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道之行也的教學反思

關於大道之行也的教學反思

  教學《大道之行也》後,從兩個方面進行反思。一方面反思我“教什麼”,另一個方面反思我“怎麼教”。

  一、反思我“教什麼”。

  專家張學君在《語文教學備課指南》中說“三維目標的重新設定,主要解決語文教學的兩個基本問題:即‘教什麼’和‘怎麼教’的問題”。在《大道之行也》的教學設計中,我明確的三維目標就是我要教的內容。下面先對教學中實現三維目標的情況進行反思。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的實現情況

  我確定的知識與能力目標有如下兩點:

  1. 讀準字音,理解詞、句意。積累文言詞彙,背誦課文。

  2. 瞭解我國古代聖人對人類社會的美好構想,明白“大同社會”的特徵。理解課文“天下為公”的主旨,並能把其作為自己的追求目標。

  對第“1”點,學生預習時基本完成,教學中很快糾正了學生預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這篇課文較短,學生容易記誦。可每一組中都有一至兩個基礎差的學生,學習較惰性,對字詞的理解不準確,背誦也沒有完成。如“選賢與能”中的“與”,不參照課文下面的註釋,讀成“yǔ”了。課文下面註解是這樣的:與,通“舉”,推舉,選舉。根據通假字的讀音規則,“與”應讀“舉(jǔ)”的音;又如“矜、寡、孤、獨、廢疾者”中的“矜”字,讀成“jīn”了。課文下面也有註釋:矜,通“鰥”,故讀作“guān”,等等。對這部分學生,將在課餘安排時間進行輔導,由小組長督促,科代表把輔導情況向老師彙報。

  對第“2”點,之前學習了古文《桃花源記》,學生對戰亂時期人們的追求已經有一定理解,都明白陶淵明寫作《桃花源記》是想表達對“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種閒適生活的嚮往,以此來表現對戰亂生活怨憤。學生有這方面思想作為基礎後,瞭解春秋時連連戰亂,各諸侯國積極尋求救國方略,都希望把自己國家建設為最理想社會這一主題思想的理解就容易多了,也就明白了孔子的“大道”思想產生的原因。因此,對於“大同社會”的特徵(“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適當點撥就理清了思路。

  對於“天下為公”這一主旨的理解,則是教學的難點。部分學生覺得“大同社會”是不可能實現的。他們說,人們的“為我”意識強烈,要實現“為公”真有些痴人說夢。在這一點上,經過介紹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形態的發展規律(即從低階向高階邁進。如: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幫助學生理解“天下為公”就是“大同社會”的特徵,相似於社會主義的高階階段,即共產主義社會。學生理解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形態發展規律後,結合歷史知識,對實現大同社會的希望值增高了。接著又把實現這一理想的漫長過程向學生分析,使他們用客觀眼光理解大同社會時“天下為公”的狀態。幫助學生達成這一目標時,難度大。因為涉及歷史、政治等方面知識,學生歷史、政治知識學得不繫統,即便我花了很大功夫,仍有少部分學生處於迷茫狀態,這點,只有課餘找時間進行輸導。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情況

  我確定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有如下兩點:

  1. 透過對課文的學習,瞭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2. 樹立創造美好生活的願望,懂得自身學習對自己成長和社會發展的作用,從而為實現美好生活而努力學習。

  對以上第“1”點目標,組織學生複習《桃花源記》時,學生已經明瞭。返推到春秋戰國時期,學生同樣理解了。他們對我國古代先賢能夠樹立這樣的理想而感到驕傲。

  在這基礎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完成第“2”點目標:有理想,有追求,有奮鬥,生活才會發展,社會才會進步。鼓勵學生要像古代先賢一樣,樹立遠大理想,併為之努力奮鬥,人生指向明確,生活才會有意義。學生踴躍說說自己的人生目標,教師對他們的目標進行定位,並點明,只要每個同學能按自己擬定的目標,實實在在去努力,願望就有可能實現。世世代代這樣努力下去,大同社會的藍圖就不會遙遠了。學生對這一說法表示贊同。

  二、反思我“怎麼教”

  趙宇宏在《新課改下語文教師的三點反思》中說:“語文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應該是對話的關係,語文教學應該是一種對話教學。”怎麼對話呢?“怎麼教”呢?我在“過程與方法”目標中提出瞭如下三點目標:

  1. 聯絡《桃花源記》引出“大同”特徵,把學生引入課文。

  2. 聯絡學生預習情況,讓其展示自己對課文中喜歡的字句的理解,引出關鍵句子,並讓學生板書出來。加深對關鍵句子的印象,由關鍵句子展開,提煉出大同社會特徵的句子,板書出來。從而體現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進一步引導學生熟讀,加強實記。

  3.讓學生談談自己對這樣社會的理解和看法,教師結合馬克思主義對共產主義社會形態的描繪,解讀“大同”社會的可能性,鼓勵學生對未來充滿信心。

  我利用學過的課文《桃花源記》匯入教學。桃花源的出現和陶淵明當時的社會狀況,學生已經熟悉,他們有話可說,有情可表。這樣引入教學,學生情緒高昂,人人都有發話點,課堂氣氛熱烈。他們明白陶淵明為什麼構想出桃花源這樣一個形態的社會。當我說:這樣的社會特點還有些美中不足時,他們好奇,沉思起來。由此引導學生去了解比“桃花源記”中的社會還要完美的另一個社會——即“大同社會”。學生就帶著這一問題進入了《大道之行也》的學習過程中。這一方法的應用是成功的。

  我接著讓他們找出《大道之行也》中描繪社會狀況的句子,他們就七嘴八舌說開了。有的說“講信修睦”說了大同社會里人們都和睦相處,有的說“壯有所用”是說大同社會裡青壯年人人就事幹,有的說“外戶而不閉”講大同社會裡不用安裝防盜門,有的又說“貨惡其棄於地”指出大同社會裡沒有鋪張浪費的惡習,有的還說“幼有所長”告訴人們大同社會裡孩子都能入學,“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指出大同社會狀態下社會福利事業辦得做得好。

  我再讓他們把這樣的社會跟陶淵明的理想社會進行比較,找找這二者的異同。這時有的學生找不出了,遇到了困難。我再進行輸導,要求學生把兩個理想社會涉及的範圍,人們的生活水平比較一下。他們恍然大悟,豁然開朗,完全釋然了。終於明白:陶淵明的理想社會雖然安寧平和,卻是對現實的一種逃避,只是區域性的安寧而已。而孔子的理想社會則是整個社會安寧平和,沒有戰亂。這一過程的教學,也取得了成功。就是對第三點,頗費了一番功夫。要讓學生明白大同社會與我們所處現實的關係,明白自己的理想與大同社會的關係,並非易事。這一點,是這篇課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這篇課文教學的難點,更是這篇課文的教學亮點。點畫不好這一點,這篇課文的教學魅力也就不復存在了。這一反思也使我明白,一篇好的教學設計,或是一堂好課,離不開重點的突出,難點的突破,亮點的閃現。離開了這幾點,課也就平淡無奇了。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著力尋找到課堂的突破口,挖掘教學亮點,使每一堂課能平淡中見珍奇。

  以上,就是我對《大道之行也》的教學反思。這一反思,讓我明白,要教好一篇課文,不僅要明白“教什麼”,還要會“怎麼教”,有明確的目標,有清晰的思路,教學才會行雲流水,學生才會從知識的獲得中提升能力和飛躍情感。有教師廣闊的教學思路,才會有學生放達的學習天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