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林徽因序閱讀題及答案

張潔林徽因序閱讀題及答案

  毫無疑問,林徽因的精神氣質隸屬於“五·四”後生長起來的那一代中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群體。這些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中,以其紮紮實實的生活踐履,豐豐富富的健全人格,為催生現代中國而自覺努力者不乏其人。

  建國後,中國的知識分子經歷了一場又一場盪滌魂靈的風風雨雨:林徽因於其中可謂幸運者。她辭世於1955年的春天,誠如作者所言,這“是命運女神對她的眷顧和厚愛”,“以她細膩敏感的心靈,怎樣承受1957年的狂暴風雨?以她高傲純正的天性,怎能面對1966年的濁浪排空?”然而,我們也不能為林徽因奢求更好的命運,等待她的不過是雙重誤讀的悲劇。其一,是湮沒——準確地說,這非“誤”讀,而是“不”讀——遁入歷史無人識。即使筆者這樣以講授現代文學為職業的人,初讀林徽因竟來自醉心新月派詩歌的外國友人之觸動!其二,是扭曲。張清平絕非近年來首先關注林徽因的人,在她書寫之前,林徽因已經浮出歷史地表。可嘆的是商品經濟的鐵鍬助其出土,註定了林徽因不能清清爽爽地以一個大寫的人從歷史的深處走來。她總是被與別人捆綁在一起,作為徐志摩的熱戀閃閃爍爍地讓今人猜測無限。於是,什麼傑出的女建築家,獨特的女詩人都無關緊要,重要的是詩人徐志摩曾因痴情於她而親手搗毀了自己的家庭,可捉摸不定的林徽因卻嫁給了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我這樣“學舌”是有著一絲惡意在其中的:敢愛、能愛的梁思成以其無與倫比的堅實基礎與宏大結構(建築術語)支撐關愛了林徽因的一生,卻難以得到應有的立足之地!因此,我們有理由特別關注張清平的《林徽因》,冀望她的筆還一方歷史以真實,讓讀者在林徽因們的精神風采裡了悟今人的蒼白。

  陳思和先生曾就作者與傳主的關係有過如下見【解析】

  “傳記不是純客觀的材料展覽。它需要‘對話’,作者與傳主間的一種高層次的精神對話。”閱讀《林徽因》使我們看到,作者在長期知識與學養儲備的基礎上,有了走進林徽因的可能,有了切近傳主精神的對話。

  在這一“對話”中,傳主的心靈路程較之生活閱歷似乎更能觸發作者的激情,於是她不自覺間總是把叩問的筆觸揮向林徽因、和她身邊一群人的精神層面。她訝異於這一群人的精神何以如此健全。她於心嚮往之中竭力再現著他們的獨特群體氣候,一刀一筆地鐫鏤著林徽因的精神素質,兼以工筆描繪出給林徽因以影響和潤澤的那些人的風采。林徽因所以成為林徽因,離不開梁思成,缺不了金嶽霖,也少不得徐志摩。於是,北總布衚衕的林家客廳,西南聯大梁思成夫婦脫坯和泥造起的住宅,宜賓李莊五年病魔煎熬中困苦封閉的'研究生活——林徽因就於這當中和著一群人的步履以獨特的自我向讀者走來,每一步都是豐盈的、尊嚴的、大寫的。這一群人用生命書寫履歷的時候最為惹眼的是心靈的自由,他們之間即使窮困得典當衣物,最富有的依然是真誠,而又因了站在同一地平線上,他們彼此間深為敬重和懂得!於是其肝膽相照的罕見美好遂成了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間的絕唱。

  (節選自張潔《<林徽因>序))

  1.下列各項中,屬於對林徽因“誤讀”的一項是(3分) ( )

  A.林徽因是一個傑出的女建築家、獨特的女詩人,一個為催生現代中國而自覺努力的自由知識分子。

  B.林徽因與梁思成相互扶持,梁思成更是敢愛、能愛,以其無與倫比的堅實基礎與宏大結構支撐關愛了林徽因的一生。

  C.林微因一生中最值得書寫的是她的愛情經歷:詩人徐志摩因痴情於她而親手搗毀了自己的家庭,她卻嫁給了梁思成。

  D.林徽因深受梁思成、金嶽霖、徐志摩等人的影響和潤澤,他們這群人心靈自由,相互理解敬重,彼此肝膽相照的美好堪稱絕唱。

  2.下列各項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 )

  A.林徽因於1955年辭世,免受了政治運動的衝擊,這是她的幸運,也是造成她被“湮沒”的原因。

  B.陳思和評價張清平,認為他透過與林徽因及其身邊一群人的精神對話,揭示了林徽因等人健全的精神素質。

  C.張清平憑藉著豐富的知識和學養,純客觀地展現了歷史的真實,讓讀者有了走進林徽因的可能。

  D.林徽因當年的“遁入歷史”和最初的“浮出歷史地表”都是不正常的現象,這是林徽因的不幸,也是社會的悲哀。

  3.從文中看,避免對歷史人物“誤讀”的途徑有哪些?請從你熟悉的其他歷史人物中選擇一個舉例說明。(5分)

  參考答案

  1.C

  2.D

  3.

  (1)①作者在長期知識與學養儲備②作者與傳主間的一種高層次的精神對話

  (2)例子略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