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後反思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後反思

  提到《鄒忌諷齊王納諫》,許多教者和一般讀者往往會把目光鎖定在其中的談話藝術上,津津樂道。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後反思,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反思(一)

  長期以來,古文教學常側重於字詞的理解,以至於忽略了對文章思路、內涵及語言的品味,因而古文教學很容易被異化為古漢語知識教學。事實上,記憶中的中學古文就是老師講學生記這麼簡單。

  上課時,我先讓學生讀,然後逐句翻譯,我糾正;特殊句式學生找,我講;到了討論本文的思想內容時,學生分析,我總結。結果是:一個累得唇焦口燥呼不得,一個沒精打采得合上渴睡的眼。課後,我取出教案想:知識點是落實了,可是為什麼學生不愛聽?是形式的問題,還是……?於是,拿來教材,再讀幾遍,又想:如果我是學生,這篇文章什麼最吸引我?結果發現,首先是“鄒忌諷齊王納諫”這個故事本身,其次是其簡潔生動的語言。至於字詞,因有故事情節的輔助,並未構成多大的障礙。有了這些發現,我著手修改了教案,重新進行了教學設計。

  上課前,我佈置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歸納整理文中的`文言現象,包括: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特殊句式。這項工作似乎比較死,但我以為這是打基礎,學生自己整理,印象深刻,雖“死”卻“實”。課堂上,因有了前車之鑑,我決定讓學生動起來:來一次小小的比賽,看哪組同學自擬的閱讀檢測題又快又好。學生是最好動不過的了,一聽說要比賽,別提有多起勁,只兩三分鐘功夫,就有同學上黑板出好了題,其他組也不甘示弱。比賽很快結束了,我依據黑板上的題目進行講評,間或插入一些問題,此時學生們尚處於興奮狀態,反應特別敏捷,對於我的提問也能隨聲應和,師生配合相當默契。

  設計這一比賽,一是為了使課堂“活”起來;二是為了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三是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重複,好騰出更多的時間細細體味文章的妙處。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反思(二)

  提到《鄒忌諷齊王納諫》,許多教者和一般讀者往往會把目光鎖定在其中的談話藝術上,津津樂道。如果把這篇文章比作一灣迷人的沿岸風景,一段奇妙的曲徑迴廊,一串晶瑩的珍珠項鍊,那麼,其中的談話藝術的描寫不過是沿途的一株奇葩、迴廊上的一扇花窗、項鍊上的一粒珍珠而已。因此,在教學中,我注意穿過語言材料構築的屏障,走進文字,去探尋文章更引人入勝的地方。

  以往文言文教學中的思維定勢,每堂課基本按字音——詞義——句意——段落分層——文章思想內容——寫作方法的套路帶著學生一路小跑,下課時間到了,好,任務完成。至於學生在被老師固定的思路牽了40分鐘後,所得幾何,那就不得而知了。在上《鄒忌諷齊王納諫》這一課時,我主動轉變思路,邊被動為主動。把更的話語權還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學,自己說。

  一、我引用有關齊威王的“一鳴驚人”的成語故事。然後讓他們邊劃出生字詞邊找出文章中出現的成語。讓他們講述發現的成語,並以故事貫穿全文,打破以往教學中簡單的層次劃分,結構分析。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使文章更流暢,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動性。

  二、在學生把課文梗概弄清楚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課後練習二用“比較辨析”的辦法編寫練習題。一部分學生負責練習題的編寫,一部分學生負責解答。然後讓學生進行練習分類,如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近義詞等。透過這一環節改變了以往教學中的直接翻譯法,或老師講學生寫的弊端,並很好的解決了文言實詞與虛詞的總結與彙總。

  三、人物形象與故事情節的分析。在疏通好文意的基礎上,讓學生說出人物描寫的方法並按要求把這些動作、心理、語言等描寫的字詞句都找出來。透過這些描寫讓學生來說出這些描寫的作用是什麼,從而得出鄒忌、齊王人物的性格特徵。

  透過這堂課讓我更深刻的理解要上好一篇文言課,對教師的基本功要求比較嚴格,如果沒有吃透文章,理解其中的深意,就難以講解透各知識點,更無法駕馭教材,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因此要提升個人素質,提高駕馭文字的能力。

  總之,我們固然要形成我們的教學特色,卻也不能拘泥於此,一成不變。不妨多做嘗試,運用多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我們的引導下而不是死拉硬拽下學習古文,是一種風行水上,水到渠成的境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