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書局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

中華書局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華書局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華書局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1

  教學目標:

  識記戰國時期生產力發展的標誌、商鞅變法開始變法的時間和變法的主要內容,理解商鞅變法的原因和意義。

  重點:

  商鞅變法的內容商鞅變法的評價

  難點:

  改革與保守派的觀點分歧變法的某些措施含義及作用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看教材38頁的簡表,分析秦國在戰國前期的形勢,排在七雄的末位,但中後期秦國卻強大起來,並透過一系列戰爭滅掉了六國,完成了國家的統一。那麼,秦國是怎樣走向強國之路的呢?——商鞅變法(這是一條主要途徑)

  二、教學過程

  (一)秦孝公求賢(為什麼要實行變法?)

  1、原因

  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社會原因):鐵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生產力發展的主要標誌)。

  秦國相對落後(自身原因):會盟都不讓參加,魏國侵略卻無力還擊。

  2、辦法

  改革內政,變法圖強,釋出求賢令。(秦孝公深感落後就要捱打)

  商鞅來到秦國。

  理解“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二)商鞅主持變法

  1、時間:公元前356年。

  2、背景:得到秦孝公的支援。

  3、主要內容:

  經濟上:改革土地制度——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重農抑商——獎罰分明。

  政治上:獎勵軍功——論功行賞,不論貴賤;遷都咸陽,推行縣制——強化國家管理,設31縣;嚴明法令——實行連坐法。

  4、變法的影響:

  觸犯了貴族利益——商鞅被車裂處死。

  取得成效——連婦女兒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三)秦國的變化

  1、性質:是戰國後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改革。

  2、成果:廢除舊制度,建立新制度;秦軍的戰鬥力大大提高;社會經濟得到發展。

  3、興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鄭國渠。

  (四)小結

  秦國是怎樣走上強國之路的呢?

  前期勢弱——秦孝公決心變法圖強——商鞅主持變法——取得顯著成果(強大)

  思考: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

  (五)板書設計

  1、秦國為什麼要實行變法?

  2、變法前期秦孝公採取怎樣的辦法?

  社會進步(社會):鐵器、牛耕(標誌)改革內政、變法圖強、釋出求賢令(商鞅)

  秦國落後(自身):鄙視、捱打

  3、商鞅變法的具體內容?

  4、變法產生怎樣的社會影響(見小字部分)?

  經濟:改革土地制度—廢除井田制觸犯貴族的利益——商鞅被車裂處死

  重農抑商—獎罰分明取得成效——婦女兒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政治:獎勵軍功—論功行賞、不論貴賤

  遷都咸陽,推行縣制—強化國家管理

  嚴明法令——實行連坐法

  5、變法取得怎樣的成果?

  6、變法成功與否?

  (性質: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改革)分析秦孝公變法的目的—變法圖強,

  建立了新制度,軍隊戰鬥力提高,經濟得到發展。實現沒有?結論——是一次成功的

  興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鄭國渠改革。

中華書局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2

  [知識與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認識到開發邊疆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兩漢經營西域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係的史觀。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複習、提問上節內容

  二、匯入新課:今天我們一塊學習第17課兩漢經營西域和絲綢之路

  三、講授新課:

  (1)張騫出使西域:

  1、西漢時期,人們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區和更西的地方,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定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2)絲綢之路: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3)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四、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五、作業

  附:板書設計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定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二、絲綢之路:

  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三、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中華書局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瞭解遠古傳說時代中華文明起源:黃帝其人及他對華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貢獻;堯舜禹的“禪讓”和原始社會走向終結的有關史實。

  過程與方法目標:

  培養感知歷史的形象思維能力;全面、系統地思考問題和追蹤歷史發展線索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樹立正確的社會發展觀,激發愛國之情,增強民族意識。

  【教學重難點】

  瞭解黃帝──“人文初祖”是全課的重點。

  正確認識堯舜禹的“禪讓”的含義是難點。

  【導學過程】

  教師講解與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

  【情景匯入】

  以江丙坤鬱慕明清明祭拜黃帝陵冢的影片匯入新課。

  師:同學們,黃帝是什麼樣的人呢?為什麼清明節會有那麼多人祭拜黃帝陵呢?今天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去學習第3課,遠古的傳說

  【自主預習】

  1、讀課文結合課件圖片瞭解本文內容。

  2、小組討論華夏族的'由來,人文初祖,禪讓制等知識。

  (一)炎黃戰蚩尤

  結合課文內容及課件圖畫歸納出華夏族,炎黃子孫名稱的由來,知道涿鹿之戰。明確黃帝所進行的戰爭打破了氏族之間狹隘的界限,促進了相互間的交流和融合為華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因而被尊為華夏族的祖先。

  (二)黃帝--人文初祖

  結合課文內容及課件圖畫知道黃帝對於人類的貢獻。明白他被人們稱為人文初祖的原因。

  (三)堯舜禹的“禪讓”

  瞭解什麼是禪讓以及禪讓的本質,堯舜禹的事蹟。瞭解大禹治水的故事及夏王朝的建立等有關知識。

  【合作探究】

  1、你對神話(即黃帝時期有關發明的各種神話傳說)有什麼看法?認為哪些是可信的?哪些帶有神話色彩?怎樣看才更為科學?

  2、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是從什麼時候算起?後世為什麼稱黃帝為人文初祖?

  3、你還聽過哪些有關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什麼樣的人才能被選為部落首領?

  學生小組之間合作探究交流解決上述問題,加深對課文的認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