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螳螂捕蟬》教學反思模板

六年級語文《螳螂捕蟬》教學反思模板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並下了死命令,不準別人來勸阻。千鈞一髮之際,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讓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教學第二課時時,我面對大臣們和少年的勸說,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匯入,從對比中逐步理解人物形象。本課時的教學,我主要從故事和人物兩方面展開教學:

  一、螳螂捕蟬的故事,含沙射影,發人深思。

  在要求學生複述故事的同時,引導他們理解“蟬— 螳螂—黃雀—少年”之間的利害關係,並在黑板上用簡筆畫畫出當時的形勢圖,進一步體會他們與吳國、楚國、其它諸侯國之間的關係,以瞭解當時吳國的處境和故事的巧妙之處。

  二、少年勸阻的方法巧妙,彰顯其勇敢機智。

  透過少年和大臣們不同的勸阻方式,以及勸阻所取得的不同的結果來理解“吳王為什麼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個問題,進而理解“一個人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而不顧身後隱伏的.禍患”。

  在教學中,透過媒體的輔助,學生在理解“蟬—螳螂—黃雀—少年”與“吳國、楚國及其它諸侯國”之間的關係時,感覺到難度並不是太大。但要求學生聯絡生活實際,說說從《螳螂捕蟬》這一課中所受的啟發時,由於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不夠充分,以及學生對故事的中心—“一個人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而不顧身後隱伏的禍患”理解不夠透徹,所以學生的思維和發言有很大侷限。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