驗美和辯證美;在討論變速圓周運動和一般的曲線運動過程中,體現了從特殊到一般的思維美;

  4.細化每個問題,保證了設問的有效性。設問的目的在於為學生理解新知識鋪路搭橋,所以設定的問題要儘可能做到以下幾點:1)承上啟下,鋪墊性強;2)設問指向性強;3)設問逐層遞進等。

  (二)不足之處

  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堅持使用例項、實驗緊密聯絡生活,拉近科學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感到科學就在身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又因為整堂都是以學生為主的探究性學習,創設情景讓學生提出自己關心、想要知道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時候又主要是以學生自評和互評以及合作學習而得出結論的,所以在結論的得出或是結論的表述可能會不嚴密,難免缺少知識的系統性,因此如何處理和保持好探究性學習中知識的系統性是探究性學習中的值得我去研究的問題。探究型學習課給教師提出了很高要求。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不斷加強引導和應變能力,提高課堂管理能力,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因為課堂應該是屬於學生的課堂,同時也要創設一個和諧、平等、民主的課堂氛圍。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