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中秋節主題班會的教案(通用6篇)

小學生中秋節主題班會的教案(通用6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生中秋節主題班會的教案(通用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生中秋節主題班會的教案1

  教學目標:

  1、知道中秋節的來歷、傳統故事、傳統活動,知道中秋節歷史悠久,懂得“中秋月圓”的原因,培養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興趣,感受親情。

  2、正確對待中國傳統節日和外國節日,積極參與中秋節的文化娛樂活動,針對如何更好地慶祝中秋節的論題,發表自己的見解。

  3、從不同途徑蒐集節日的資訊,對中秋節產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

  教學重點與難點:

  1、知道中秋節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以及“中秋月圓”的原因。

  2、體會節日背後的歷史含義和文化底蘊,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3、對民族傳統佳節產生進一步瞭解和參與慶祝活動的興趣。

  教學準備:

  蒐集與中秋節有關的故事、民風民俗、名言佳句。

  活動安排

  1、活動主題:月到中秋分外圓

  2、活動物件:全班學生

  3、活動時間:9月xx號下午第二節

  教學過程:

  一、匯入:

  中秋節,又稱團圓節、八月節。時在夏曆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與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並稱四大傳統佳節。中秋節最早源於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禮制;兩漢時已具雛形,時在立秋日;魏、晉、唐、宋以來,逐漸演變成賞月的風俗。“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據傳這個中華民族重要節日的形成與“唐明皇夢遊月宮”的故事有關。八月是作物收穫季節,慶豐收、賀團圓,“花好月圓人壽”便成了中秋節的主題。中秋節闔家團圓,月亮升起時,獻月餅、瓜果以祭月,古風延續至今

  圓圓的月亮象徵著團圓,中秋節也是中華民族象徵著團圓的傳統節日。所以,我們把圓月和中秋緊緊地聯絡在一起了。

  二、聯絡自己,暢談中秋感受:

  1、過渡:中秋節為什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人們為什麼常借中秋節月亮最圓時表達對遠方親人的思念和與親人、朋友相聚的願望,人們又是怎樣來慶祝中秋節的呢?帶著這些問題,繼續我們的探究學習。

  2、一年一度的中秋節給人們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今天,就讓我們開啟記憶的閘門,將其中最深刻的印象呈現出來,說說我們是怎樣過中秋節的?

  (學生講述對中秋節的印象,交流各自家中的過節方式。)

  ①教師啟發引導:爸爸、媽媽為你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做了些什麼?(贈送月餅,全家團聚。)

  ②思考: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表達一份孝心。)

  ③小組討論:我們平時應該怎麼做,才能體現對父母的一片孝心呢?

  (孝敬長輩,爭獲孝敬章)

  3、小結:你們的中秋節過得真有意義,令人難忘。

  三、瞭解來歷,感受中秋節悠久歷史

  1、師:課前,老師請同學們收集了一些關於中秋節的資料,你知道中秋節的來歷嗎?

  2、學生交流中秋節來歷。

  嫦娥奔月的故事;唐明皇想念月宮;穀物豐收,人們拜祭;

  3、小結: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民間傳說很多,究竟哪個更準確,我們已無法證實了。但是,根據史書記載,唐朝初年,中秋節就成為固定的節日,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它已成為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思考:每個月的農曆十五都有圓月,為什麼把中秋節放在每年的八月十五?為什麼“月到中秋分外明”呢?說說你的想法,

  5、小結: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正值秋分前後(太陽直射赤道),空氣中水汽較少,透明度較好,月亮便顯得特別明亮。又因為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所以,中秋節又稱“團圓節”。

  三、瞭解習俗,感受中秋節的文化底蘊

  1、師:作為傳統佳節,中秋節有好多慶祝的方式。

  ①說說全國各民族人民是怎麼來慶祝中秋節的?

  ②把收集到的材料合作交流。

  2、有關中秋節的傳說故事;

  (1) 嫦娥奔月

  (2) 朱元璋起義

  (4) 月餅典故

  (5)傳 統 習 俗

  燈謎 吃月餅 燃燈 祭月賞月

  我們在這裡歡聚一堂,遠在臺灣島的小朋友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子孫,儘管我們現在各在一方,相信我們總有一天會團聚的,我們在這團圓佳節裡給他們寫一封信吧!遙祝我們對他們的思念之情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崑崙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昇天成仙。然而,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檯的百寶匣裡,不料被小人天蓬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後,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天蓬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後不久,天蓬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天蓬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開啟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視窗,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天蓬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訊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

  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朱元璋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資訊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小學生中秋節主題班會的教案2

  一、活動目的

  1、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透過中秋節讓學生初步理解中國傳統節日中所蘊涵的文化核心,真正瞭解節日,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幫助青少年增強科學節日文化理念,弘揚創新節日文化。

  2、介紹中秋節的來歷,瞭解中國各地過中秋的風俗。

  3、增強學生愛父母愛家鄉愛祖國的感情,讓節日真正給我們帶來快樂與幸福。

  二、活動時間

  20xx年xx月xx日

  三、活動準備

  蘇軾的《水調歌頭》背景音樂、中秋故事、圖畫、月餅

  四、活動過程:

  中隊長匯入: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國家把這個節日定為法定節日,休息一天。從而可以看出,中國逐漸對傳統文化和民俗越來越重視。今天我們一起來走進中秋佳節,一起來感受中秋佳節。

  一、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

  1、中秋節的由來

  (1)中隊長:隊員們?每當天氣晴朗的夜晚,天空上有什麼?月亮像什麼?(有月亮。月亮像玉盤、像圓餅。)

  (2)出示圓形月餅,讓學生比較。

  老師:月亮在最圓的時候是什麼日子?(每個月的十五日左右。)

  (3)說中秋節的由來。

  老師:誰知道中秋節的來歷?

  (4)小結:隊員們都說得很好,八月十五中秋節的時候月亮圓滿,象徵團圓,所以也叫團圓節。它起源於魏晉時期,在唐朝初年成為我們國家固定的節日,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傳統節日。中秋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剛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每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是秋報的遺俗。

  2、中秋節的傳說與民間故事

  (1)中隊長引:中秋節在我們中國人眼裡,可是非常重要的佳節。“月圓人團圓”,那是一個溫馨和諧、及富詩情畫意的節日。

  中隊長:有誰能來講講有關中秋節的傳說,中秋節的起源及一些民間故事?

  生講。

  (2)指名講述嫦娥奔月的故事。

  (3、隊員介紹中秋節的習俗

  二、中秋佳節話月餅

  品嚐月餅,感受月餅的香甜。

  中隊長:你們每年是怎樣過中秋的呢?(隊員講出各種賀中秋的民俗活動)

  引出——吃月餅、送月餅

  2、舉辦月餅宴

  中隊長:中秋節,為什麼要和家人一起吃月餅?往年你和誰一起吃月餅?(吃月餅表示團圓;和家裡人一起吃;還和好朋友一起吃。)

  三、中隊輔導員總結

  隊員們瞭解了那麼多關於中秋節的知識,又為過今年的中秋節出了那麼多好主意,雖然大家採用各種各樣的形式來慶祝這個傳統佳節,但每個人心中有個共同的最美好、最傳統的願望,那就是:花常開!月常圓!人常在!老師感到好開心!看來,我們是一個完整的大家庭,就像中秋節的月亮一樣圓圓整整!

  結束語:(播放蘇軾的《水調歌頭》)

  小學生中秋節主題班會的教案3

  一、活動目的

  1、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透過中秋節讓學生初步理解中國傳統節日中所蘊涵的文化核心,真正瞭解節日,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幫助青少年增強科學節日文化理念,弘揚創新節日文化。

  2、介紹中秋節的來歷,瞭解中國各地過中秋的風俗。

  3、增強學生愛父母愛家鄉愛祖國的感情,讓節日真正給我們帶來快樂與幸福。

  二、活動時間

  20xx年9月25日

  三、活動準備

  蘇軾的《水調歌頭》背景音樂、中秋故事、圖畫、月餅

  四、活動地點

  四(5)班教室

  五、活動過程

  老師匯入: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從去年開始,國家把這個節日定為法定節日,休息一天。從而可以看出,中國逐漸對傳統文化和民俗越來越重視。今天我們一起來走進中秋佳節,一起來感受中秋佳節。

  一 、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

  1、 中秋節的由來

  (1)主持1:同學們,每當天氣晴朗的夜晚,天空上有什麼?月亮像什麼?(有月亮。月亮像玉盤、像圓餅。)

  (2)出示圓形月餅,讓學生比較。

  主持2:月亮在最圓的時候是什麼日子?(每個月的十五日左右。)

  (3)英文介紹中秋節。

  主持2:你們知道外國人眼中的中秋節是怎麼樣的麼?

  (4)中秋知識問答

  主持1:同學們都說得很好,還有很多關於中秋節的知識,你們知道麼?

  2、中秋節的傳說與民間故事

  (1)主持1:中秋節在我們中國人眼裡,可是非常重要的佳節。“月圓人團圓”,那是一個溫馨和諧、及富詩情畫意的節日。中秋節最有名的傳說故事就是嫦娥奔月了。

  老師:有誰能來講講有關中秋節的傳說,中秋節的起源及一些民間故事?

  生:嫦娥奔月(后羿射日):

  (2)指名講述嫦娥奔月的故事。

  (3)引導學生講述不同版本的傳說,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等。

  主持2(小結):看來中秋節是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

  3、學生介紹中秋節的習俗

  主持1:好,聽了我給你們講的故事,你們一定意猶未盡吧。現在我們請嫦娥姑娘來給我們介紹中秋節有趣的傳統習俗。(《拜月娘》、《拜土地公》)

  二、中秋詩詞佳句知多少

  主持2:有人說,每逢佳節倍思親,團圓節這份思念當然會更密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期,詩人就會用詩詞來表達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1)、出示圖片1

  主持1: 我們來看這幅畫,同學們腦中有沒有最佳的詩句來配這幅畫中的情景。

  ——(李白的《靜夜思》)

  學生齊背《靜夜思》。

  (2)、主持2:中國畫詩書畫印融為一體,這幅中國畫書畫印都有,惟獨缺詩,我們給它題首詩,使它變得更完整。

  (學生髮言)(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選自李白《月下獨酌》)(你們知道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句話出自誰人之口嗎?

  (3)對了,幾百年前丙辰中秋的一個夜晚,正是大文豪東坡先生寫下了著名的中秋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就出自這首詞。老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這首絕妙好詞。

  (4)有感情朗讀:蘇軾的《水調歌頭》,劉禹錫的《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5)學唱蘇軾的《水調歌頭》

  三、 中秋佳節話月餅

  1、品嚐月餅,感受月餅的香甜。

  老師:學生們每年是怎樣過中秋的呢?(隊員講出各種賀中秋的民俗活動)

  (1) 引出——吃月餅、送月餅

  月餅的外形——圓,象徵團圓,表達閤家團圓。

  餅中有餡,表面有花紋,花紋主要有月亮、桂樹、玉兔等在圓中表達美好的願望。現代的花紋設計更是各異,別緻。(欣賞月餅圖片若干張)

  四、月亮知識殿堂

  老師:在這一天,最大主角就是月亮了,關於月亮的知識你知道麼? 看圖識月亮

  五、老師總結

  同學們瞭解了那麼多關於中秋節的知識,又為過今年的中秋節出了那麼多好主意,雖然大家採用各種各樣的形式來慶祝這個傳統佳節,但每個人心中有個共同的最美好、最傳統的願望,那就是:花常開!月常圓!人常在!老師感到好開心!看來,我們某某中隊是一個完整的大家庭,就像中秋節的月亮一樣圓圓整整!

  結束語:(播放蘇軾的《水調歌頭》)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美好的時光帶給了我們無限的快樂,也留給了我們無限的遐思。感謝每個學生的參與,相信我們的明天會更美好。

  小學生中秋節主題班會的教案4

  活動目標:

  1、瞭解中秋、感恩節的來歷。

  2、知道我國與西方國家的民俗節日的共同點與不同點。

  3、透過活動使學生體會濃濃的親情,體味團圓的快樂。

  4、在活動中,使學生具有自主學習、積極探究、勇於實踐的意識和行為。

  活動準備:師生共同蒐集有關感恩節和中秋節的相關資料,並加以整理。

  有關中秋節的古詩。

  “感恩節”小品

  親手製作一張中秋節的賀卡

  家長給孩子的中秋祝福。

  活動過程:

  師:大家都知道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在古時候,各個國家都有各自慶祝豐收的方式,並把這天定為自己國家的民俗節日。你們看,在美國大家是這樣慶祝的:(小品表演)

  師:從小品裡你們知道他們在過什麼節?(感恩節),在我們中國也有一個與美國的感恩節類似的節日是------中秋節

  下面就請大家拿出你搜集的有關這兩個節日的資料進行比較。(來源、時間、習俗、引申)

  美國的古人為感激上帝的恩賜而有了感恩節,中國的古人為祭拜月亮而有了中秋節。這兩個節日雖都有各自不同的習俗,但有一點卻是相同的,那就是不管是美國的感恩節,還是中國的中秋節都是閤家團聚的節日,都是懷有對遠方親人深深思念之情的節日。

  師:我國著名的詩人李白就曾在異鄉對著天空中的那輪明月抒發了自己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感情。這首詩就是--------

  (靜夜思)(齊誦)

  師:中秋的圓月常常會勾起人們的思鄉之情,古人給我們留下了不少美妙的詩篇。今天,我們教室牆上也貼了許多跟中秋有關的詩句,請家長與孩子們一起來一個(中秋古詩對對碰)(音樂起)

  1、請在座家長和同學每人摘取一條。

  2、請在規定時間內找到詩的另一半。

  3、完成後請兩人合作吟誦。

  師:一曲曲感人的詩篇滲透著濃濃的親情,現在親人就在我們身邊,讓我們手拉手把心貼得更近。(遊戲:猜手)

  1、請五位同學上臺在幕布後入坐,從幕布後伸出一隻手。

  2、請這五位同學的家長上臺找到並拉住你孩子的手。

  師:大手牽著小手已經走過整整十年,我們與親人間彼此的默契已經無需語言的交流,是親情把我們緊緊地連在了一起。面對親人我們同學是不是有好多話要說。

  (學生髮言——這是本次活動設計的重要環節)

  師:一個個真實的小故事在大人看來好象算不了什麼,可能有些家長早已忘記,可是它卻深深地埋藏在孩子們的心底。您的恩情孩子們遲早都會報答,請家長也乘此機會對自己的孩子說些什麼。(家長髮言)

  我們還有好多同學的家長雖然沒能到場,但也送來了祝福,帶來了對孩子的殷切希望。請家長沒有到場的同學開啟家長給你們的信,如果願意在小組中交流一下。

  師:句句話語滲透著濃濃的愛意,聲聲祝福溫暖著我們的心。千言萬語併為一句話,最後,讓我們為自己的親人送上一份自己親手製作的中秋節的禮物!在佳節時分就讓這份小小的禮物收藏款款深情,傳遞給你的親人。(音樂起 送賀卡)

  總結: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又到中秋這個傳統的節日了,讓我們共同期待月圓人團圓,盼望真愛滿人間。

  小學生中秋節主題班會的教案5

  資料簡介

  (一)小資料庫

  中秋佳節,我國城鄉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願,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訊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很快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令,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騎兵時以秘密傳遞資訊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二)學生作品

  童心童言說中秋(選自學生週記)

  這個星期要過中秋節了,老師要大家帶一些和中秋節有關的圖片、剪報、詩歌、故事等到學校裡來。

  我在家裡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最後只能帶一張元祖雪月餅的廣告紙去。

  晚託班的時候,大家在做作業,翁老師在佈置教室,她把我帶去的廣告紙,剪下來貼在展示板上,我覺得真好看,心裡很高興,沒想到廣告紙還能派這個用場……

  活動建議

  1.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二年級學生對中秋節不是很陌生,這一次中秋節的節慶教育,我重點落實在讓學生了解中秋節吃月餅的含義,以及請學生嘗試學做月餅這兩方面展開教育活動。學做月餅,這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事情,在做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古代的百姓很聰明,他們想出了在月餅裡面藏情報的方法。

  透過這次的節慶活動,可以拓展學生的思路,瞭解民族文化和歷史,為他們的週記或短文提供素材,另外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2.學習收集資料和調查

  首先在課前可以先問學生,中秋節快到了,你們家打算怎麼過呀,月餅買好了等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中秋節時,大家為什麼都要互贈月餅,吃月餅?請學生透過自己的方式(問家裡的長輩、上網、書本查閱等)收集了解中秋節吃月餅的典故,傳說。為節慶教育活動過程中,小組討論交流講述作一些準備。

  其次,請學生利用和家長去商場、超市購物的機會,看看月餅的種類,月餅的主要成分,為自己動手製作月餅培養感情和興趣。

  3.願意參加環境佈置

  在教學活動時,環境適當做一些佈置,比如:在教室的生活櫃上可以擺放一些中秋節時經常食用的傳統食品——煮毛豆、糖芋艿、烤鴨子等,烘托節慶的氣氛。

  4.能把活動內容與其他學科整合

  活動結束以後,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學生的能力,或用幾句話寫一篇短文,描述一下自己過中秋節的心情;或畫一張圖畫,把自己做的月餅畫下來;或用自己的零花錢買些月餅請長輩品嚐……總之,學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對中秋節節慶教育活動的感受和認可。

  活動方案

  (一)活動要求:

  1.讓學生知道八月十五是中秋節,知道朱元璋與月餅的民間傳說故事,激發學生熱愛民族傳統文化的情感。

  2.請學生動手嘗試學做體現中秋習俗的月餅,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製作興趣。

  3.繼續學習收集有關資料的本領。

  (二)活動準備:

  1.中秋節慶教育活動前,老師與學生一起收集有關中秋節習俗的相關資料。

  2.對所有資料整理加工,然後把有關中秋節食俗的圖文在教室的展示板上張貼。

  3.節慶活動進行時,教室的生活櫃上擺放一些煮熟毛豆等中秋時令食品。

  (三)活動過程:

  1.談話引出內容。

  老師和小朋友談話,問問學生家裡打算怎麼過中秋節,隨後引出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

  2.用不同形式交流各種資料

  老師再問學生,有關中秋節時,大家把月餅當作禮物饋贈給親朋好友的原因,以及中秋與月餅的故事。

  引導學生把他們各自了解到,收集到的有關內容在小組當中一起交流講述,選擇有代表性的內容在全班講述。

  老師可以補充介紹民間故事《朱元璋與月餅》,讓學生對月餅產生除享受美味以外的興趣,為接下來學習製作月餅作情感上的準備。

  3.學習製作月餅。

  老師可以先透過讓學生欣賞月餅,介紹月餅,激發學生動手製作的興趣和願望。

  隨後可以請生活老師具體介紹月餅製作的方法,知道學生分步驟進行:先揉麵做外面的皮;接著在麵皮內放進餡搓揉;隨後後放進模板中用力壓,印出圖文;最後把製作好的月餅放入烤箱裡烘熟……

  小朋友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製作月餅。在這過程中, 老師要不停地巡視,及時幫助指導動手能力欠佳的學生,讓他們也能完成作品,獲得快樂。

  4.補充中秋其他食俗。

  啟發學生多觀察瞭解生活,不斷積累民族文化的底蘊,引導學生從教室內擺放的東西為視窗,讓學生自主學習有關知識。

  (四)活動延伸:

  讓民族節慶教育活動成為學生鞏固各種學科的途徑和渠道。學生參加了中秋與月餅的活動——聽故事,做月餅,品嚐各種食品,心裡肯定有許多想法。可以把活動當作與別人交談的內容,寫短文的素材;也可以作為繪畫的題材……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使中秋節的教育活動能夠得以延續。

  小學生中秋節主題班會的教案6

  教學課題

  第4課:團團圓圓過中秋

  課型

  新授

  授課時間

  教學課時

  二課時

  備課教師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中秋節的來歷與習俗,知道中秋節是家人團聚的節日。

  2、製作月餅,感受與教師、同伴共慶佳節的快樂,萌發愛教師、同伴的情感。

  3、對中秋節有初步的瞭解,幫助學生了解關於中秋節的相關資料,收集中秋月的詩詞。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瞭解中秋節的來歷與習俗,知道中秋節是家人團聚的節日,瞭解秋天裡的節日和習俗。

  教學難點:初步瞭解中秋節的來歷與習俗,知道中秋節是家人團聚的節日

  教學、學習方法

  教學方法:激學法、補學法、實踐法

  學習方法:合作交流

  教學準備及手段

  多媒體課件彩泥

  教學流程

  動態修改部分

  第一課時

  一、匯入(3分鐘)

  1.出示月餅圖片,你知道這是什麼嗎?

  2.你在什麼時候吃過他

  3.聽音樂《爺爺給我打月餅》,引起幼兒對中秋節的回憶。

  揭示課題:我們一起了解中秋節《團團圓圓過中秋》

  二、授新(23分鐘)

  (一)中秋節的來歷

  1.講述嫦娥奔月的故事,瞭解中秋節的傳說,和中秋節的意義

  2.你是怎樣過中秋節的呢?

  3.結合14頁圖,瞭解世界各地人們是怎麼過中秋節的?

  (二)中秋節,團圓夜

  課件出示15頁的插圖,引導學生獨立讀課文

  討論:中秋節具有怎樣的意義?

  三、 總結(2分鐘)

  透過本課的學習你都知道了什麼?

  四、拓展(2分鐘)

  1.中秋月詩詞大會

  月亮是中秋節的標誌,所以月亮也被古人們賦予相思和團聚的意義,你知道哪些寫月的古詩詞呢?我們來比一比吧

  2.製作月餅,開展中秋慶祝活動。

  製作月餅,感受與教師,同伴共度佳節的快樂。

  3.向父母收集還有哪些秋天的節日。

  第二課時

  一、匯入(2分鐘)

  上節課學習了什麼?

  中秋節是在哪個季節的節日?

  這節課我們學習“秋天裡還有什麼節日”。

  二、授新(36分鐘)

  (一)誰能說一說你收集到秋天的哪些節日了

  1、九月九日重陽節

  2、新年

  3、元旦

  (二)瞭解重陽節意義及其習俗

  1.重陽節又叫敬老節(課件出示16頁下小故事)

  2.你們怎麼過重陽節

  3.出示關於重陽節的詩句,瞭解重陽節的習俗

  (三)少數民族特色節日

  1、趕秋節

  2、望果節

  你還知道關於秋天的哪些節日?說說看

  三、總結(2分鐘)

  透過今天的學習,你學到了什麼?

  團團圓圓過中秋

  中秋節團圓夜

  重陽節敬老節

  二次備課

  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能引起學生興趣的話題,引發學生主動參與語言實踐活動的慾望。在小組討論中,教師應走下講臺,在各組之間穿梭,解惑釋疑。與此同時,還應該注意觀察小組中的那些弱勢群體,給予他們特殊的關懷和指導。在展示成果時,根據話題的難易度,讓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都能有表現的機會。

  教學反思:

  學生的學習動機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師的情感激發,這種清感激發就是一種對學生的評價。教師應該從知識、情感、意念三個方面塑造學生。語言本身就具備表情達意的工具性特徵,因此,在課堂中,師生之間不僅僅有知識的交流,同時也有情感的溝通。對學生出現的與教師所提問題無關的回答或者想法不能簡單地用對錯來評判,教師應注重保護學生思維的創新性和獨立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