泠泠七絃上,靜聽松風寒。

泠泠七絃上,靜聽松風寒。

  版本一

  泠泠七絃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版本二

  泠泠七絲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聽彈琴》譯文

  七絃琴彈奏的聲音清冽,曲調悠揚起伏,琴聲悽清好似風入松林。

  我雖然很喜愛這首古時的曲調,但在今天人們大多已不去彈奏了。

  《聽彈琴》註釋

  泠(líng)泠:形容清涼、清淡,也形容聲音清越。絲:一作“弦”。

  松風:以風入松林暗示琴聲淒涼。琴曲中有《風入松》的調名。

  古調:古時的曲調。調,一作“曲”。

  多:一作“已”。

  《聽彈琴》賞析

  這是一首託物言志詩。詩人透過慨嘆古調受冷遇,不為世人看重,以抒發懷才不遇的悲憤之情,舒解世少知音的遺憾。全詩意境清雅,志趣高潔,語言含蓄,一語雙關,瀰漫於字裡行間的寂寞情懷感人肺腑。詩題一作《彈琴》,此據《劉隨州集》。從詩中“靜聽”兩字細味,題目以有“聽”字為妥。

  “泠泠七絃上,靜聽松風寒。”詩的前兩句是說,七絃琴奏出清亮的曲調悠揚起伏,細細傾聽就像那滾滾的松濤聲。

  琴,亦稱“七絃琴”,俗稱“古琴”,是我國古代傳統民族樂器,有七條弦組成。所以首句以“七絃”作“琴”的代稱,意象也更具體。“泠泠”形容琴聲的清越,逗起“松風寒”三字。“松風寒”以風入松林暗示琴聲的悽清,極為形象,引導讀者進入音樂的境界。“靜聽”二字描摹出聽琴者入神的狀態,可見琴聲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聲,常能喚起聽者水流石上。風來松下的清幽肅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風入松》的調名,一語雙關,用意甚妙。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後兩句是說,我雖然很喜愛這首古時的曲調,但在今天人們大多以不去彈奏了。

  如果說前兩句是描寫音樂的境界,後兩句則是議論性抒情,牽涉到當時音樂變革的背景。漢魏六朝南方清樂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樂發生變革,“燕樂”成為一代新聲,樂器則以西域傳入的琵琶為主。“琵琶起舞換新聲”的同時,公眾的欣賞趣味也變了。受人歡迎的是能表達世俗歡快心聲的新樂。穆如松風的琴聲雖美,如今畢竟成了“古調”,又有幾人能懷著高雅情致來欣賞呢?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獨感。“雖”字轉折,從對琴聲的讚美進入對時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彈”的“多”字,更反襯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謂今人好趨時尚不彈古調,意在表現作者的不合時宜,是很對的。劉長卿清才冠世,一生兩遭遷斥,有一肚皮不合時宜和一種與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調。他的'集中有《幽琴》(《雜詠八首上禮部李侍郎》之一)詩曰:“月色滿軒白,琴聲宜夜闌。飀飀青絲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向君投此曲,所貴知音難。”其中四句就是這首聽琴絕句。“所貴知音難”也正是詩的題旨之所在。“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詩詠聽琴,只不過藉此寄託一種孤芳自賞的情操罷了。

  全詩從對琴聲的讚美,轉而對時尚慨嘆,流露出詩人孤高自賞,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操。劉長卿才華卓絕,卻因誣陷等數遭貶謫。雖牢騷滿腹,但對高潔的堅持使他不能與流俗相合,與眾人為伍。這首詩貫穿了他對於高雅、高尚、高潔的讚美,抒發了他對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堅持以及堅持背後的遺憾與清寂。

  《聽彈琴》鑑賞

  這是一首託物言志詩。詩人透過慨嘆古調受冷遇,不為世人看重,以抒發懷才不遇的悲憤之情,舒解世少知音的遺憾。全詩意境清雅,志趣高潔,語言含蓄,一語雙關,瀰漫於字裡行間的寂寞情懷感人肺腑。

  前兩句寫聽彈琴,突出一個“聽”字。開頭用“泠泠”來形容琴絃彈奏時聲音清越、悠揚,這是初聽。繼而當詩人聚精會神、全神貫注地“靜聽”之後,便覺琴音逐漸轉為清幽、悽清,有如天風入松之勢,引導讀者似乎也與作者一同領悟聽琴的妙趣,一同進入音樂的美妙境界,一同獲得美的藝術享受。恰好琴曲中有《風入松》曲,語意雙關,極為自然。“寒”,並非松風吹帶來的寒氣,而是聽琴者或彈琴者“神與物遊”,進入音樂妙境的一種特殊感受。這兩句極寫琴音之美妙,實為下文“今人多不彈”作鋪墊。

  如果說前兩句是描寫音樂的境界,那麼後兩句就是議論性抒情,寫由聽彈琴所引起的感慨,點明主旨。“古調雖自愛”的“雖”字轉折,從對琴聲的讚美進入對時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彈”的“多”字反襯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這兩句有兩層意思,其一是在現實生活中音樂正在變革,唐與周邊國家文化交流頻繁,曲調翻新,對中國傳統的民族音樂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當時“燕樂”已成為風行一時的新聲,頗受聽眾的欣賞和歡迎,也是令人愛彈的曲調。樂器則以西域傳入的琵琶為主。至於七絃琴的古調雖然高雅肅穆,畢竟是陽春白雪,曲高和寡,今人多不彈了。其二是劉長卿透過對琴音的讚賞,古調的自愛和今人的不彈,抒發自己的身世之感,時風之嘆。“長卿清才冠世,頗凌浮俗,性剛,多忤權門,故兩遭遷斥,人悉冤之。······其自賦傷而不怨,足以發揮風雅。”(《唐才子傳》)可見劉長卿處在中唐社會,對世風不古,競趨時尚,是深有感慨的。自己懷瑾握瑜,抱貞守樸,卻懷才不遇,深感知音稀少,無人賞識,正如同古調高雅,卻不被欣賞,人多不彈一樣。有人就以此二句謂今人好趨時尚不彈古調,意在表現作者的不合時宜。從劉長卿的作品中,的確可見他有一肚皮不合時宜和一種與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調。他的《幽琴》(《雜詠八首上禮部李侍郎》之一)詩曰:“月色滿軒白,琴聲宜夜闌。飀飀青絲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向君投此曲,所貴知音難。”其中四句就是這首聽琴絕句。“所貴知音難”也正是詩的題旨之所在。此詩詠聽琴,其實是藉此寄託一種孤芳自賞、不苟流俗的情操。

  《聽彈琴》創作背景

  劉長卿剛中進士不久,還沒來得及釋褐便逢上安史之亂,於是逃至江蘇一帶,在唐肅宗至德年間(756—758)做了短暫的長洲尉和海鹽令。這首詩大約作於這個時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