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日看潮·萬人鼓譟懾吳儂》詩詞翻譯及賞析
《八月十五日看潮·萬人鼓譟懾吳儂》詩詞翻譯及賞析
《八月十五日看潮·萬人鼓譟懾吳儂》
萬人鼓譟懾吳儂,猶似浮江老阿童。
欲識潮頭高几許,越山渾在浪花中。
【前言】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言絕句》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七言絕句組詩作品,作於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中秋,作者當時任杭州通判。第一首寫作者作出去看錢塘江潮的打算,第二首描繪所看到的潮水的威勢,第三首抒寫看潮後興起的'感慨,第四首以地方官的身份抒發因看潮而生的議論,第五首再次抒發觀潮所得的感想。全詩波瀾壯闊,氣象萬千。運筆上,有實寫,有虛寫;有感慨,有議論;有想象,有願望。淋漓恣肆,不落常軌,體現出蘇詩英爽豪邁的風格。
【註釋】
⑶鼓譟,擊鼓呼叫。懾(shè)吳儂(nóng),使吳人震懾。懾,恐懼。吳儂,吳語稱“我”為“儂”(見《南部煙花記》),此處吳儂即指吳人。
⑷似:一作“是”。阿童:晉王浚小名阿童,平蜀以後,他造戰船、練水軍,順流東下,一舉消滅了東吳。
⑸渾:全。
【翻譯】
江潮如萬軍擊鼓呼叫,壯大的聲威使吳人震恐驚嚇,就好像當年王濬率領著水兵順流東下。要知道潮頭有多麼高,連越山都完全被吞沒在浪花。
【鑑賞】
第二首前兩句:“萬人鼓譟懾吳儂,猶似浮江老阿童。”連用兩個比喻,描繪潮來的威勢。先寫所聞,次寫所見。怒潮掀天揭地呼嘯而來,潮頭奔湧,聲響洪大,有如萬人鼓譟,使弄潮和觀潮的“吳儂”,無不為之震懾。這第一句中,暗用了春秋時代吳越戰爭中的一個故事。前478年(魯哀公十七年),越國軍隊在深夜中進攻吳軍的中軍,就在戰鼓聲中,萬軍呼喊前進,使吳軍主力於震驚之餘,一敗塗地。作者借用這一戰役越軍迅猛攻堅的聲威,來比喻奔嘯的潮頭,非常形象。
在第二句中,作者又用另一個威勢壯猛的比喻,說是怒潮之來,有如當年王阿童統率長江上游的水軍,浮江東下,樓船千里,一舉攻下吳都建業(今江蘇南京)。阿童是西晉名將王浚的小名,劉禹錫《西塞山懷古》曾描述他當日的軍威:“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這兩個借喻,都從海潮的氣勢著筆,是實景虛寫,藉以開拓人們的想象力。
第三四句:“欲識潮頭高几許?越山渾在浪花中。”是實景實寫。前兩句寫潮勢之大,這兩句寫潮頭之高。“欲識”句故作設問,以引出“越山”句的回答。這潮頭很高,越山竟好似浮在浪花中間了。越山近指吳山和鳳凰山,遠指龕山和赭山,龕山、赭山在蕭山境內對峙,形成海門。在詩人看來,海門在蒼茫浩瀚的潮水中,潮頭似卷越山而去,白浪滔天,怒潮如箭,詩的境界,也如同圖畫一樣展現在人的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