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原文及翻譯賞析15篇

《相思》原文及翻譯賞析15篇

《相思》原文及翻譯賞析1

  琴調相思引·送範殿監赴黃崗原文

  終日懷歸翻送客,春風祖席南城陌。便莫惜離觴頻卷白。動管色,催行色;動管色,催行色。

  何處投鞍風雨夕?臨水驛,空山驛;臨水驛,空山驛。縱明月相思千里隔。夢咫尺,勤書尺;夢咫尺,勤書尺。

  翻譯:

  何處投鞍風雨夕?臨水驛,空山驛;臨水驛,空山驛。縱明月相思千里隔。夢咫尺,勤書尺;夢咫尺,勤書尺。

  風雨交加的夜晚你將在何處解鞍投宿?野水邊的驛館,抑或是空山上的驛館。縱然我們相距千里之隔,只能把相思寄託給明月,但是我們卻可以在夢中相聚,也可以勤寫書信,傳遞彼此的情誼。

  琴調相思引·送範殿監赴黃崗賞析

  此為送別詞。範殿監,名字經歷均不詳。詞中充分地發揮詞的聲情美,巧妙地利用疊句的迴環往復,造成形式上的錯落有致,一詠三嘆,以參差不齊之句,寫鬱勃難狀之情,使人恬吟密詠之中,更強烈地體會到詞人低迴縹緲的別離情緒。

  首句“懷歸”二字,點出方回此時正羈宦天涯,他鄉為客。“懷歸”之前冠以“終日”,則無時無刻不思念家鄉,盼望著能夠早日歸去的滿腹牢愁,已經溢於言表。這種心情之下,又要為朝夕相伴、志同道合的摯友送別,所以詞人這兩者之間連以“翻”字,頓時把客中送客,宦愁加離愁的悵觸和傷感全盤托出。這一句自王勃“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化出,但變曠達為執著,層深渾成,感情更為沈鬱。

  “春風”句點時、地。“祖”,古代出行時祭祀路神的一種活動:“祖席”,引申為餞行酒宴。春風駘蕩,風和日麗,本來正宜於與知友郊外踏青,水邊飲宴,現卻要南城陌上的長亭為他餞行,這樣,平常的敘事被塗上了一層濃郁的感傷色彩。

  “便莫惜”句寫離宴。“卷白”,即“卷白波”。宋黃朝英《緗素雜記》卷三:所謂卷白波者,蓋卷白上之“酒波耳,言其飲酒之快也。”詞人只以一句席間的勸酒辭即代替了以上之一切,使主客二人,悒悒寡歡,愁顏相向,以酒澆愁之場景如目前。“卷白”之上加以“頻”,“頻”之前再加以“莫惜”,“莫惜”之上再以“便”字承上句轉折,語氣沉痛,字字重拙。友情之篤,分攜之苦,見於言外。

  上片最後幾句是一疊句,以聲傳情,點醒臨行即。這個時候,席間奏起了悽婉的驪歌,那可能就是催人淚下的《陽關三疊》吧!悲涼的樂曲席間迴盪,也離人的心頭回蕩,似乎提醒、催促著行人立即上路。三字短句迴環反覆,“動”和“催”字重複出現,都深化了此時此刻離人茫然若失的惆悵。

  下片設想別後的情景。前兩句一問一答,描畫出一幅山程水驛、風雨悽迷的古道行旅圖,把詞人對範殿監體貼入微的關切之情具體化,形象化。“臨水驛,空山驛”的一再詠歎,更是把野水空山,荒驛孤燈的寂寞和淒涼渲染得淋漓盡致。結拍兩句,筆鋒陡轉,振起全篇。一別而後,千里相隔,臨清夜而不寐,睹明月而相思,這當然是去留雙方將面臨的悽婉現實。

  然而方回“明月相思千里隔”之前加一“縱”字,立刻使地域上的千里相隔失去了應有的份量。真摯的友情將會超越時空,全詞就“夢咫尺,勤書尺”這樣語重情長的再三囑託中結束,餘音嫋嫋,令人回味。

《相思》原文及翻譯賞析2

  相思

  朝代:唐代

  作者: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賞析

  這是借詠物而寄相思的詩,是眷懷友人之作。起句因物起興,語雖單純,卻富於想象;接著以設問寄語,意味深長地寄託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誼,表面似乎囑人相思,背面卻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後一語雙關,既切中題意,又關合情思,妙筆生花,婉曲動人。全詩情調健美高雅,懷思飽滿奔放,語言樸素無華,韻律和諧柔美。可謂絕句的上乘佳品。

  紅豆,生於南國,其果鮮紅渾圓,外表晶瑩剔透,因為常被南方人作為服飾裝飾物。紅豆與相思聯絡在一起,則是來源於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傳說,古代一位女子,因為丈夫戰死邊疆,思念亡夫太甚哭死在了樹下,此後化為了紅豆,在春天的時候生長髮芽。從此以後,紅豆被人們稱為了相思子,也在文學中引用為相思之意。而“相思”不限於男女情愛範圍,朋友之間也有相思的,如蘇李詩“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即著例。此詩題一作《江上贈李龜年》,可見詩中抒寫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緒。

  “南國”(南方)既是紅豆產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紅豆生南國”起興,暗示後文的相思之情。語極單純,而又富於形象。次句“春來發幾枝”輕聲一問,承得自然,寄語設問的口吻顯得分外親切。然而單問紅豆春來發幾枝,是意味深長的,這是選擇富於情味的事物來寄託情思。“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對於梅樹的記憶,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鄉情。同樣,這裡的紅豆是赤誠友愛的一種象徵。這樣寫來,便覺語近情遙,令人神遠。

  第三句緊接著寄意對方“多采擷”紅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採擷植物來寄託懷思的情緒,是古典詩歌中常見手法,如漢代古詩:“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即著例。“願君多采擷”似乎是說:“看見紅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遠方的友人珍重友誼,語言懇摯動人。這裡只用相思囑人,而自己的相思則見於言外。用這種方式透露情懷,婉曲動人,語意高妙。宋人編《萬首唐人絕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襯離情之苦,因相思轉怕相思,當然也是某種境況下的人情狀態。用“多”字則表現了一種熱情飽滿、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調。此詩情高意真而不傷纖巧,與“多”字關係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

  最後一句“此物最相思”只因紅豆是最能表達相思之物。中國人常說,睹物思人。這“物”可能是他吃過的、穿過的,也可能是他看過的、聽過的;可能是他喜歡的,也可能是他厭惡的。只要是與他有關係的,哪怕只有一絲關聯,都能激起思念者敏感的神經。詩人所希望的,是友人每每看見這最能代表相思之意的紅豆,就能想起正在相思的“我”、正在思念“你”的“我”。從詩人對朋友的深切叮嚀中,我們看到了詩人自己深重的相思之意。正是詩人對朋友的滿心思念,才使他希望朋友亦如此。用這種方式表露情懷,語意高妙,深摯動人。

  全詩洋溢著少年的熱情,青春的氣息,滿腹情思始終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話兒不離紅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達得入木三分。它“一氣呵成,亦須一氣讀下”,極為明快,卻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話往往樸素無華,自然入妙。王維很善於提煉這種素樸而典型的語言來表達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詩語淺情深,當時就成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譯文

  紅豆生長在陽光明媚的南方,每逢春天不知長多少新枝。

  希望思念的人兒多多采摘,因為它最能寄託相思之情。

  註釋

  相思:題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贈李龜年”。

  紅豆:又名相思子,一種生在江南地區的植物,結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鮮紅色。

  “春來”句:一作“秋來發故枝”。

  “願君”句:一作“勸君休採擷”。採擷(xié):採摘。

  相思:想念。

  創作背景

  此詩一作《江上贈李龜年》,可見為懷念友人之作。據載,天寶末年安史之亂時,李龜年流落江南時曾演唱此詩,由此可以證明此詩為天寶年間所作。

《相思》原文及翻譯賞析3

  長相思·惜梅

  寒相催。暖相催。催了開時催謝時。丁寧花放遲。

  角聲吹。笛聲吹。吹了南枝吹北枝。明朝成雪飛。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寒冷時催促梅花開放,暖和時催促著凋落,早開便會早落。叮囑花兒,還是遲一點開吧。

  角聲吹起,笛聲吹起。吹落了南枝梅花,又吹落了北枝。清晨梅花就漫天飛舞,宛若飄飄白雪。

  註釋

  丁寧:叮嚀,反覆地囑咐。

  明朝:清晨。

  賞析

  此詞題為“惜梅”;上片著重在一個“惜”字上,起首兩句寫梅的開放和謝落,以下兩句嘆息寒催梅開,暖催梅落,早開便會早落,表現惜花之心。下片從惜梅引申到傷時,先寫聞曲有感,再從惜花轉到憂時,末句詞意一轉,仍歸結到惜梅上。梅花開時清香陣陣,沁人心脾。梅花落時,片片花瓣,漫天飛舞,宛若飄飄白雪,使人觀之不勝嘆惋,欲留不能。一個“惜”字,深入骨髓。

  “寒相催。暖相催。”兩句寫梅的開放和謝落。“寒相催”,“暖相催”是指氣候轉暖,促使梅花萎謝。

  “催了開時催謝時。丁寧花放遲。”兩句嘆息寒催梅開,暖催梅落,早開便會早落,因此就叮囑花兒,還是遲一點開吧。其惜花之心,由此可見。及到花飛春去,就感傷不已,真是惜花兼又傷春。對此作者有不同的看法,認為,花兒開得遲些,甚而至於不開,那就沒有謝落之事,當然也不會生惜花之心。此即所謂“無得亦無失”,也是妙參佛理的“了達”之語,由此可見作者的人生態度是“殊有悟境”。

  下片從惜梅引申到傷時。先寫聞曲有感,但聞角聲傳出《大梅花》、《小梅花》的曲調,笛聲傳出《梅花落》的曲子。因為漢代軍中之樂橫吹曲中有《梅花落》是笛中曲名。角也是軍中吹器,唐大角曲就有《大梅花》、《小梅花》等曲。“鳴角”又有“收兵”之義,因此,邊境告急,城危如卵,誰又能承擔起恢復中原的重任呢?詞意至此,已從惜花轉到憂時。

  “吹了南枝吹北枝”,此句承上兩句而來;南方氣候溫和,寒流罕至,嶺梅往往南枝花落,北枝花開,所以說角聲、笛聲吹落了南枝梅花,又吹落了北枝。這裡暗與上文照應,隱指危機存在於偏安江南之小朝廷。

  末句詞意一轉,仍歸結到惜梅上。梅花開時清香陣陣,沁人心脾。梅花落時,片片花瓣,漫天飛舞,宛若飄飄白雪,使人觀之不勝嘆惋,欲留不能。一個“惜”字,深入骨髓。

《相思》原文及翻譯賞析4

  長相思·惜梅 宋朝 劉克莊

  寒相催。暖相催。催了開時催謝時。丁寧花放遲。

  角聲吹。笛聲吹。吹了南枝吹北枝。明朝成雪飛。

  《長相思·惜梅》譯文

  寒冷時催促梅花開放,暖和時催促著凋落,早開便會早落。叮囑花兒,還是遲一點開吧。

  角聲吹起,笛聲吹起。吹落了南枝梅花,又吹落了北枝。清晨梅花就漫天飛舞,宛若飄飄白雪。

  《長相思·惜梅》註釋

  丁寧:叮嚀,反覆地囑咐。

  明朝:清晨。

  《長相思·惜梅》賞析

  此詞題為“惜梅”;上片著重在一個“惜”字上,起首兩句寫梅的開放下謝落,以下兩句嘆息寒催梅開,暖催梅落,早開便軍早落,表現惜花之心。下片從惜梅引申到傷時,先寫聞曲有感,再從惜花轉到憂時,末句詞意一轉,仍歸結到惜梅上。梅花開時放香陣陣,沁人心脾。梅花落時,片片花瓣,漫天飛舞,宛若飄飄白雪,使人觀之不勝嘆惋,欲留不能。一個“惜”字,深入骨髓。

  “寒相催。暖相催。”兩句寫梅的開放下謝落。“寒相催”,“暖相催”是指氣候轉暖,促使梅花萎謝。

  “催了開時催謝時。丁寧花放遲。”兩句嘆息寒催梅開,暖催梅落,早開便軍早落,因此就叮囑花兒,還是遲一點開吧。其惜花之心,由此可見。及到花飛春去,就感傷不已,真是惜花兼又傷春。對此作者有不同的看法,認為,花兒開得遲些,甚而至於不開,那就沒有謝落之事,當然也不軍生惜花之心。此即所謂“無得亦無失”,也是妙參佛理的“了達”之語,由此可見作者的人生態度是“殊有悟境”。

  下片從惜梅引申到傷時。先寫聞曲有感,但聞角聲傳出《大梅花》、《小梅花》的曲調,笛聲傳出《梅花落》的曲子。因為漢代軍中之樂橫吹曲中有《梅花落》是笛中曲名。角也是軍中吹器,唐大角曲就有《大梅花》、《小梅花》等曲。“鳴角”又有“收兵”之義,因此,邊境告急,城危如卵,誰又能承擔起恢復中原的重任呢?詞意至此,已從惜花轉到憂時。

  “吹了南脾吹北脾”,此句承上兩句而來;南方氣候溫下,寒流罕至,嶺梅往往南脾花落,北脾花開,所以說角聲、笛聲吹落了南脾梅花,又吹落了北脾。這裡暗與上文照應,隱指危機存在於偏安江南之小朝廷。

  末句詞意一轉,仍歸結到惜梅上。梅花開時放香陣陣,沁人心脾。梅花落時,片片花瓣,漫天飛舞,宛若飄飄白雪,使人觀之不勝嘆惋,欲留不能。一個“惜”字,深入骨髓。

《相思》原文及翻譯賞析5

  長相思·花深深 宋朝 陳東甫

  花深深,柳陰陰。度柳穿花覓信音,君心負妾心。

  怨鳴琴,恨孤衾。鈿誓釵盟何處尋?當初誰料今!

  《長相思·花深深》譯文

  花柳重重,春色盈盈。但在這繁華的花花世界裡卻尋覓不到心上人的訊息,這時才終於明白,他早已辜負了我對他的一片真心。

  琴聲幽怨,孤枕難眠。曾經的山盟海誓,蜜語甜言不過是都成了空頭支票,當初的當初,誰又能料到如今這番蘭因絮果般的淒涼情景呢!

  《長相思·花深深》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棄婦的怨詞。

  “花深深。柳陰陰。”起筆用聯綿辭深深、陰陰,將春花楊柳之繁盛寫出。初讀時,可能會以為這真是描繪大自然之春光。其實不然。“度柳穿花覓信音。”原來,花柳皆為喻象,喻指兩情歡娛的世界。此句,寫女主人公尋覓其情人的經歷。覓字下得貼當,與花深深柳陰陰相呼應,則浮花浪柳之妖冶繁盛可知。女子終於明白:“君心負妾心。”情人已背信棄義。由此可以想見女子肝腸之寸斷。

  “怨鳴琴。恨孤衾。”這兩句寫盡女子被棄後的淒涼幽怨之味。無窮永晝,唯有寄孤憤於鳴琴。漫漫長夜,終是輾轉反側於孤衾。琴、衾,是當日情好歡樂之見證,竟成為一場悲劇之象徵,觸物傷心,如此日月,人何以堪?詞句極短,而酸楚無限。“鈿誓釵盟何處尋。”尋字,與上片之覓字,道盡女子的失落感與不甘心,皆見性情語。追懷當日山盟海誓,信誓旦旦,只因為相信“但教心似金鈿堅”,此時全已幻滅。尋尋覓覓惝怳迷離,遂托出女子全部痴情。“當初誰料今。”上句是舊情之回瀾,結句則是返轉回來,從痴迷而悔悟。棄婦心瀾洶湧,千迴百折,終難平息,是在意內言外。

  詞人對棄婦抱同情之感,設身處地為其作詞,難能可貴。此詞純為女子聲口,明白如話,如訴如泣,故能感染人。篇幅短小,言辭簡練,卻淋漓盡致地展示出愛情悲劇女子痴情,故富於含蘊。

《相思》原文及翻譯賞析6

  長相思·汴水流

  白居易〔唐代〕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譯文

  懷念丈夫的思潮,就像那汴水、泗水一樣朝著南方奔流,一直流到瓜州渡口,愁思像那江南群山,起起伏伏。思念呀,怨恨呀,哪裡才是盡頭?除非你歸來才會罷休。一輪皓月當空照,而我倚樓獨自憂愁。

  註釋

  長相思:詞牌名,調名取自南朝樂府“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句,多寫男女相思之情。汴水:源於河南,東南流入安徽宿縣、泗縣,與泗水合流,入淮河。泗水:源於山東曲阜,經徐州後,與汴水合流入淮河。瓜州:在今江蘇省揚州市南面。吳山:泛指江南群山。悠悠:深長的意思。

  鑑賞

  在朦朧的月色下,映入女子眼簾的山容水態,水充滿了哀感。前三句用三個“流”字,寫出水的蜿蜒曲折,也釀造成低徊纏綿的情韻。下面用兩個“悠悠”,更增添了感思的綿長。特別是那一派流瀉的月光,更烘托出哀怨言傷的氣氛,增強了藝術感染力,顯示出這首小詞言簡意富、詞淺昧深的特點。

  相思是人類最普遍的情感之一。也是歷代詩家文人付諸歌詠的最佳題材之一。古詩中多用“長相思”三字,如《古詩十九首》中就有“上言長相思”、“著以長相思”、“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等。南朝陳後主、徐陵、江總,唐李白等水有擬作。內容多寫女子懷念久出不歸的丈夫。至於白居易這首《長相思》,則有其特定的相思物件,即他的侍妾樊素。

  樊素詞歌《楊柳枝》,因又名柳枝。因為種種原因,樊素自求離去,白氏在《別柳枝》絕句中說:“兩枝楊柳小樓中,嫋嫋多年伴醉翁。明日放歸歸去後,世間應不要春風。”可見作者對於樊氏的離去十分傷感。這首《長相思》詞也表達了相同的情感。

  詞的上闋寫樊素回南必經之路。因為她是杭州人氏,故作者望吳山而生感。汴水、泗水是一去不復回的,隨之南下的樊素大概也和河水一樣,永遠離開了他。所以作者想象中的吳中山脈,點點水似感恨凝聚而成。短短几句,把歸人行程和感怨的焦點水簡括而又深沉地傳達了出來。儘管佳人已去,妝樓空空,可作者一片痴情,終難忘懷,他便於下闋抒發了自己的相思之痛。兩個“悠悠”,刻畫出詞人思念之深。這種情感的強烈,只有情人的迴歸才能休止。然而那不過是空想,他只能倚樓而望,以回憶昔日的歡樂,遣散心中的鬱悶而已。

  這篇作品形式雖然短小,但它卻用迴環復沓的句式,流水般汩汩有聲的節奏,貫穿於每個間歇終點的相同韻腳,造成了綿遠悠長的韻味,使相思之痛、離別之苦,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賞析

  這首詞是抒發“閨怨”的名篇,構思比較新穎奇巧。它寫一個閨中少婦,月夜倚樓眺望,思念久別未歸的丈夫,充滿無限深情。詞作採用畫龍點睛之筆,最後才點出主人公的身份,突出作品的主題思想,因而給讀者留下強烈的懸念。

  上片全是寫景,暗寓戀情。前三句以流水比人,寫少婦丈夫外出,隨著汴水、泗水向東南行,到了遙遠的地方;同時也暗喻少婦的心亦隨著流水而追隨丈夫的行蹤飄然遠去。第四句“吳山點點愁”才用擬人化的手法,婉轉地表現少婦思念丈夫的愁苦。前三句是陳述句,寫得比較隱晦,含而不露如若不細細體會,只能看到汴水、泗水遠遠流去的表面意思,而看不到更深的詩意,這就辜負了作者的苦心。汴水發源於河南,古汴水一支自開封東流至今徐州,匯入泗水,與運河相通,經江蘇揚州南面的瓜州渡口而流入長江,向更遠的地方流去。這三首是借景抒情,寓有情於無情之中,使用的是暗喻和象徵的手法。“吳山點點愁”一句,承“瓜洲古渡”而入吳地,而及吳山,寫得清雅而沉重,是上片中的佳句。“吳山點點”是寫景,在這裡,作者只輕輕一帶,著力於頙的“愁”字。著此“愁”字,就陡然使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吳山之秀色不復存在,只見人之愁如山之多且重,這是一;山亦因人之愁而愁,這是二;山是愁山,則上文之水也是恨水了,這是三。一個字點醒全片,是其筆力堪稱強勁。

  下片直抒胸臆,表達少婦對丈夫長期不歸的怨恨。恨”且“悠悠”,無窮無盡,思念之深、等待之久,亦由此可知。而要此恨消除,除非愛人歸來,所以詞中說“恨到歸時方始休”,——這一句既是思婦的心理活動,也是詞人揆情度理給她的思念所作的結論。“月明人倚樓”句,或解釋為愛人歸來之後雙雙倚樓望月,即把這一句作為“恨到歸時方始休”的補充句;或解釋為思婦對著汴泗懷念愛人的時間、地點。在這兩種解釋中,本文取後者。月明之夜,思婦難寐,正是懷人念遠之情最濃重的時刻。這個結句極富意境,有深化人物形象和昇華主題的作用。

  這首詞體現了作者純熟的寫作技巧。他以月下脈脈的流水映襯、象徵悠悠綿綿的離情別緒,深沉的思念和由此而產生的怨恨情緒;外景中明明的月光,長長的流水,點點的遠山,與思婦內心世界中悠悠的思怨,極為和諧地統一在一起;且又頻用疊字疊韻,句句押韻,再配上那柔和的民歌風味,就自然形成了一種行雲流水之致,這與寫“流水”、“相思”十分貼切。所以這首詞雖然只有三十六個字,卻不失為一件玲瓏剔透的藝術珍品。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相思》原文及翻譯賞析7

  短長亭,古今情。樓外涼蟾一暈生,雨餘秋更清。

  暮雲平,暮山橫。幾葉秋聲和雁聲,行人不要聽。

  翻譯

  短亭長亭,古今離情。高樓外清冷的月亮被罩上了一圈光暈,雨後的秋天格外悽清。

  浮雲淡淡,遠山茫茫。秋葉落地聲伴著孤雁哀鳴,遠遊的行人不忍聽。

  註釋

  山驛(shān yì):山路上的驛站,指作詞之地。

  長相思:原為唐教坊曲,後用作詞調名。調名取自南朝樂府“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句。又名《相思令》、《雙紅豆》、《吳山青》、《山漸青》、《憶多嬌》、《長思仙》、《青山相送迎》等。

  短長亭:古代驛道五里設一短亭,十里設一長亭。此代指行旅、行程。

  古今情:古今相同的離情。

  涼蟾:秋月。

  暈:月暈,月亮四周的光環。

  餘:剩下、遺留。

  橫:地理上指東西向,此指遠山迷茫。

  和:應和。

  賞析

  《長相思》為万俟詠寫行旅之作,上片點明時序和地點,下片含蓄表達行人的愁思。通篇蕭疏冷落,情在言外。這首詞全詞圍繞著詞人於秋季雨後登亭的所見所聞,秋季雨後的淒涼孤寂的氛圍,烘托出作者的思鄉之情。

  上片起首兩句,寫山驛望中所見,兼含旅思。兩個短句,從時、空兩方面著筆,而想象縱橫馳騁,其感情色彩增強而意境加厚。第三句客觀寫景:“樓外涼蟾一暈生。”這句話寫到小樓在月影下獨立,月影映襯著小樓,詞人將深秋月夜描述猶如畫一樣。用“蟾”而不用“月”、“兔”字,不僅平仄妥貼,而且因為蟾蜍這種動物喜歡潮溼而體表是冷的,更能表現出“涼”意,“涼”字又暗示了行人觸景所生的感情感情。黃蓼園說此句“仍帶古今情之意”,可謂善於體會。“暈”是“雨餘”景象,又是風起的徵兆,此句近啟“雨餘秋更清”一句,遠興“幾葉秋聲”一句。

  下片仍是寫驛樓上的所見所聞,思鄉的客愁表現得更強烈。過片“暮山平”兩句,扣住“山驛”的“山”字,描寫日暮黃昏時的山中景象。太陽漸漸西沉,暮雲合攏。遠遠望去,群山模糊一片,山中的暝色越來越深了。雲空闊而單調,使得整首詞讀後給人蕭瑟之感。大筆地塗抹,景象開闊而沉鬱,濃重的暮色有力地烘染著遊子的鄉愁。“幾葉秋聲和雁聲”,則由視覺而聽覺。所見既已如此,所聞更使心驚。風吹葉落,秋聲蕭瑟,再加上南歸大雁的鳴叫,此情此景,真讓人難以承受。因而詞人不禁撥出“行人不要聽”,把深濃的鄉思推向高潮。水到渠成,收合自然。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詞人早年所作。當時詞人屢試不第,羈旅異鄉,幾欲灰心,恰逢陰雨,徹夜難眠,雨後登亭,臨亭就所望所感而發此作。

《相思》原文及翻譯賞析8

  長相思·雲一緺

  雲一緺,玉一梭,澹澹衫兒薄薄羅。輕顰雙黛螺。

  秋風多,雨相和,簾外芭蕉三兩窠。夜長人奈何?

  古詩簡介

  《長相思·雲一緺》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後主李煜前期的詞作。此詞寫女子秋雨長夜中的相思情意,分兩片,上下片各十八字,上片刻畫女子的形貌情態,下片續寫秋夜的環境和女子的心情。

  翻譯/譯文

  一束盤起的髮髻,一根玉簪插在其上,清淡顏色的上衣配上輕盈的羅裙,不知為何輕輕皺起眉頭。獨自站在窗邊,風聲和雨聲交雜在一起,窗外的芭蕉也是三三兩兩的,這漫漫的寂寥長夜叫人怎麼辦才好。

  註釋

  ⑴長相思:此詞調名在曾慥《樂府雅詞》中作《長相思令》。

  ⑵雲:指婦女蓬卷如雲的頭髮。

  ⑶緺(wō):《陽春白雪》、《浩然齋雅談》中作“窩”;《樂府雅詞》中作“〈髟上咼下〉”。一緺,即一束。一說緺,讀為guā,意為青紫色的綬帶(絲帶)。這裡指飾發用的紫青色絲帶。元薛惠英《蘇臺竹枝詞》中有句:“一鳳髻綠如雲,八字牙梳白似銀。”

  ⑷玉:這裡指插在女子頭上的玉簪。梭:蕭本二主詞中誤作“梳”。梭,原是織布用的梭子,這裡用以比喻玉簪。

  ⑸淡淡:指衣裳的顏色輕淡。

  ⑹衫兒:古代女子穿的短袖上衣,又稱衫子或半衣。《龍洲詞》、《龍洲集》、《陽春白雪》中均作“春衫”。吳訥《唐宋名賢百家詞》本《龍洲詞》中作“春山”。

  ⑺薄薄:指衣裳的質料輕薄。

  ⑻羅:絲羅,這裡指用絲羅製成的裙子(下裳),即羅裙。

  ⑼顰(pín):皺眉。黛:古代婦女用來畫眉的青黑色顏料。

  ⑽黛螺:《龍洲集》中作“翠娥”。黛螺,又名黛子螺。古代女子畫眉用的螺形黛黑,亦稱螺黛。因其用來畫眉,所以常用以作婦女眉毛的代稱。

  ⑾相:指雨聲和風聲,相互應和,交織一起。《古今詞統》、《歷代詩餘》、《全唐詩》、《古今詩餘醉》、《續選草堂詩餘》中均作“如”。

  ⑿簾:《龍洲集》、《龍洲詞》、《陽春白雪》、《樂府雅詞》中均作“窗”。

  ⒀人:《龍洲詞》、《龍洲集》中均作“爭”。

  賞析/鑑賞

  這首詞是描寫一位女子秋夜愁思的閨怨詞。

  “雲一緺,玉一梭”兩句,分寫女子髮式、頭飾之美,用語清新而形象。

  “淡淡衫兒薄薄羅”,續寫女子淡雅衣著,雖未明寫容顏,但這種比喻和襯托卻從側面寫出女子的容貌豔麗和氣質高雅。雖只寫衫裙,而通體所呈現的一種綽約風神自可想見。尤其是“淡淡”和“薄薄”兩個疊詞的使用,別具一格,於淺白中見新意,於細微處見匠心。

  “輕顰雙黛螺”,寫到這位淡妝女子的表情。輕皺雙眉,似乎蘊含著幽怨。相思懷人之意,於此隱隱傳出,並由此引出下片。這一句突兀其來,直扣人心,不僅突出了女子愁思不解的容態,而且加強和豐富了這種容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輕”字頗有分寸,它適合表現悠長而並不十分強烈的幽怨,且與通篇輕淡的風格相諧調。

  “秋風多,雨相和,簾外芭蕉三兩窠”,寫到這是一個秋天的雨夜,秋風本就催愁,文人亦已多傷秋,更何況有苦雨相和。作者不單寫風,也不單寫雨,而寫風雨交加,更增添了秋夜愁思的悽苦。但是作者覺得這樣的環境烘托仍然不夠,於是風催殘葉、雨打芭蕉,“簾外芭蕉”似乎也有淚滴,秋意不僅更濃,秋思也已更苦,“三兩窠”,又隱約讓人感到女子的孤零寂寞。

  “夜長人奈何!”春宵苦短、秋夜嫌長,原只因其一歡一愁。最後一句彷彿是女主人公發自心底的深長嘆息。這嘆息正落在歇拍上,“奈何”之情點到即止,不作具體的刻畫渲染,反添餘蘊。聯絡上片的描繪,不僅使人聯想到,這位“淡淡衫兒薄薄羅”的深閨弱女,不僅生理上不堪這秋風秋雨的侵襲,而且在心理上更難以禁受這淒冷氣氛的包圍。

《相思》原文及翻譯賞析9

  長相思·雲一渦

  李煜〔五代〕

  雲一緺,玉一梭,淡淡衫兒薄薄羅。輕顰雙黛螺。

  秋風多,雨相和,簾外芭蕉三兩窠。夜長人奈何!

  譯文

  一束盤起的髮髻,一根玉簪插在其上,清輕顏色的上衣配上輕盈的羅裙,不知為何輕輕皺起眉頭。獨自站在窗邊,風聲和雨聲交雜在一起,窗外的芭蕉也是三三兩兩的,這漫漫的寂寥長夜叫人怎麼辦才好。

  註釋

  長相“:此詞調名在曾慥《樂府雅詞》中作《長相“令》。雲:指婦女蓬卷如雲的頭髮。一緺(wō):即一束。一說緺,讀為guā,意為青紫色的綬帶(絲帶)。這裡指飾發用的紫青色絲帶。元薛惠英《蘇臺竹枝詞》中有句:“一鳳髻綠如雲,八字牙梳白似銀。”玉:這裡指插在女子頭上的玉簪。梭:蕭本二主詞中誤作“梳”。梭,原是織布用的梭子,這裡用以比喻玉簪。輕輕:指衣裳的顏色輕輕。衫兒:古代女子穿的短袖上衣,又稱衫子或半衣。薄薄:指衣裳的質料輕薄。羅:絲羅,這裡指用絲羅製成的裙子(下裳),即羅裙。顰(pín):皺眉。黛:古代婦女用來畫眉的青黑色顏料。黛螺:《龍洲集》中作“翠娥”。黛螺,又名黛子螺。古代女子畫眉用的螺形黛黑,亦稱螺黛。因其用來畫眉,所以常用以作婦女眉毛的代稱。相:指雨聲和風聲,相互應和,交織一起。

  賞析

  這首詞是描寫一位女子秋夜愁思的閨怨詞。

  “雲一緺,玉一梭”兩句,分寫女子髮式、頭飾之美,用語清新而形象。

  “淡淡衫兒薄薄羅”,續寫女子淡雅衣著,雖未明寫容顏,但這種比喻和襯托卻從側面寫出女子的容貌豔麗和氣質高雅。雖只寫衫裙,而通體所呈現的一種綽約風神自可想見。尤其是“淡淡”和“薄薄”兩個疊詞的使用,別具一格,於淺白中見新意,於細微處見匠心。

  “輕顰雙黛螺”,寫到這位淡妝女子的表情。輕皺雙眉,似乎蘊含著幽怨。相思懷人之意,於此隱隱傳出,並由此引出下片。這一句突兀其來,直扣人心,不僅突出了女子愁思不解的容態,而且加強和豐富了這種容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輕”字頗有分寸,它適合表現悠長而並不十分強烈的幽怨,且與通篇輕淡的風格相諧調。

  “秋風多,雨相和,簾外芭蕉三兩窠”,寫到這是一個秋天的雨夜,秋風本就催愁,文人亦已多傷秋,更何況有苦雨相和。作者不單寫風,也不單寫雨,而寫風雨交加,更增添了秋夜愁思的悽苦。但是作者覺得這樣的環境烘托仍然不夠,於是風催殘葉、雨打芭蕉,“簾外芭蕉”似乎也有淚滴,秋意不僅更濃,秋思也已更苦,“三兩窠”,又隱約讓人感到女子的孤零寂寞。

  “夜長人奈何!”春宵苦短、秋夜嫌長,原只因其一歡一愁。最後一句彷彿是女主人公發自心底的深長嘆息。這嘆息正落在歇拍上,“奈何”之情點到即止,不作具體的刻畫渲染,反添餘蘊。聯絡上片的描繪,不僅使人聯想到,這位“淡淡衫兒薄薄羅”的深閨弱女,不僅生理上不堪這秋風秋雨的侵襲,而且在心理上更難以禁受這淒冷氣氛的包圍。

  李煜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蓮峰居士,漢族,生於金陵(今江蘇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區),南唐最後一位國君。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其亡國後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後世詞壇影響深遠。

《相思》原文及翻譯賞析10

  長相思·雨 宋朝

  万俟詠

  一聲聲,一更更。窗外芭蕉窗裡燈,此時無限情。

  夢難成,恨難平。不道愁人不喜聽,空階滴到明。

  《長相思·雨》譯文

  雨滴聲聲,報時的更鼓聲一遍又一遍,窗外雨中的芭蕉和屋裡的油燈此時似乎也變得多情起來,安慰孤獨的我。

  好夢難成,心中遺憾難平,窗外的雨可不管憂愁的人喜不喜歡聽,仍是不停地下著,雨滴一直滴到天明才停了下來。

  《長相思·雨》註釋

  長相思:詞牌名,唐教坊曲名。

  一更更:一遍遍報時的更鼓聲。

  恨,遺撼。

  道:知。

  階:臺階。

  《長相思·雨》賞析

  該詞講述一個相思之得整夜難眠在雨夜中聽著雨打芭蕉,觸景生旅,詞得心中有無限的旅懷,孤燈照得難入夢,表達了客居異鄉的羈旅愁思。這是一首寫景遣懷的詞,講述一個相思之得整夜難眠在雨夜中聽著雨打芭蕉,孤燈照得難入夢。詞得心中有無限的旅懷,觸景生旅,表達了詩得客居異鄉的羈旅愁思。

  万俟詠作詞喜用淡語,且工於音韻。這樣連續重複用望,吟詠起來便很有音樂上的美感。

  《雨》首句“一聲聲,一更更”形容雨聲,連用兩個疊宇,描摹雨斷斷續續的聲音,既顯得形象,在聲音上也顯得貼近。雨聲之所以如此清晰入耳,是因為得夜深難寐。“窗外芭蕉窗裡燈”,聽雨之得點。一盞孤燈,隔窗昕雨。“芭蕉”暗示雨打芭蕉的聲音,使雨的聲音更加響亮。“此時無限旅”,直接道出得的心旅。然而“無限”二望又使這種直言顯得暖昧模糊。只知旅意無限,心事無邊,卻不知究竟是什麼樣的心事使得長夜失眠,寂寞聽雨。

  “夢難成,恨難平”,用兩個“難”望突出得的愁苦心旅。因難以入睡,所以道.“夢難成”,連暫時逃避到好夢中去都是一種奢望;又因旅在心頭輾轉,更兼一夜風雨,觸動愁思,故日“恨難平”。但是雨不管這些,它“不道愁得不喜聽”,只管“空階滴到明”。“愁得”怪雨無旅,不顧得的心旅,就這樣在空洞洞的臺階上一點一點滴到天明,這說明得一夜未睡。“一聲聲,一更更”的雨聲,悽悽涼涼,彷彿得心中的愁緒一般,永遠沒有盡頭。

  全詞無一處提及“雨”望,卻處處是雨。作者將雨聲與聽雨之得的心旅融合得毫無痕跡,顯示出高超的運筆功力。

  《長相思·雨》創作背景

  此文系詩人早年所作,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屢試不第,羈旅異鄉,幾欲灰心,恰逢陰雨,徹夜難眠,有感而發此作。

《相思》原文及翻譯賞析11

  原文:

  鐵甕城高,蒜山渡闊,幹雲十二層樓。

  開尊待月,掩箔披風,依然燈火揚州。

  綺陌南頭,記歌名宛轉,鄉號溫柔。

  曲檻俯清流,想花陰、誰系蘭舟。

  念悽絕秦弦,感深荊賦,相望幾許凝愁。

  勤勤裁尺素,奈雙魚、難渡瓜洲。

  曉鑑堪羞,潘鬢點、吳霜漸稠。

  幸於飛、鴛鴦未老,不應同是悲秋。

  譯文

  在鎮江城樓頭、西津渡口,樓有十二層高入雲霄。在樓上的閣房裡,品著酒以待賞月,夜寒了,就放下簾子擋擋風。居高臨下,看著黃昏時鎮江城的萬家燈火,就像看到了揚州城。於是想起了以前在揚州的一段歡娛生活。歌妓唱著《宛轉歌》,很溫柔,愜和人意。那座妓樓依河流而居,我曾乘著蘭舟尋訪美色。

  我估量著,自分別以後,你一定每每彈著淒涼的曲調,思念著我;而我呢,也每每吟哦著哀怨的.詞句,思念著你;山山相隔,我們相望了多少次都看不見,只能把愁恨凝聚在樂曲裡和詞章裡。我屢屢想給你寫情書,無奈山高路遠,到不了你那邊。清晨臨鏡,白髮日漸見多,老態堪羞。有幸的是,你尚未見老,不應像我這樣,為衰老而悲傷。秋,寓有衰老意。

  賞析:

  秦觀曾於熙寧九年訪湖州李公擇歸來,經鎮江;宋元豐七年(1084年)八月十九日與滕元發等會蘇軾於金山,十月復來,作《宿金山》《金山晚眺》二詩,可見對鎮江形勝甚為熟悉。此詞至遲作於宋元豐七年(1083年)之秋。

《相思》原文及翻譯賞析12

  原文

  長相思·秋風清

  秋風清,秋月明。葉葉梧桐檻外聲。難教歸夢成。

  砌蛩鳴,樹鳥驚。塞雁行行天際橫。偏傷旅客情。

  翻譯

  月明風清,秋色宜人,欄杆外梧桐葉被秋風吹動,發出陣陣輕響。睹景傷情,不禁悲從中來,輾轉反側,歸夢難成。

  臺階旁蟋蟀的悲鳴,夜間寂靜,樹上棲息的鳥兒見月光而驚飛。仰首望天,映入眼簾的是大雁成行,橫於天際。北雁南歸,更使羈旅他鄉的遊子倍增傷感。

  註釋

  檻:欄杆。

  砌蛩:臺階旁的蟋蟀。蛩,蟋蟀。

  塞雁:秋天雁從塞上飛回,故稱。

  賞析

  這是一首抒寫思鄉的小令。上片起首三句,月明風清,秋色宜人,欄杆外梧桐葉被秋風吹動,發出陣陣輕響。思鄉的詞人睹景傷情,不禁悲從中來,更增添了思鄉的愁緒,於是輾轉反側,歸夢難成。

  下片,寫戶外近處的景物。傳入耳中的是臺階旁蟋蟀的悲鳴,夜間寂靜,樹上棲息的鳥兒見月光而驚飛。兩句見出環境的淒涼、冷寂,正應詞人孤獨的思鄉心理。仰首望天,映入眼簾的是大雁成行,橫於天際。北雁南歸,更觸動了他的鄉情,使他這羈旅他鄉的遊子倍增傷感。從聽覺、到視覺的轉換,拓寬了詞作的意象空間,加上烘托、反襯等修辭手法的運用,遊子思鄉的主題逐漸深入,水到渠成,引出尾句,以“偏傷旅客情”重筆直陳作結。

  全詞把極尋常的思鄉之情,寫得含蓄蘊藉,曲折動人,移情於景,借各種具體可感的意象把無形的思鄉曲曲傳出,文心細密,動人心絃。

《相思》原文及翻譯賞析13

  蝶戀花·百種相思千種恨

  百種相思千種恨,早是傷春,那更春醪困。薄倖辜人終不憤,何時枕畔分明問。

  懊惱風流心一寸,強醉偷眠,也即依前悶。此意為君君不信,淚珠滴盡愁難盡。

  翻譯

  我有百種相思千種怨恨的情緒,早有那傷春情緒,無奈那春醪更使我苦悶。負心的人讓我不滿,什麼時候才能在枕畔問個明白?

  悔恨情愛使我身心俱疲,灌醉自己強行入睡,也還是像之前那樣苦悶。這番心意是為你,你卻不信。淚流盡了,心裡的愁情卻難盡。

  註釋

  傷春:因春天到來而引起憂傷、苦悶。

  那:無奈,奈何。

  春醪:春酒。冬釀春熟之酒,亦稱春釀秋冬始熟之酒。

  薄倖:薄情,負心。

  不憤:不服氣,妒忌。

  懊惱:悔恨。

  心一寸:指心。舊時認為心的大小在方寸之間,故名。

  依前:照舊,仍舊。

  賞析

  上片寫傷春怨恨。首句抒情,百種相思與千種怨恨交織在一起。“早是傷春,那更春醪困。”早就有傷春之心,再加上被春酒所困而病酒懨懨。“薄倖辜人終不忿。何時枕畔分明問。”薄倖郎辜負了別人的行為,實在令人不滿,要在枕邊問明白。“枕畔”,“不忿”中盼著重逢相。

  下片訴愁。過片“懊惱風流心一寸”,後悔為了情愛而勞役自己的身心。“強醉偷眠,也即依前悶。”強行將自己灌醉酒,以求得好入睡,也仍然像以前那樣煩悶。“此意為君君不信。淚珠滴盡愁難盡。”這兩句是說:這種愛恨交織的相思,全是因為你造成的,可是你卻不相信。淚珠滴盡了,而愁怨卻難以消盡。

  這首詞寫一個多情女子對薄倖情郎的怨而不怒的複雜的情感。她不憤怒,但她懊惱、煩悶、愁苦、哭泣。儘管如此,她仍然抱有天真的希望:“何時枕畔分明問”。然而,“此意為君君不信”,她等待的恐怕還是失望。一首小詞,感情容量卻如此複雜。

《相思》原文及翻譯賞析14

  原文:

  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殘

  唐代:韋莊

  夜夜相思更漏殘,傷心明月憑闌干,想君思我錦衾寒。

  咫尺畫堂深似海,憶來惟把舊書看,幾時攜手入長安?

  譯文:

  夜夜相思更漏殘,傷心明月憑闌干,想君思我錦衾寒。

  每個夜晚,我都處在深深的思念之中,一直到夜深人靜,漏斷更殘,凝望著那一輪令人傷心的明月,我久久地依憑欄杆,想必你也思念著我,感到了錦被的冷,錦被的寒。

  咫尺畫堂深似海,憶來惟把舊書看,幾時攜手入長安?

  畫堂近在咫尺,但是像海一樣深,要渡過,難,回憶往日,只好把兩人以前來往的舊書信翻來看,不知何時再見,一起攜手進入長安。

  註釋:

  夜夜相思更漏殘,傷心明月憑闌干,想君思我錦衾(qīn)寒。

  衾:被子。錦衾:絲綢被子。

  咫(zhǐ)尺畫堂深似海,憶來惟把舊書看,幾時攜手入長安?

  咫尺:比喻距離很近。

  賞析:

  自從與心上人分離之後,令人朝思暮想,徹夜無眠。月下憑闌,益增相思。不知幾時才能再見,攜手共入長安。這首詞,敘離別相思之情,含欲言不盡之意。纏綿悽惻,幽怨感人。

《相思》原文及翻譯賞析15

  原文:

  終日懷歸翻送客。春風祖席。南城陌。便莫惜。離觴頻卷白。動管色。催行色。動管色。催行色。

  何處投鞍風雨夕。臨水驛。空山驛。臨水驛。空山驛。縱明月相思千里隔。夢咫尺。勤書尺。夢咫尺。勤書尺。

  譯文

  無時無刻不想早日回家,今天反而要為摯友送別。春風和暖,在南城陌上的長亭為你餞行。席間默默無言,只有頻頻舉杯,縱情豪飲。此時,席間奏起了悽婉的管樂,似乎在催促行人上路。

  風雨交加的夜晚你將在何處解鞍投宿?野水邊的驛館,抑或是空山上的驛館。縱然我們相距千里之隔,只能把相思寄託給明月,但是我們卻可以在夢中相聚,也可以勤寫書信,傳遞彼此的情誼。

  註釋

  琴調相思引:雙調,七十三字,上片七句七仄韻,下片十句十仄韻,皆為入聲韻,重韻形式同上。此調《詞律》、《詞譜》均未載。

  範殿監:名字經歷均不詳。從詞中可以看出,他是詞人的好友,大概要到黃岡去做官,所以臨行前方回作此詞以贈之。

  翻:因離別引起的種種複雜心情。

  祖席:本是古代出行時祭祀路神的一種儀式,這裡便指餞行的酒宴。

  觴(shāng):酒杯。卷白:卷白波,所謂卷白波者,蓋卷白上之酒波耳,言其飲酒之快也。這句是在勸酒。

  管色:指離別時奏起的音樂。

  書尺:書信。

  賞析:

  此為送別詞。範殿監,名字經歷均不詳。詞中充分地發揮詞的聲情美,巧妙地利用疊句的迴環往復,造成形式上的錯落有致,一詠三嘆,以參差不齊之句,寫鬱勃難狀之情,使人恬吟密詠之中,更強烈地體會到詞人低迴縹緲的別離情緒。

  首句“懷歸”二字,點出方回此時正羈宦天涯,他鄉為客。“懷歸”之前冠以“終日”,則無時無刻不思念家鄉,盼望著能夠早日歸去的滿腹牢愁,已經溢於言表。這種心情之下,又要為朝夕相伴、志同道合的摯友送別,所以詞人這兩者之間連以“翻”字,頓時把客中送客,宦愁加離愁的悵觸和傷感全盤托出。這一句自王勃“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化出,但變曠達為執著,層深渾成,感情更為沈鬱。

  “春風”句點時、地。“祖”,古代出行時祭祀路神的一種活動:“祖席”,引申為餞行酒宴。春風駘蕩,風和日麗,本來正宜於與知友郊外踏青,水邊飲宴,現卻要南城陌上的長亭為他餞行,這樣,平常的敘事被塗上了一層濃郁的感傷色彩。

  “便莫惜”句寫離宴。“卷白”,即“卷白波”。宋黃朝英《緗素雜記》卷三:所謂卷白波者,蓋卷白上之“酒波耳,言其飲酒之快也。”詞人只以一句席間的勸酒辭即代替了以上之一切,使主客二人,悒悒寡歡,愁顏相向,以酒澆愁之場景如目前。“卷白”之上加以“頻”,“頻”之前再加以“莫惜”,“莫惜”之上再以“便”字承上句轉折,語氣沉痛,字字重拙。友情之篤,分攜之苦,見於言外。

  上片最後幾句是一疊句,以聲傳情,點醒臨行即。這個時候,席間奏起了悽婉的驪歌,那可能就是催人淚下的《陽關三疊》吧!悲涼的樂曲席間迴盪,也離人的心頭回蕩,似乎提醒、催促著行人立即上路。三字短句迴環反覆,“動”和“催”字重複出現,都深化了此時此刻離人茫然若失的惆悵。

  下片設想別後的情景。前兩句一問一答,描畫出一幅山程水驛、風雨悽迷的古道行旅圖,把詞人對範殿監體貼入微的關切之情具體化,形象化。“臨水驛,空山驛”的一再詠歎,更是把野水空山,荒驛孤燈的寂寞和淒涼渲染得淋漓盡致。結拍兩句,筆鋒陡轉,振起全篇。一別而後,千里相隔,臨清夜而不寐,睹明月而相思,這當然是去留雙方將面臨的悽婉現實。

  然而方回“明月相思千里隔”之前加一“縱”字,立刻使地域上的千里相隔失去了應有的份量。真摯的友情將會超越時空,全詞就“夢咫尺,勤書尺”這樣語重情長的再三囑託中結束,餘音嫋嫋,令人回味。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