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集傳序(節選)》閱讀答案及譯文

《詩集傳序(節選)》閱讀答案及譯文

  詩集傳序(節選)

  【宋】朱熹

  曰:然則其所以教者,何也?

  曰:詩者,人心之感物而形於言之餘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行有是非。惟聖人在上,則其所感者無不正,而其言皆足以為教。其或感之之雜,而所發不能無可擇者,則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勸懲之,是亦所以為教也。昔周盛世時,上自郊廟朝廷,而下達於鄉黨閭巷,其言粹然無不出於正者。聖人固已協之聲律,而用之鄉人,用之邦國,以化天下。至於列國之詩,則天子巡守,亦必陳而觀之,以行黜陟之典。降自昭、穆而後,寖以陵夷,至於東遷,而遂廢不講矣。孔子生於其時,既不得位,無以行帝王勸懲黜陟之政,於是特舉其籍而討論之,去其重複,正其紛亂。而其善不足以為法,惡之不足以為戒者,則亦刊而去之;以從簡約,示久遠,使夫學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師之,而惡者改焉。是以其政雖不足行於一時,而其教實被於萬世,是則詩之所以為教者然也。

  曰:然則國《風》《雅》《頌》之體,其不同若是,何也?

  曰:吾聞之,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於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惟《周南》《召南》,親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發於言者,樂而不過於淫,哀而不及於傷,是以二篇獨為風詩之正經。自《邶》而下,則其國之治亂不同,人之賢否亦異,其所感而發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齊,而所謂先王之風者,於此焉變矣。若夫《雅》《頌》之篇,則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廟樂歌之詞,其語和而莊,其義寬而密,其作者往往聖人之徒,故所以為萬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至於雅之變者,亦皆一時賢人君子,閔時病俗之所為;而聖人取之,其忠厚惻怛之心,陳善閉邪之意,猶非後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此《詩》之為經,所以人事浹於下,天道備於上,而無一理之不具也。

  問者唯唯而退,餘時方輯《詩傳》,因悉次是語以冠其篇雲。淳熙四年丁酉冬十月戊子新安朱熹書。

  9.下列加點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則亦刊而去之 刊:刪改

  B.則天子巡守 巡:巡視

  C.以行黜陟之典 陟:罷免

  D.樂而不過於淫 淫:放縱

  10.下列加點字的意義與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而其言皆足以為教

  吾其還也

  B.亦必陳而觀之

  填然鼓之

  C.其不同若是,何也

  大王來何操

  D.因悉次是語以冠其篇雲

  相如因持璧卻立

  11.下列對原文內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歌的產生源於言語不足,感觸純正時,時而勸勉,時而懲戒,就能充分發揮教化作用。

  B.孔子將收錄著詩歌的書籍拿出來進行探討,雖一時無法實現政治主張,但影響千秋萬代。

  C.《國風》大多是出自民間的歌謠,即所謂男女之間的對唱,都是作者有感而發的作品。

  D.這篇序文,根據義理之學,結合歷史事實,強調詩的教化作用,熔文學、史學、理學於一爐。

  12.請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

  (1)聖人固已協之聲律,而用之鄉人,用之邦國,以化天下。(3分)

  (2)其語和而莊,其義寬而密,其作者往往聖人之徒,故所以為萬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3分)

  (3)此《詩》之為經,所以人事浹於下,天道備於上,而無一理之不具也。(3分)

  13.請用斜線(/)給下面短文中畫線的部分斷句。(斷句不超過6處)(3分)

  且所謂文者,務 為 有 補 於 世 而 已 矣 所 謂 辭 者 猶 器 之 有 刻 鏤 繪 畫 也 誠 使 巧 且 華 不 必 適 用 誠 使 適 用 亦 不 必 巧 且 華。要之以適用為本,以刻鏤繪畫為之容而已。不適用,非所以為器也。不為之容,其亦若是乎?否也。然容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

  (選自王安石《上人書》)

  參考答案:

  9.C(陟:提升、提拔。見諸葛亮《出師表》: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10.D(A.他的∕還是;B.代詞∕湊足音節,無實義;C.為什麼∕什麼;D.於是)

  11.A(如果感觸比較雜亂,所表達的言語不是無可選擇,那麼身在朝廷之上的人,一定會反躬自問,有所勸勉,有所懲戒,這也就產生了教化作用)

  12.(1)聖人早已配上音樂,用於民間禮俗,用於國家典禮,以教化天下。

  (2)言辭溫和莊重,含意廣博縝密,它們的作者常常是聖賢中人,當然可以作為萬代不變的準則。

  (3)這就是《詩》作為一部經典所以能夠遍及人事、具備天道、無理不包的原因。

  【參考譯文】

  問:那麼詩用什麼來進行教化呢?

  答:詩是人心感於外物,彌補言語表達不足而產生的。人心的感觸有邪有正,因此用言語表達出來,也有是有非。只有聖人居於上位,感觸無不純正,他們的言語也就都有教化的作用。如果感觸比較雜亂,所表達的言語不是無可選擇,那麼身在朝廷之上的人,一定會反躬自問,有所勸勉,有所懲戒,這也就產生了教化作用。過去周代興盛的時候,上自國家祭典、朝廷政治,下至平民百姓,人們的言語無不純粹無疵,出於正道。聖人早已配上音樂,用於民間禮俗,用於國家典禮,以教化天下。至於諸侯各國的歌謠,在帝王外出巡視時,也一定要各國獻上,藉以觀察民風,以施行進退賞罰的常法。自昭王、穆王以後,逐漸衰落;到了平王東遷,這事就被廢棄不講了。孔子生在這個時代,既然得不到帝王的位置,無法實施勸勉懲戒、進退賞罰的政事,因此只有將收錄著詩歌的書籍拿出來進行探討研究,除去反覆,訂正紛亂;而對於那些雖好但不足取法、雖惡但不足為戒的作品,也加以刪削,做到簡明扼要,以傳世久遠,使學《詩》的人根據這個本子,能夠考察事情的'得失利弊,學習好的,改正壞的。所以孔子的政治主張雖然一時無法實現,但他的學說實已影響了千秋萬代,這就是詩的教化作用。

  問:那麼《國風》《雅》《頌》的體裁,為什麼這樣不同呢?

  答:我聽說,凡《詩》中稱作《風》的,大多是出自民間的歌謠,即所謂男女之間的對唱,是個人表達自己情感的作品。只有《周南》《召南》中的詩篇,由於這兩地的人親身受到文王的教化,養成了良好的社會道德,都懷有純正的性情,因此透過言語表達出來,歡樂而不流於沉湎,悲哀而不至於傷身,所以唯獨這兩篇成為《國風》中的正經。自《邶風》以下各篇,則因為各國的治亂不同,人的閒與不閒也不一樣,人們感於外物而表現出來也就有邪正是非的差別,所謂先王之風,在此發生了變化。至於《雅》《頌》這類詩篇,都是成王、周公當政時朝廷祭祀所用的音樂歌詞,言辭溫和莊重,含意廣博縝密,它們的作者常常是聖賢中人,當然可以作為萬代不變的準則。於是變雅,也都是某一時期賢人君子憂時傷俗的作品,而被聖人所採用,他們那種忠厚仁善的內心,揚善防邪的用意,就是後世擅長言辭的人也不能企及。這就是《詩》作為一部經典所以能夠遍及人事、具備天道、無理不包的原因。

  問者點頭稱是,退了下去。這時我正在編輯《詩集傳》,於是便把這些對話全都依次記下,放在篇首作為書的序言。淳熙四年丁酉冬十月戊子,新安朱熹撰寫。

  13. 務為有補於世而已矣 / 所謂辭者 / 猶器之有刻鏤繪畫也 / 誠使巧且華 / 不必適用 / 誠使適用 / 亦不必巧且華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