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的基本結構
細胞的基本結構
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三章的第一節和第四章全部內容都是有關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的,課本設計由淺入深,由易到難,以便學生接受新知識,這樣的編排非常好。但是,上覆習課時,再按照這個順序,不但不利於學生知識的構建,而且也很難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複習效果不理想,本人運用以下複習課設計,取得較好的效果。
一、理論依據
落實新課程標準,深入實施課程改革,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在規定的時間內最大限度的完成教學任務,最完美的實現教育教學三維目標的整合,以求得課堂教學的最大效益,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獲得發展。
二、實施設計
1、構建知識體系,指導學生自主複習
打破原來的知識體系,從新的角度來重新梳理原有的知識,形成一個新的知識體系。
將下列知識體系呈現給學生,先讓學生進行自主複習,回顧學過的知識,以便在老師在串講時做到心中有數。
2、突出圖表的利用
在進行串講時,運用圖表將知識系統地呈現給學生。
自由擴散、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屬於穿過膜結構的跨膜運輸方式,而胞吞和胞吐作用不屬於穿過膜結構的跨膜運輸方式。例如,o2進入紅細胞要穿過一層膜結構,而抗體從漿細胞中透過胞吐作用分泌出來卻沒有透過膜結構。
3、善於知識的遷移
複習不是對學過知識的簡單重複,透過複習,要讓學生真正提高能力,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透過新的情景實現知識的重現,會更加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是我對幾個知識點的處理方法。
(1)細胞膜的成分
用脂酶和蛋白酶處理細胞膜時,使細胞膜瓦解,說明細胞膜的成分中存在著脂質和蛋白質。
(2)膜的流動性
用不同熒光染料標記的人鼠細胞進行融合實驗,發現兩種染料會均勻分佈,說明細胞膜的流動性。另外,白細胞的吞噬功能,變性蟲的變形運動等都說明細胞膜的流動性。
4、聯絡生活實際
收集生物膜研究成果在工農業生產和醫學方面的應用資料,給學生補充,讓學生了解當今科學前沿。
資料一:透過對生物膜內飽和脂肪酸、不飽和脂肪酸和蛋白質的研究培育抗逆性強的作物,當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時,植物的抗寒能力強;當飽和脂肪酸含量高時植物的抗旱能力強。找出控制該性狀的基因,利用基因工程來培育抗逆性的作物。
資料二:根據生物膜的選擇透過性製作的.人工膜,在工業上用於海水淡化、汙水的處理,在醫學上製成人工透析腎,代替病變的腎臟,治療尿毒症。
資料三:模擬生物膜的成分,利用磷脂小球將藥物攜帶到病變的器官,磷脂小球與細胞膜融合,因而將藥物釋放到細胞內,來治療各種疾病。
5、重視實驗探究
在掌握基礎的知識的同時,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要有提升。實驗探究是一個很好的載體,它激發學生的思維。
複習細胞膜的結構時,學生都知道細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雙分子層,而磷脂的結構有親水性的頭部和疏水的尾部。可讓學生進一步思考:如果把很多磷脂分子淹沒在水中,會形成什麼樣的形狀?如果將磷脂放在水面上呢?如在水中置一有孔的隔膜,又會是什麼形狀?
6、精選例題,鞏固練習
複習的目的是知識的鞏固,應避免只盲目做題而忽視思考,選題非常重要。教師應精選精講,學生應精練,注意知識間的聯絡,防止只為講題而講題。鞏固練習要有層次性,難易適中,覆蓋面廣,易少不宜多。
三、複習總結
新授課學生主要是對某個知識點的學習,對實踐應用和知識間的聯絡可能涉及得不多,而透過複習可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給學生呈現新的情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教學反思
1、夯實基礎,全面複習,狠抓落實
透過對近幾年高考題的研究以及新課標的研讀,我認為在複習時,教師要深入研讀課本,全面複習,絕不漏掉任何一個知識點。
2、不搞題海戰術
透過做適量的精選的習題達到對知識的鞏固,狠抓落實,對錯題不僅更正,還要做出書面分析,並建立檔案。
3、教師不斷學習,不斷完善自己
教學相長,教學是師生雙邊活動。教師遇到疑惑時,應保持一種亢奮並渴求的心態,要善於查閱書籍、報刊或藉助網路或求助於專家,把問題搞清楚。有了這種心態,你就會喜歡學生向你提出問題,希望學生向你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學生某個問題或想法,會激勵你不斷地學習、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