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遣詞造句細推敲的小學作文指導

關於遣詞造句細推敲的小學作文指導

  宋代大文學家王安石,為表達他對鐘山的懷念之情,停船瓜州時寫了一首《泊船瓜州》。瓜州和長江南岸的京口(現稱鎮江)隔水相望。詩是這樣寫的:京口瓜州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第三句中的綠字,本來是形容詞,這裡用如動詞,系使之變綠之意。一個綠字,就把春風帶來的景象非常形象地表達出來了。聯絡全文,尤其是最後一句,不難看出,作者想說的還有:一年一度,江南岸有了變化,一片盎然春意,充滿了歡樂美好的氣氛。可是,我官居外地,又過了一年,現在離家已不遠,只隔數重山了,卻不知何年何月何時才能回家與家人團聚,去過那如江南一樣的富有生氣的美好生活呢?悠悠思鄉懷親之情躍然紙上。綠字之妙,不言而喻。

  據《容齋續筆》等資料記載,這一句中,王安石開始並不是用的綠字,而是先用到字,又用過字,再經過幾十次的改動,最後從春風何時至,又綠湖上出和王維的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幾句詩中得到啟發,才用了這個綠字。這首詩流傳至今,不能不說和綠字的錘鍊運用有極大的關係。

  在遣詞造句方面,近代文人更不乏其例,較之古人毫不遜色。魯迅的《五律?無題?大野多勾棘》後二句風波一浩蕩,花樹已肖森中的已字,從初稿到定稿,歷時四年,此中甘苦,自不待言。臧克家三十年代的名篇《難民》中,黃昏還沒有溶盡歸鴉的翅膀一句,其中溶盡一詞曾數次改動,先後寫作消逝隱去吞沒等詞語,最後經反覆推敲才定為溶盡一詞。這簡直是在煉意。讀毛澤東同志的詩章《賀新郎?讀史》手跡,我們發現他老人家自己改動了五個字。流遍了,郊原血的流,原為灑;一篇讀罷頭飛雪的`篇原為遍;天涯過客的涯,原來是涯,後改為窮,又圈去,復改為涯;但記得斑斑點點的記,原是憶;歌來竟的竟原是盡。

  以上的故事告訴我們,大凡不朽的名作,都做到了一字未安細推敲。

  很多小朋友在作文時,往往一氣呵成後不再認真修改,有的用字不準,有的詞意不當,有的修辭不通,有的語法錯誤。諸如此類的毛病,多讀多改幾遍後,大都能改好。希望同學們在作文時,細琢磨,多推敲,儘量做到語不達意誓不休。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