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鏡下的晶體教案

放大鏡下的晶體教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放大鏡下的晶體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放大鏡下的晶體教案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一些固體物質的內部有一定的結構,如果構成這些物質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間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規則的幾何外形,這就是晶體。

  過程與方法:

  用放大鏡觀察常見固體物質的晶體。

  用圖記錄觀察結果。

  自制食鹽等晶體。

  情感、態度、價值觀:

  激發瞭解和探索晶體世界秘密的興趣。

  在欣賞各種晶體的過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學重點】

  用放大鏡觀察常見物體的晶體

  【教學準備】

  教師演示:晶體的相關圖片或課件、濃鹽水、滴管、自制的大晶體

  學生分組:放大鏡,食鹽一包、白糖一包、味精一包、記錄用的紙,玻璃片、夾子、酒精燈。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觀察:教師出示一些礦物的晶體,如水晶、黃鐵礦、方解石,出示雪花的圖片讓學生觀賞。

  2.描述:學生描述這些晶體的不同和共同特徵。

  3.小結:這些物質,雖然它們各不相同,但都是有規則的幾何形體,人們把它們叫做晶體。晶體是自然界中物質存在的一種形式,過去我們在“岩石和礦物”一課也曾經接觸過一些晶體。在自然界中很多固體的物質都是晶體,但大部分都是我們的肉眼看不見的,要在放大鏡或顯微鏡下才能看到,今天我們就用放大鏡來看看它們的真面目。

  二、觀察晶體

  1.談話:白糖、食鹽或鹼面是我們經常用到的。今天我們來仔細觀察它們。

  2.觀察:用肉眼觀察白糖、食鹽或鹼面,說說它們是什麼樣的;再用放大鏡觀察看看它們又是什麼樣的。

  3.彙報交流:在放大鏡下看到的白糖、食鹽和鹼面的樣子。

  三、製作晶體

  1.對話:我們自己也來製作晶體。

  2.對話:我們在四年級時怎樣分離食鹽和水?用了哪些方法?

  3.小結:我們分離食鹽和水的方法是減少水分,即把食鹽溶液風乾或加熱使其水分蒸發,使食鹽重新析出。另外還有一種製作晶體的方法是降低溫度法,即先把某種物質的溶液加熱製成飽和溶液然後冷卻,使物質重新析出。

  4.自然界中有的晶體是從溶液中得到的,如海水蒸發可以得到鹽的晶體。有的晶體是在一定壓力和溫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噴發岩漿冷卻後形成的礦石晶體。今天我們在課堂上的製作方法是減少水分法。步驟如下:先製作食鹽、白糖或鹼面的濃溶液,然後滴一滴在玻璃片上,讓其蒸發。為了蒸發得快,滴後要輕輕晃幾下,讓溶液擴散得薄而均勻,然後放在通風的地方。也可以用夾子夾住玻璃片在酒精燈上加熱烘乾,加熱時玻璃片離火焰要遠一些。在溶液蒸發的過程中,千萬不要觸控它。

  5.分組製作晶體:學生用白糖、食鹽或鹼面溶液在玻璃片上製作晶體。

  6.觀察:用放大鏡觀察自己製作的白糖、食鹽或鹼面晶體,並畫圖記錄。

  7.對製作晶體的活動進行小結。

  四、介紹晶體的用途

  1、講解:晶體不僅美麗,用途也很廣。如紅寶石晶體激發後能發出鐳射,叫做鐳射晶體。例如,鐳射電視、鐳射**立體電影、鐳射雷達、鐳射手術*等都是鐳射晶體的成功運用。半導體晶體廣泛運用在電子產品中,我們今天的隨身聽、超薄電視和膝上型電腦等電子產品中都使用了半導體晶體。如果沒有這些半導體晶體,我們就不能看到高畫質晰度的電視,也不能清楚地聽到遠在大洋彼岸的親人傳來的聲音。此外,光纖通訊技術也離不開半導體晶體。利用這種晶體做光源,人們就能在一根頭髮絲般的光導纖維中傳遞幾十萬路電話或幾千路電視,從而大大提高資訊傳遞的數量和質量。

  2.小結:晶體的用途還很多很多。晶體是一類美麗、奇妙而又十分重要的物體。它既具有特殊的結構,又有著優異的*能。但是,迄今為止,人們對它的認識猶如*山之一角,還有許多未知領域等待著我們去探索。

  五、課外延伸,瞭解有關晶體的知識,觀察身邊更多的晶體。

放大鏡下的晶體教案2

  【教材分析】

  《放大鏡下的晶體》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科學教科版六年級下冊“微小世界”單元的第4課內容。本單元是按照人類觀察工具的發展順序編排的,從放大鏡到顯微鏡,引領學生進入昆蟲世界、晶體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一系列探究活動,由淺入深逐步展開。本課將帶領學生進人另一個新的觀察領域一晶體世界。晶體指組成物質內部的微粒按一定空間次序排列形成的具有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比如食鹽是氯化鈉的晶體,味精是穀氨酸鈉的晶體,冬天窗戶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飄下的雪花,是水的晶體。

  【學情分析】

  1、本課教學物件是六年級學生,經過3年半的科學學習,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他們活潑好動,喜歡質疑,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動手能力,師生關係融洽。

  2、但在語言表達上有點欠強,需要在教學中加強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一些固體物質的內部有一定的結構,如果構成這些物質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間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規則的幾何外形,這就是晶體。

  過程與方法:

  1、用放大鏡觀察常見固體物質的晶體。

  2、用圖記錄觀察結果。

  3、自制食鹽等晶體。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激發瞭解和探索晶體世界秘密的興趣。

  2、在欣賞各種晶體的過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學重點】觀察放大鏡下的晶體。

  【教學難點】製作晶體。

  【教學準備】

  分組觀察器材:放大鏡、食鹽、味精、燒杯、滴管、玻璃片、礦物晶體等。

  教師演示器材:各種晶體及晶體用途的圖片或多媒體課件,製作好的大晶體及器材

  【教學過程】

  一、觀察美麗的晶體

  1、畫一畫我們記憶中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上節課我們用放大鏡觀察了小小的昆蟲,今天我們要運用放大鏡來看一些物質。糖、鹽、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質,首先請你在科學記錄本上畫一畫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

  生分別觀察糖、味精、鹽、在肉眼下和在放大鏡下發生了那些變化?

  2、放大鏡下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藉助放大鏡觀察糖、鹽、味精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分別是什麼形狀的。將放大鏡下的顆粒形狀畫在科學記錄本上。(也可畫在書上第7頁方框中)

  3、關於晶體

  交流藉助放大鏡觀察到的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形狀。(食鹽和白糖都是立方體狀的顆粒,味精是柱狀的顆粒。)像食鹽、白糖、味精那樣,有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物質叫做晶體。

  閱讀第8頁關於晶體的內容,欣賞第8頁各種晶體的圖片。老師也可搜尋一些漂亮的晶體圖片讓學生欣賞,讓學生感受來自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

  二、製作晶體

  1、晶體的形成

  師:同學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晶體是怎麼形成的?像糖、鹽、味精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廠用機器將它們切碎成了這樣的形狀?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體從溶液中誕生,如海水蒸發得到鹽的結晶。有的晶體是在一定的壓強和溫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噴發岩漿冷卻後形成礦物的晶體。我們可以嘗試著用蒸發水分的方法來製作鹽的晶體。

  2、製作我們的晶體

  師:(出示其他班級已經制作的晶體)瞧,這便是用蒸發的方法得到的鹽的晶體,讓我們也來試一試好嗎?

  師提供一些濃食鹽溶液,讓學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後用酒精燈慢慢烘乾。待水分蒸發後用放大鏡觀察它們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跡。(注意,玻璃片需遠離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熱量烘,老師自己要先試驗一下,用這樣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體。)

  3、拓展活動

  師:我們得到的晶體很小,你們看老師這裡卻有一個很大的鹽晶體,你知道是怎麼製成的嗎?參考第7頁的方法,課外嘗試製作一個更大的晶體。

  【板書設計】

  放大鏡下的晶體

  晶體:像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那樣

  規則幾何外形固體

  【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

  科學課程目標的重點在於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能力發展,所以評價時,我更多的關注學生參與的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基於這一評價理念,本課我採用了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小組的評價與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等,在“初識晶體,引入課題”和 “自制晶體”這兩個環節中我採取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在記錄表展示和談體會中我採取了口頭表揚、自評、組評、展示等評價方式。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

放大鏡下的晶體教案3

  課時

  3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科學概念:一些固體物質的內部有一定的結構,如果構成這些物質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間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規則的幾何外形,這就是晶體。

  過程與方法:

  1、用放大鏡觀察常見固體物質的晶體。

  2、用圖記錄觀察結果。

  3、自制食鹽等晶體。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激發瞭解和探索晶體世界秘密的興趣。

  2、在欣賞各種晶體的過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學習重點

  1、觀察放大鏡下的晶體。

  2、製作晶體。

  教學準備

  分組觀察器材:放大鏡、食鹽、味精、燒杯、滴管、玻璃片、礦物晶體……

  教師演示器材:各種晶體及晶體用途的圖片或多媒體課件,製作好的大晶體及器材

  教學活動過程

  教師活動:

  一、觀察美麗的晶體

  1、畫一畫

  2、上節課我們用放大鏡觀察了小小的昆蟲,今天我們要運用放大鏡來看一些物質。糖、鹽、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質,首先請你在科學記錄本上畫一畫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

  3、放大鏡下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藉助放大鏡觀察糖、鹽、味精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分別是什麼形狀的。將放大鏡下的顆粒形狀畫在科學記錄本上。(也可畫在書上第7頁方框中)

  4、關於晶體

  交流藉助放大鏡觀察到的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形狀。

  二、製作晶體

  1、晶體的形成

  師:同學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晶體是怎麼形成的?像糖、鹽、味精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廠用機器將它們切碎成了這樣的形狀?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體從溶液中誕生,如海水蒸發得到鹽的結晶。有的晶體是在一定的壓強和溫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噴發岩漿冷卻後形成礦物的晶體。我們可以嘗試著用蒸發水分的方法來製作鹽的晶體。

  2、製作我們的晶體

  師:(出示其他班級已經制作的晶體)瞧,這便是用蒸發的`方法得到的鹽的晶體,讓我們也來試一試好嗎?

  師提供一些濃食鹽溶液,讓學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後用酒精燈慢慢烘乾。待水分蒸發後用放大鏡觀察它們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跡。(注意,玻璃片需遠離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熱量烘,老師自己要先試驗一下,用這樣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體。)

  3、拓展活動

  師:我們得到的晶體很小,你們看老師這裡卻有一個很大的鹽晶體,你知道是怎麼製成的嗎?

  板書設計:

  放大鏡下的晶體

  晶體:像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那樣

  規則幾何外形

  固體

  學生活動:

  一、觀察美麗的晶體

  1、畫一畫我們記憶中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2、在科學記錄本上畫一畫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

  3、放大鏡下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4 、關於晶體

  (食鹽和白糖都是立方體狀的顆粒,味精是柱狀的顆粒。)像食鹽、白糖、味精那樣,有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物質叫做晶體。

  閱讀第8頁關於晶體的內容,欣賞第8頁各種晶體的圖片。老師也可搜尋一些漂亮的晶體圖片讓學生欣賞,讓學生感受來自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

  二、製作晶體

  1、晶體的形成

  2、製作我們的晶體

  學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後用酒精燈慢慢烘乾。待水分蒸發後用放大鏡觀察它們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跡。

  3、拓展活動

放大鏡下的晶體教案4

  教學目標:

  1、透過觀察常見的固體物質的晶體,知道物質內部都是有一定結構的,晶體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形式。

  2、透過兩個實驗,觀察晶體、製作晶體,並進行食鹽記錄。

  3、透過欣賞各種晶體,激發學生了解和探索晶體世界的興趣,滲透自然美的教育。

  教學準備:

  每個小組:放大鏡、(白糖、食鹽,都為粗顆粒的)味精各1包、玻璃片1片、蠟燭1只、火柴

  1、試驗單、書本。

  師:製作的食鹽和味精的晶體,濃鹽水、滴管、採集的晶體標本PPT:各種晶體PPT,觀察和製作提示教學流程:

  一、觀察常見的微小晶體,瞭解晶體的特徵

  1、引出研究的問題

  師:上節課我們學會用放大鏡來觀察,我們今天繼續用放大鏡觀察自然界的一種常見的物質,叫晶體。我們生活中常用的白糖、食鹽、味精他們都是晶體,誰能夠根據自己的觀察,畫一畫這些晶體。

  2、實驗一:藉助放大鏡觀察晶體觀察提示:

  實驗器材:放大鏡、食鹽、白糖、味精

  思考:放大鏡下的細微顆粒和肉眼看到的顆粒形狀一樣嗎?學生觀察,教師巡視,瞭解學情。

  學生彙報,先介紹白糖的觀察結果:小組長彙報後組員補充,彙報完後,詢問其他同學的看法,瞭解大多數同學的觀察情況,得出:白糖的顆粒形狀是正方體。依次介紹味精和食鹽。

  彙報完後請學生概括:誰能來總結性的說說觀察的結果?師提示:不同晶體顆粒形狀怎麼樣?同種晶體顆粒形狀怎麼樣?生回答。

  總結: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都是有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人們把這樣的固體物質叫做晶體。

  3、觀察其它晶體,概括晶體的共同特徵

  二、自制晶體實驗二:製作晶體

  實驗器材:蠟燭、食鹽溶液、味精溶液或白糖溶液、玻璃片實驗猜想:我們製作的晶體和未融化前的晶體會一樣嗎?操作提示2:

  (1)把玻璃片用木夾子夾住,在離外焰5釐米以上的位置加熱,緩慢移動玻璃片,使受熱均勻。

  (2)有一半的溶液析出晶體後就不再加熱,讓水分自然蒸發。

  (3)請仔細觀察結晶的過程,和結出晶體的顆粒形狀。師:已經看清楚操作提示的小組來領材料。

  2、學生領取玻璃片,製作並觀察晶體。學生領取玻璃片,製作並觀察晶體

  學生反饋,教師幫助不成功的小組尋找原因:是因為加熱過度,晶體失水的緣故。

  3、學習製作大晶體

  師出示自己培養的大晶體,學生觀察,閱讀課本第9頁學習培養的方法。

  建議有興趣的同學課後去培養。

  三、回顧課前的問題

  反饋學生的課前提問,能解決的解決,不能的引導課後再研究。

放大鏡下的晶體教案5

  教材簡析:

  本課將帶領學生進人另一個新的觀察領域一一晶體世界。晶體指組成物質內部的微粒按一定空間次序排列形成的具有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比如食鹽是氯化鈉的晶體,味精是穀氨酸鈉的晶體,冬天窗戶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飄下的雪花,是水的晶體。

  晶體是美麗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在生產、生活及科研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大多數物質的晶體是用肉眼看不見的,我們只有藉助放大鏡、顯微鏡、甚至X光才能看到。晶體是許多固態物質的一種結構。過去學生觀察物質,很少從結構的角度去觀察,本課的觀察活動將使他們對身邊的物質有著更深一層的瞭解。相信在我們帶領學生走進這個世界之後,學生很快就會對奇妙的晶體世界著迷,從此對它熱情關注。

  教學背景:

  “微小世界”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單元,所涉及的內容很廣,但教學重點不是這些方面的知識,而是拓展學生觀察的範圍,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在活動中讓他們學習和領悟使用觀察工具的好處,獨立研究自己感興趣的課題。

  學生對晶體是陌生的,但晶體是美麗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在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中都有著很廣泛的用途。本課教學是在教師的引領下,讓學生知道物質內部是有一定結構的,晶體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形式,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對拓展學生對自然界物質的認識是有意義的。

  教學設計:

  (一)科學概念:一些固體物質的內部有一定的結構,如果構成這些物質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間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規則的幾何外形,這就是晶體。教科學詞彙:晶體學

  (二)過程與方法:

  目用放大鏡觀察常見固體物質的晶體;用圖記錄觀察結果;自制食鹽等晶體。標科學方法:實驗探究、記錄分析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激發瞭解和探索晶體世界秘密的興趣,在欣賞各種晶體的過程中,感受自然的美。核心價值觀: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教學重點:觀察放大鏡下的晶體。

  重難點:

  製作晶體

  教具學具

  說明與提醒各種晶體及晶體用分組觀察器材:放大鏡

  1.選擇大顆粒結晶的教學途的圖片或多媒體鹽、味精、燒杯、滴管、玻味精,不要選粉狀的。準備課件,製作好的大晶璃片,礦物晶體。

  2.課外蒐集有關晶體體及器材。的資料,包括圖片、用途等。

  教學流程

  回憶用放大鏡觀察後賞一賞做一做談一談畫一畫看一看說一說晶體圖片食鹽晶體晶體用途活動過程基礎設計

  一、畫一畫

  畫一畫我們記憶中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同學們,白糖、食鹽、味精這三種物質你們認識嗎?首先請你在記錄單上畫一畫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

  二、看一看

  看一看放大鏡下的食鹽、白糖、味精的小顆粒。食鹽、白糖和味精真的是我們記憶中的形狀嗎?接下來我們藉助放大鏡觀察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分別是什麼形狀的。將放大鏡下的顆粒形狀畫在記錄單上。

  三、說一說

  說一說晶體形狀我們藉助放大鏡觀察到的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形狀是怎樣的呢?(食鹽和白糖都是立方體狀的顆粒,味精是柱狀的顆粒。)它們的形狀有什麼特點呢?

  教師小結:在放大鏡下看到的食鹽、白糖、味精,雖然它們的形狀各不相同,但同一種物質的顆粒都是有規則的幾何形體,人們把這樣的固體物質叫做晶體。板書:晶體

  四、賞一賞

  老師搜尋一些漂亮的晶體圖片,我們一起來欣賞欣賞。讓學生感受來自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體物質都是晶體或由晶體組成的。晶體的形狀多種多樣,但都是有規則的。有的晶體較大,肉眼可見,有的較小,要在放大鏡或顯微鏡下才能看見。今天我們就用放大鏡來看看它們的真面目。播放晶體課件。

  五、做一做

  在自然界裡很多物質都是晶體,有的晶體是從溶液中產生的,比如:海水蒸發得到鹽的晶體,有的晶體是在壓力和溫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噴發岩漿冷卻後形成礦石的晶體。其實我們也可以自己動手製作出一些晶體,你們想試一試嗎?製作晶體通常有兩種方法:減少水分、降低溫度。今天我們就利用第一種方法——減少水分法,你們認為這個實驗怎麼操作呢?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說一說。

  我們再看看書上是怎麼說的?也許能給你一些啟發。同學們,你們會做了嗎?不過老師還有一些要求:(出示實驗要求的有關課件)記住了嗎?開始吧!學生活動、彙報。結合課件介紹食鹽的形成。食鹽來之不易,以後實驗用鹽時、生活中,我們該怎麼做呢?

  六、談一談

  這些美麗的晶體是怎麼形成的?它們有什麼用途呢?你們課外蒐集到了哪些有關晶體的資料呢?誰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學生交流。老師也找到一些這方面的資料,大家一起看一看。自然界中的絕大多數物質都是晶體,晶體是一類美麗、奇妙而又十分重要的物體,它既具有特殊的結構,又有著優異的效能,但是,到今天為止,還有許多未知的領域等待著我們去探索。

  同學們,透過今天的學習,你們有什麼體會呢?誰想和大家說一說?老師希望你們在課後的探索中能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穫!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