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物品教案

藏物品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藏物品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藏物品教案1

  活動目標

  1.學會以一一對應的方法來比較兩組物體的多少,並能用語言表達多少和一樣多的數量關係。

  2.養成自己玩具的習慣。

  活動準備

  小兔頭飾一個,奶瓶6個,奶嘴6個,鍋子8個,鍋蓋8個,瓶子6個,瓶蓋6個,糖果,禮物盒,小動物。

  活動過程

  一、觀察物品

  1.兔姐姐:小朋友們好,我是兔姐姐,我有點不舒服,聽說我們小一班的寶寶很能幹,想請你們幫我去我家一下,好嗎?

  2.師:小朋友,兔姐姐請我們幫她東西,你們願意嗎?那我們出發吧。(在教室繞一圈)

  3.師:哇!兔姐姐家真的很亂呢?這是什麼啊?(奶瓶)它的好朋友是誰呢?(奶嘴)我們來找一找。

  這又是誰呢?(瓶子)它的好朋友又是誰啊?那他的好朋友在哪呢?哪個才是他的好朋友呢?(試一試)

  這又是誰啊?(鍋蓋)它的好朋友是誰呢?(出示瓶子,奶瓶,鍋子)

  :原來這些東西要選合適的才能成為好朋友啊。

  二、物品

  師:這邊乾淨了,可是兔姐姐家後面的桌子上還是很亂呢?請你們去一下吧,找到他們的好朋友,好嗎?(幼兒)

  師:你們都好了麼?你的是什麼呢?他的好朋友是誰啊?(幼兒說一說)

  三、誰多誰少

  1.兔姐姐:你們的真乾淨啊,我給你們準備了糖果,但是要請你們自己包起來了,好嗎?

  2.展示如何包裝禮物

  3.教師帶小朋友包禮物。

  師:寶寶們,我們一起來包禮物吧,記住哦,一個盒子放一顆糖果,找到合適的蓋子蓋好。

  4.師:你們都拿到禮物了嗎?有個小朋友沒有禮物呢,你們能想想辦法嗎?(幼兒說一說)

  5.師:好了,我們拿著禮物回去吧。

藏物品教案2

  活動目標:

  1、知道把珠子、釦子、硬幣等小物品,賽道耳朵、鼻子、嘴巴里會有危險。

  2、自己或者同伴有異物塞進口、鼻子、等處時,知道及時告訴大人。

  3、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4、培養幼兒完整、連貫地表達能力和對事物的判斷能力。

  5、加強幼兒的安全意識。

  活動準備:

  1、多媒體教學資源《危險的小圓珠》

  2、幼兒用書第40-43頁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1)遊戲《指五官》。

  教師說:鼻子、鼻子、嘴巴(或眼睛、耳朵、鼻子)。

  請幼兒依次指出嘴巴、眼睛、耳朵、鼻子。

  (2)教師帶領幼兒分別閉上眼睛走一走,捂著耳朵聽老師唱歌,輕輕捏住鼻孔、閉著嘴巴呼吸,具體感知一下五官的作用。

  二、講述故事《危險的小圓珠》,引導幼兒感知異物入鼻的危險。

  (1)播放多媒體教學資源《危險的小圓珠》。

  提問:明明睡覺的時候偷偷地玩什麼?他把小圓珠放到哪裡了?這樣做對嗎?為什麼?

  (2)小結:把小圓珠放在鼻子裡,會堵住鼻孔不能呼吸。小圓珠如果進入鼻子深處,會很危險。

  三、引導幼兒說一說:怎樣才能讓五官避免傷害。

  (1)哪些東西不能放在耳朵、鼻子或嘴巴里,為什麼?

  (2)進餐和吃水果的時候要注意什麼?

  (3)入園時不能帶什麼?午休時不能玩什麼?

  (4)閱讀幼兒用書第42-43頁:簡單瞭解有異物進入口、鼻、耳怎麼辦?

  小結:筆帽、釦子、棋子、髮卡、圖釘、硬幣等一些小的物品不能往耳朵、嘴巴、鼻子裡塞;進餐吃水果的時候不能大聲說笑,不然小飯粒就容易進入氣管;早上入園不帶小物品;午休時不咬拽衣服釦子、拉鍊,不玩被角、線頭、棉花等,有異物進入口、鼻等處時要及時告訴老師;看到同伴不小心把小物品放入口、鼻等處時,要及時告訴老師。

藏物品教案3

  設計意圖:

  主題進入《我要上小學》,孩子們對小學生活也透過幼小銜接系列活動有了一些初步的瞭解,在平日的觀察中發現班級的部分幼兒做事丟三落四,整理物品的能力較弱。特別在我們每次佈置好“回家作業”後,第二天總有一小部分會說忘記帶了。另外自由活動中孩子們整理的玩具也是比較凌亂,這讓我們感覺到要上小學了,整理保管自己的學習用品的習慣是必須要加強培養的。所以選擇這樣一個活動,希望透過有趣的故事引發孩子們的思考,如何才能養成整理和保管好自己的學習用品的好習慣。

  活動目標:

  1、能正確使用自己的學習用品。

  2、逐步養成整理和保管自己物品的良好習慣。

  重難點:養成整理和保管自己物品的良好習慣。

  活動準備:

  故事錄音、故事圖片:鞋子、肉湯、衣袋、火箭

  活動過程:

  一、引發興趣:

  小朋友,你們有沒有忘記過自己的東西放在哪裡或東西丟失的時候?為什麼回遺忘或丟失或遺忘?

  二、找不到眼睛

  (一)、故事《找不到眼鏡》前半部分

  1、邊看圖片,邊聽故事的前半部分

  2、回憶松鼠、狐狸和浣熊是怎樣回答熊的問題的。

  3、這些地方可能會有熊的眼鏡嗎?它的眼鏡可能會在哪裡?

  (二)、故事《找不到眼鏡》後半部分

  1、聽故事後,三位朋友有沒有看到熊的眼鏡。他們為什麼都沒有告訴他。

  2、讀一讀松鼠、狐狸和浣熊三位朋友寫給熊的留言。

  3、談論:熊怎樣才能方便地找到眼鏡呢?它的眼鏡該放在哪裡?

  三、討論:怎樣保管自己的物品

  1、如果你也像小熊一樣戴眼鏡看書,覺得會把眼鏡放在哪裡?為什麼?

  2、談論:我們有哪些東西需要保管?怎樣才能做到需要時立刻就能找到它們?

  3、思考:進入小學,我們需要特別保管好哪些物品呢?

  4、我們的學習用品應該放在哪裡?怎樣才能使自己的學習用品不遺忘、不丟失?

  5、現在我們還在幼兒園,我們怎麼保管自己的東西?

  四、延伸

  讓孩子每天帶一個書包,裡面放一些孩子想帶到幼兒園的東西,在回家以前各自檢查自己的東西是否還在。

藏物品教案4

  活動目標:

  1、能按物體的關聯性將常見的物品歸類。

  2、願意參與為家人送物品的活動。

  3、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判斷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重點難點:

  能按物體的關聯性將常見的物品歸類。

  活動準備:

  1、教具:圖片:手套(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各一)、人物圖片:爺爺、奶奶、爸爸、媽媽。

  2、學具:幼兒操作紙、鞋(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各一)、柺杖、女士包、領帶等。(幼兒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1、瞭解物品與人的關聯性。

  出示人物(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圖片。

  師:看,誰到我們教室來做客?你是怎麼知道的?

  幼兒進行觀察並回答。

  教師小結:小朋友的眼睛可真亮,從他們身上的不同物品就可以看出他們是誰了。

  師:看,家裡的手套都亂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找不到自己的手套了,誰能來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手套?

  小班幼兒已經初步具有觀察的經驗,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幼兒透過觀察瞭解不同人物的不同特徵,能透過人物身上的物品分辨出人物的不同身份。同時,教師的小結幫助幼兒進一步瞭解了"物品與人的關聯性"。

  2、寶寶送物品。

  (1)個別幼兒送物品。(3分鐘)請個別幼兒送手套並講述原因。

  師:你是怎麼送的?為什麼要這麼送?

  教師小結: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手套是不一樣的,我們從手套的不同特徵就可以看出來了。

  用同一種物品--手套來引導幼兒透過細緻觀察、一一比較的方法來判斷手套送給誰。

  (2)全體幼兒送物品。(12分鐘)師:家裡還有很多其他的物品,我們首先來看看他們是什麼。

  介紹操作材料和操作要求。

  師:我們一起來送一送,把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東西放到他們下面,記住一邊送要一邊說一說為什麼要這樣送。

  幼兒送物品並講述原因。

  幼兒集體操作時,教師所選材料有了遞進,有一組(4雙鞋子)同類的物品,還有一些其他特徵比較明顯的物品,如柺杖、領帶等。引導幼兒在細緻觀察、一一比較的基礎上進行更全面的判斷,進一步鞏固幼兒對"能按物體的.關聯性將常見的物品歸類"這一目標的達成。

  3、展示幼兒作業,集體檢驗

  師:誰來說說你是怎樣送的?為什麼要這樣送?

  教師和幼兒一起檢驗、糾錯。

  評價幼兒作業時,先選用操作正確,比較有序作業進行點評,再選用一些比較典型的作業,引導幼兒自評,利用幼兒間的差異資源進行互評。

  課後反思:

  本活動來源於主題《親親熱熱一家人》,目的是讓幼兒按照物體的關聯性將常見的物品歸類,從而能增進寶寶與家長之間的情感。小班的孩子對生活中常見的物品較感興趣,但是他們對這些常見物品的認知還不夠全面和深入,《寶寶送物品》這一活動從幼兒實際生活出發,引導幼兒透過認一認、說一說、找一找、送一送進一步認識常見物品,並能給不同人物進行匹配。教師在教學具方面做了比較深入的思考,在教具方面,首先選用一組同類物品,讓幼兒透過觀察發現方法--比較,同一組物品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很容易就能判斷出物品該送給誰。在幼兒操作材料方面,又有了遞進,用了一組同類物品,另外還選了4個特徵較明顯的物品,難度有所提高,對幼兒更具挑戰性,幼兒對判斷物品的關聯性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認識,判斷物品該送給誰,不僅可以透過比較,還應從實際生活出發,明白物品的用途,從而進行判斷。

藏物品教案5

  活動意圖:

  將物品隨意的亂放,是每個孩子常會有的習慣,怎麼講,效果也不理想,但是透過本次活動,幼兒對圖片的對比,能立刻發現自己平時的不良行為習慣。針對大班幼兒的年齡特徵,並結合給物品的分類,將整理提升一個臺階,初步根據物品的使用方法進行區分。結尾讓孩子根據自己的醫院拜訪物品,並講出合理的奮發,有助於孩子運用感知經驗,讓幼兒有發揮的空間。

  活動目標:

  1、透過觀察、比較,讓幼兒懂得物品要拜訪整齊的道理。

  2、讓幼兒初步體驗將物品進行分類的方法。如:食品、衣物、餐具等。

  3、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

  4、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活動準備:

  圖片2張——一張是整齊的物品,另一張是凌亂的物品

  故事:《家裡為什麼會出現螞蟻》

  收集衛生用品、餐具、食品等食物

  每人小櫃子一個

  活動過程:

  一、透過觀察比較,讓幼兒感知整齊的美感,凌亂的壞處。

  t:前寫天,老師拍到了這樣一些圖片,說說你在圖片上看到了什麼,看了有這些有什麼感受?

  t:那應該如何處理這些物品呢?

  總結:原來將物品擺放整齊會使整個空間看起來更具有美感,讓住在這兒的人心情舒暢,拿東西也方便。

  過度語:那讓我們一起走進寶寶的家吧。

  二、故事《家裡為什麼會出現螞蟻》

  1、透過看圖片聽故事,讓幼兒瞭解亂放物品的壞處。

  t:他的家給人有什麼感覺?

  瞧!在寶寶的房間裡出現了什麼?他們排著長長的隊伍會去幹嗎呢

  為什麼這麼整齊的屋子裡會出現這些呢?

  2、讓幼兒初次學習給物品分類

  t:現在寶寶除了將糖果放在枕頭下面還胡亂放了許多的東西,請你幫寶寶整理一下好麼?

  3、幼兒動手,將物品分類

  三、讓幼兒自己總結評價,講出擺放的道理。

  謝謝大(2)班的小朋友,你能告訴寶寶你為什麼這麼擺放物品嗎?

  活動反思:

  在活動的過程中,以動制靜,充分讓孩子動手操作,並把自己整理的方法和同伴一起交流分享。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