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定新北師大版三年級下數學《面積單位的換算》教案

審定新北師大版三年級下數學《面積單位的換算》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審定新北師大版三年級下數學《面積單位的換算》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麵積單位進率的過程,能用圖示等方法解釋相鄰面積單位的進率,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2、結合解決問題的情景,體會面積單位換算的必要性,能正確進行面積單位之間的換算。3、提高推理能力,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4、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面積單位換算的必要性,初步培養學生操作、分析能力。教學重點:理解並掌握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釐米之間的換算方法。教學難點:面積單位間的換算方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和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1、說一說: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大約有多大?

  2、課件出示:明明家要裝修廚房,廚房的長是30分米,寬是27分米,用面積是900平方釐米的地磚鋪地,需要地磚多少塊?想一想: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先知道什麼?引導學生明白:廚房地面的面積和地磚的面積單位不一樣,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得先進行單位換算。可以先把“分米”換算成“釐米”為單位,再進行計算;也可以計算出廚房的面積,再換算。教師:面積單位平方分米和平方釐米之間的進率是多少呢?其它兩個相鄰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怎樣換算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設計意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單位換算對學生來說是比較枯燥的知識內容,在這裡應用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引入,讓學生在實際生活問題情境中感受單位換算的必要性,進而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探究慾望和學習興趣。】

  二、自主探究。

  1、課件出示邊長1釐米的正方形和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說一說:它們的面積各是多少?

  2、擺一擺。用邊長1釐米的小正方形在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裡擺一擺,看可以擺多少個?學生嘗試擺一擺。(在擺的過程中可能有學生會說自己的`小正方形不夠,這時教師讓學生自己想法解決。)學生可能會採取小組合作或者只擺兩個邊,再算一算有多少個的方法。說一說:這個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

  3、比較概括。教師:我們知道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剛才我們透過擺一擺知道了這個正方形的面積也是100平方釐米,由此你可以得出什麼結論?板書: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設計意圖:藉助學具操作讓學生形象的感受到平方分米和平方釐米之間的進率關係。學生在操作活動中,遇到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讓學生體驗合作交流學習的好處,體會學習帶來的樂趣,也為學生以後的學習打下方法上的基礎。】

  4、想一想:1平方米等於多少平方分米?你是怎麼想的?學生獨立思考,再小組內說一說,彙報討論的結果。(邊長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也可以這樣想:1米=10分米,正方形的面積可以用10乘10等於100平方分米,可知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板書: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看一看,說一說:相鄰兩個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1平方米等於多少平方釐米呢?【設計意圖:學生在操作活動中明白了平方分米和平方釐米之間的關係,運用知識、方法的遷移讓學生獨立探究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間的關係,能讓學生體會到自主探究的樂趣與成功的快樂,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5、填一填1平方分米=( )平方釐米3平方米=( )平方分米

  200平方釐米=( )平方分米500平方分米=( )平方米學生自己填一填,說說是怎麼想的。

  總結換算方法:進行單位換算時,要先確定兩個單位間的進率,再看是把較小的單位換算成較大的單位,還是較大的單位換算成較小的單位,從而確定是該添上幾個0還是去掉幾個0。

  6、再出示開始時的問題:明明家要裝修廚房,廚房的長是30分米,寬是27分米,用面積是900平方釐米的地磚鋪地,需要地磚多少塊?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說說怎麼解決。

  板書:900平方釐米=9平方分米30×27÷9=810÷9=90(塊)學生說說每一步計算的含義。

  三、自主練習。

  1、自主練習第1題。學生自己填一填,訂正時說說怎麼想的。

  2、自主練習第2題。學生先認真讀題,明白“佔地面積”的意思。然後獨立完成。

  3、自主練習第3題。學生在小組內說一說解決每一個問題需要用到哪些數學資訊,怎麼列式計算,然後獨立解決。四、課堂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你是怎麼學習的?說一說,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總結收穫的時候,不單單總結知識上的收穫,還有學習方法、學習態度等各方面的收穫,這樣學生在總結的同時進行自我評價,讓學生體驗收穫的快樂。】

  課後反思: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