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班科學教案

《光》大班科學教案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光》大班科學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光》大班科學教案1

  【活動目標】

  1、在實驗、觀察中認識光的七種顏色,從而對光的現象產生興趣。

  2、培養獨立操作的能力。

  3、學習用多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一種事物的學習方法與思維方式。

  4、主動參與實驗探索。

  5、透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活動準備】

  1、一張大的彩虹圖。

  2、三稜鏡、平面鏡、大碗(裝上水);剪刀、七色盤、小棍、透明膠;吹泡泡的工具每人一套。

  3、相關電腦課件。

  【活動過程】

  一、教師提問,引起幼兒興趣:

  1、你看見過什麼顏色?

  2、你知道光是什麼顏色?

  3、猜猜用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看到光的顏色?

  二、實驗:七色光。

  實驗1:美麗的光。

  1、用三稜鏡的平面對著太陽,可看見光透過三稜鏡後折射在白紙上的各種色彩,從而瞭解光的顏色。

  2、大碗裡裝上水,將鏡子斜放在碗裡,讓陽光透過水照在鏡子上並反射到白牆上,能看到七色的彩虹。

  教師引導幼兒一邊觀察一邊討論光的顏色。

  實驗2:吹泡泡。

  1、引導幼兒邊玩邊觀察泡泡在太陽光下呈現出哪幾種顏色?

  2、人造彩虹:豔陽下,捏住水管口,使水呈霧狀噴向天空出現彩虹,觀察其顏色。

  實驗3:七色轉盤。

  1、師:你們看,這個圓盤靜止時有哪幾種顏色?他們的顏色有什麼區別?

  如果讓這些圓盤轉動起來,會出現什麼顏色呢?看看不同圖案的轉盤轉起來有沒有不同的色彩。

  2、幼兒邊玩轉盤邊思考:當七色轉盤轉動時我們的眼睛看見什麼顏色?為什麼?

  3、教師小結:光有七種顏色,當它們一起飛快轉動時我們會看到白色的光。

  三、演示課件為幼兒介紹光在生活中的各種用途。

  1、紅外線烤箱可以烤東西;紅外線還可以治病。

  2、紫外線可以消毒、殺菌。七色

  3、在醫院裡,人們可以用鐳射進行光治療。

  小結:光的作用真不少。希望小朋友們從都能熱愛科學,愛探究,多動腦筋去發現別人沒有發現的問題,長大後利用光為人類做更多更有益的事。

  【活動延伸】

  1、觀察泡泡畫出彩虹或泡泡。

  2、手工製作:七色轉盤。

  【活動反思】

  近期執教的一節大班科學活動《奇妙的七彩光》,和《指南》中的很多要求相吻合。如:⒈能夠透過觀察、比較和分析,發現並描述不同種類物體的特徵或某個事物前後的變化。⒉能用一定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測。⒊能用數字、圖畫、圖表或其他符號記錄。⒋探究中能與他人合作與交流。⒌能發現常見物體的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係。

  這是一節來自主題《七彩世界》中的科學活動,旨在利用三稜鏡折射陽光的原理髮現光有七種顏色,對光的自然現象產生興趣。另外,還能樂意探索,與同伴一起討論,並大膽表達自己的發現。活動的選擇、設計、組織過程都和《指南》中科學領域的目標相吻合。原以為孩子在這一過程中玩的開心,也發現了一些秘密,活動組織的還算成功。但經過沙老師的指導後,才發現任然存在很多問題。

  問題一:環節不夠緊湊,問題設計不夠精煉。

  第一環節透過提問匯入,預設的問題“知道光是什麼顏色嗎?”和第二環節交流記錄猜測的顏色類似,需要達到的目的是一樣的。所以在匯入環節僅需讓幾名幼兒說說後,老師請大家一起去記錄自己的想法。孩子們記錄好後,給一點時間,讓孩子們相互交流,滿足孩子們想說、樂說的需要。

  問題二:沒有指導幼兒正確使用三稜鏡的方法。

  活動前由於沒有和孩子討論三稜鏡的使用方法,出現了有孩子用眼睛對準三稜鏡直視太陽的情況,而且有的孩子不知道該如何使用讓三稜鏡進行反射,沒能在牆上反射出七色光。在幼兒操作實驗前,就需要講清楚拿三稜鏡的方法以及使用三稜鏡觀察的方法,提醒幼兒保護眼睛,提高孩子們使用成功的機率。或者進行兩次實驗,在第一次實驗後讓孩子交流自己實驗成功的方法,讓更多孩子可以體驗到探索帶來的成功感,也發現物體結構和功能之間的關係。

  問題三:操作記錄表的提供不夠恰當,活動中提供了兩人一份的操作記錄表,不能很好的表現出幼兒自己的想法。可以提供人手一份操作記錄表,供幼兒記錄自己的猜想以及實驗結果。一方面可以讓孩子們自己直觀的發現其中的'變化,另一方面可以讓孩子們積累記錄的經驗。

  問題四:教師的語言不夠嚴謹,科學素養不夠。怎樣解釋三稜鏡反射後的色彩、三稜鏡的形態如何表述清楚,這些都需要教師能用簡潔、科學嚴謹、易於幼兒聽懂的語言表述。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時不僅是粗淺的備活動,而是深入思考,瞭解活動中的價值點並進行準備。另外,也需要在平時加強對科學知識、科學素養的學習。

  問題五:活動不夠深入,缺少引導。

  在孩子們都觀察到三稜鏡顏色時,觀察到三稜鏡有哪些顏色適合,還可以引導幼兒進行觀察比較,反射後的顏色是否有規律,如果有,有怎樣的規律,從而幫助幼兒發現光的規律。

  問題六:缺少拓展

  “這麼有趣的“七彩色”現象在我們生活中的哪些地方也看到過呢?”“還有哪些物品也會產生七彩色呢?”“彩虹是怎麼形成的呢?”多幾個這樣的問題,就可以將原本源自幼兒生活中的活動又迴歸於幼兒的生活中,引發幼兒對生活中這一現象的關注,引發幼兒今後對一些科學現象的探索。此外,還可以在科學區投放一些材料,引導孩子繼續用其他材料去探索製造“七彩色”的方法,讓活動仍有延續。

  雖是一節在我們成人看似簡單、習以為常的科學活動,但組織下來後仍然會存在許多問題。內容的選擇、要求雖與《指南》相符,但落實到自己組織的活動中,則仍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可見在今後的工作中需要進一步加強自身學習,加強教育教學的能力,讓孩子在這些有價值的活動中能習得更多有效的經驗。

《光》大班科學教案2

  活動目標:

  1、瞭解光的種類、光的特性及光的用途。

  2、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判斷能力。

  3、激發幼兒探索光的奧秘的興趣。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透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於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結果。

  活動重點難點:

  重點:瞭解光的種類、光的特性及光的用途。

  難點:能理解淺顯的光的特性原理.

  活動準備:

  1、水、玻璃杯、小鏡子、水盆、硬幣、手電筒

  2、活動記錄表:(光的特性、光的用途)每位幼兒兩張

  3、多媒體課件:各種照明燈、浴霸、歌廳裡的燈光、裝飾的彩燈、港口和馬路上的訊號燈。

  活動過程:

  一、瞭解光的種類:

  1、設定場景(使室內變暗)師:提問:小朋友,屋裡為什麼變暗了?幼兒:“沒有光了,所以屋裡變暗了”(開啟燈)提問:為什麼屋裡又亮了?幼兒:因為有燈光了,所以屋裡變亮了。師:那麼,你能說說你都見過那些光呢?

  2、幼兒說出自己見過的那些光(太陽光、月光、星光、燈光、閃電光、x光、火光、鐳射、熒光棒、螢火蟲發出的光等等)。

  教師小結:讓幼兒知道光有自然光和人造光兩種。

  ★自然光:像太陽光、月光、星光、火光、閃電光、螢火蟲的光是自然界產生的光叫自然光。

  ★人造光:像燈光、鐳射、x光、螢光棒的光是人們製造出的光叫人造光。

  二、認識光的特性、探索光的特性:

  師:下面我們來做幾個小實驗,看看光是怎樣走路的?

  實驗(一)、將活動室窗戶遮住使室內變暗,開啟手電筒,讓幼兒觀察手電筒的光是怎樣走路的?幼兒(手電筒的光是一直向前跑的)。

  師小結:這是光的第一個特性:叫做光的直射性。生活中有很多光都是直接就射過去的,比如:太陽光、月光、手電筒的光、應急燈的光等等,因此,這種光的照射過程成直線的現象稱之為直射現象。

  實驗(二)、讓幼兒在有陽光的地方玩小鏡子、水盆裡的水。師:小朋友邊玩觀察光發生了哪些變化?幼兒(發現小鏡子反光,發現水盆裡的水也反光、發現小鏡子讓光拐彎了)。

  師小結:這叫光的第二個特性:光的反射性。

  實驗(三)、把硬幣和筷子放到盛水的玻璃杯中,引導幼兒觀察硬幣和筷子的變化,幼兒(我發現筷子彎了、我發現硬幣從玻璃杯側面看變得很大,從玻璃杯的上面看沒變)。

  師小結: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這是由於光的折射引起的,太陽光會照在地上,我們身上,也會穿過清水照進水裡,可是水和空氣不一樣,光鑽進水裡,走得慢了,也發生了一點變化,我們的眼睛看下去,水裡的筷子好像變彎了,其實是光在和我們做遊戲呀!是光的第三個特性:光的折射

  師與幼兒一起總結光的特性:光的直射性;光的反射性;光的折射性。並讓幼兒做記錄。

  三、討論光的用途:

  師:人們利用光的這些特性發明瞭許多有用的東西,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方便。

  1)、幼兒觀看多媒體課件瞭解光的一些用途:照明、取暖、娛樂、裝飾、用作訊號等。

  2)、讓幼兒說說自己還知道光有哪些作用?作手影、幫助找東西。知道光的特殊用途:診療、美容、科考、照相、紅外線烤箱可以烤東西;紅外線還可以治病、紫外線可以消毒、殺菌。在醫院裡,人們可以用鐳射進行光治療。

  3)、鼓勵幼兒長大後探索、發現更多的沒有被人類發現的光,或利用光的特性發明更多有用的東西,造福人類。

  四、活動延伸

  請幼兒將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光的用途畫到記錄紙上。

《光》大班科學教案3

  活動目標:

  1、感知光、物體、影子三者之間的位置關係。

  2、在不斷操作中能控制影子的動態變化。

  3、在影子實驗中勇於嘗試,積極動腦。

  活動準備:

  1、在牆上貼數根紙條當做竹竿。

  2、在距離牆40釐米處拉一根繩子,在繩上掛上幾個小猴子圖片。

  3、手電、記錄單、筆若干。

  活動過程:

  一、師幼互動遊戲,激發幼兒興趣。

  播放音樂《猴子爬樹》,師幼按節奏做爬竹竿的動作。

  二、探索光、與影子的奧秘。

  1、出示小猴子圖片、手電等。

  教師提問:剛才我們都做了小猴子爬竹竿的遊戲,這裡也有許多小猴子,它們也會爬竹竿,可是今天小猴子想讓它的影子學會爬竹竿,你們願意嗎?怎麼樣才能讓小猴子的影子爬到“竹竿”上去呀?

  2、教師:你能用手電筒把小猴子的影子投到“竹竿”上去嗎?

  3、幼兒嘗試,教師鼓勵幼兒透過除錯手電光源的辦法將小猴子的影子投射到“竹竿”上。

  4、幼兒集中交流。

  教師:你是怎麼讓小猴子的影子投到竹竿上去的?手電筒從哪裡照過去?為什麼有的人用了手電筒,“竹竿”上卻沒有小猴子的影子呢?

  5、幼兒再次嘗試用手電投射小猴子的影子。

  三、讓幼兒嘗試改變猴子影子的位置,進一步感知光、物體與影子之間的關係。

  1、教師:小猴子的影子都能爬到“竹竿”上了,你能讓小猴子的影子站在“竹竿”的最下面嗎?

  2、教師:你能讓小猴子的影子再爬到“竹竿”的最頂上嗎?

  3、幼兒再次嘗試。

  4、教師:你是怎麼做到的?請幼兒在集體面前展示自己的操作結果。

  5、教師:小猴子這次想讓影子和我們一起玩音樂遊戲,請你跟著音樂讓猴子的影子來爬“竹竿”。

《光》大班科學教案4

  活動背景:

  我們班的孩子活潑、好動,喜歡遊戲、喜歡探索,因此我設計了這堂科學活動:《手電筒的光》,讓孩子們在遊戲中產生對光的興趣,透過遊戲來發現問題,在實踐操作、探索中初步瞭解光的穿透現象,嘗試邊操作邊記錄實驗結果。頭一天在班上我出示了手電筒,告訴了孩子們我們可以和手電筒做好多的遊戲,引起了孩子的興趣。第二天已經有一部分孩子帶來了手電筒,在收集手電筒階段就印證了我的猜想,孩子們非常感興趣每天都催著我,問我:“老師什麼時候和手電筒交朋友呀?”,由於手電筒收集了幾天,第四天,在孩子的再次催促下,活動開始了。

  活動過程:

  一、提出問題:設定情景,引起幼兒對光的興趣。

  遊戲:踩光、追光,老師變魔術

  一會兒老師用書把光遮住了,小朋友找不到光,就問:(“光怎麼不見了啊?”“老師你把光關掉了嗎?”)

  師:“沒有啊,你們看光不是還亮著嗎?”

  (那我們怎麼看不見光了呢?,書把光遮住了,光照不過來了。)書能把光遮住,那這個塑封紙也能把光遮住嗎?

  (一開始,孩子們都很興奮、很高興,注意點都集中在老師的手電筒上,所以我創設出遊戲的環節滿足孩子的這種需要,透過遊戲,引發了他們的思考:咦,真奇怪,怎麼有的東西手電筒的光穿不過去,而有的東西手電筒的光卻能穿過去啊?)

【《光》大班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12-26

12-27

12-20

12-18

12-20

12-20

12-20

12-20

12-20

12-27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