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11篇)

絕句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11篇)

絕句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1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遲。

  高標逸韻君知否,正是層冰積雪時。

  譯文

  一樹梅花長在背陰的山谷,加上枝條伸向北方,陽光終年罕至,所以每年開花總是比較遲。

  但你可知道它那高尚的氣節、優美的風度?要知道,當它吐苞,正是那冰雪覆蓋、最為嚴酷的寒冬時節啊!

  註釋

  幽谷:深幽的山谷。北枝:北向不朝陽的樹枝。

  自分(fèn):自己料定。著花:開花。

  高標逸韻:高尚的氣格,俊逸的風韻。標,標格,風度、氣概之意。

  賞析

  嘉泰二年(1202)一月,陸游退居故鄉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七十八歲。作者已被罷官歸園田居十二年陸游愛花,特別喜愛梅花。此時北宋滅國,陸游處於政治勢力的邊緣,資歷不高,又力主北伐,長時間得不到當權派的重用,但他的心中確實仍有期待。當作者看到梅花有感而發。

  創作背景

  這實際是一首標準的況物自比的詠梅詩。

  陸游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文武雙全,年輕時意氣風發,曾有一首詞自贊:“人誤許,詩情將略,一時才氣超然。”北宋滅國,是陸游一生中永遠的痛,他一懷忠貞,念念不忘北伐,但一直得不到南宋小朝廷的重用,直至死去,中國人都熟悉他“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望告乃翁”的詩句,這首詩所表達的情緒也是相通的,反應的是在詩人特有的政治處境下,心念復國,若有所待,非常幽微,非常複雜的心理狀態。

  從詩比較明朗的格調上看,這應是陸游中年時期的作品,當時的政治空氣應該是,偏安勢力牢牢控制政局,北伐派的處境至為嚴酷。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遲。”說的是詩人自忖處於政治勢力的邊緣,資歷不高,又力主北伐,長時間得不到當權派的重用是自然的事。

  但是,他的心中確實仍有期待。年復一年的等待並沒讓他感覺到絕望,“自分”二字準確地傳達出了他的這種心態。

  要知道,在當時的氛圍中,能保持這樣比較舒解,比較積極的心態並不容易!

  就像這眼前大雪覆蓋,依然含苞待放的梅花一樣——你可能理解到,那雪中詠詩之人的高標逸韻?……

  濃烈的詩情畫意,夾雜著無法言說的身世之感,虛實相照,渾然一體,烘托出一種清逸深幽的特殊美感。這是中國古典詩歌的慣有風格,也是我們的祖先奉獻給世界文學寶庫的一份獨到財產。

  陸游

  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薰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宰臣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絕句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2

  原文:

  絕句漫興九首·其一

  唐代:杜甫

  眼見客愁愁不醒,無賴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開深造次,便覺鶯語太丁寧。

  譯文:

  眼見客愁愁不醒,無賴春色到江亭。

  這春色眼見客居他鄉的我正愁得無法排解,竟還無賴的蔓延到江亭!

  即遣花開深造次,便覺鶯語太丁寧。

  你讓花兒開放就已經十分魯莽,還讓黃鶯對我喋喋不休地亂鳴。

  註釋:

  眼見客愁愁不醒,無賴春色到江亭。

  漫興:隨興所至,信筆寫來。眼見:眼見得。愁不醒:客愁無法排遣。無賴:謂春色惱人。江:指浣花溪。

  即遣(qiǎn)花開深造次,便覺鶯語太丁寧。

  遣:排遣。深:很,太。造次:匆忙,倉猝。丁寧:再三囑咐。

  賞析:

  《杜臆》中雲:“客愁二字乃九首之綱”,這第一首正是圍繞“客愁”來寫詩人惱春的心緒。“眼見客愁愁不醒”,概括地說明眼下詩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而不能自拔。“不醒”二字,刻畫出這種沉醉迷惘的心理狀態。然而春色卻不曉人情,莽莽撞僮地闖進了詩人的眼簾。春光本來是令人愜意的,“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但是在被客愁纏繞的詩人心目中,這突然來到江亭的春色卻多麼擾人心緒!你看它就在詩人的眼前匆急地催遣花開,又令鶯啼頻頻,似乎故意來作弄家國愁思綿綿中的他鄉遊子。此時此地,如此的心緒,這般的花開鶯啼,司春的女神真是“深造次”,她的殷勤未免過於輕率了。杜甫善於用反襯的手法,在情與景的對立之中,深化他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加強詩的藝術效果。這首詩裡惱春煩春的情景,就與《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意境相彷彿。只不過一在亂中,愁思激切;一在暫安,客居惆悵。雖然抒發的感情有程度上的不同,但都是用“樂景寫哀”(王夫之《姜齋詩話》)則哀感倍生的寫法。所以詩中望江亭春色則頓覺其無賴,見花開春風則深感其造次,聞鶯啼嫩柳則嫌其過於丁寧,這就加倍寫出了詩人的煩惱憂愁。這種藝術表現手法,很符合生活中的實際。仇兆鰲評此詩說:“人當適意時,春光亦若有情;人當失意時,春色亦成無賴”。(《杜詩詳註》卷九)正是詩人充分描繪出當時的真情實感,因而能深深打動讀者的心,引起共鳴。

絕句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3

  原文:

  絕句

  元代:趙孟頫

  春寒惻惻掩重門,金鴨香殘火尚溫。

  燕子不來花又落,一庭風雨自黃昏。

  譯文:

  春寒惻惻掩重門,金鴨香殘火尚溫。

  春寒料峭,把門重重關上,室內只有那鴨形香爐餘溫尚存,給人些許暖意。

  燕子不來花又落,一庭風雨自黃昏。

  燕子還未來花卻已經紛紛飄落,庭院中的風雨持續到黃昏還未停止。

  註釋:

  春寒惻(cè)惻掩重門,金鴨香殘火尚溫。

  惻惻:寒冷的樣子。

  燕子不來花又落,一庭風雨自黃昏。

  金鴨:鴨形的香爐。

  賞析:

  這是一首低吟春愁的小詩。作品寓情於景,透過一系列清冷寂寞的環境景物描寫,從中自然流露出作者心境的孤寂與悽惻。作品雖然以抒情為目的,卻絲毫也不涉及心理的傾訴或客觀的議論。作者的全部情緒,都透過景物的選擇與渲染表現出來。情在景中,景即是情,景隨情生,情景交融,具有相當的感染力。

  首句交代大環境。北國之春,寒意襲人,不僅點明節令,也暗示作者心頭的清寒與淒冷。“惻惻”二字雙關,既強化春寒的料峭,又暗指作者心緒的悽惻。門雖設而常關,既寫環境的幽靜,同時也寫作者無人過往的孤獨的處境,進一步流露出其內心的孤寂之感。

  次句寫“重門”之內室中的景象。香爐尚有餘溫,卻已不再有嫋嫋香菸縈繞。室外既冷寂悽清,室中也沒有了生機活力,到處都是一片死寂。香爐既有餘溫,室中當然尚有人活動,並不是無人居住的空房。但“香殘”而無人續添,可見主人公心緒的慵懶。詩意至此,暗點出主人公的存在,以及他處境尤其是心境的寂寞,含蓄委婉,用筆至為曲折。

  “燕子”一句,由室內的孤寂引出聯想。往年的春天,這裡也是這般寂寞,不過,秋去春還的燕子,也還能給孤獨的居室增添一點生趣。而現在,卻連燕子也不再歸來,一切都靜到了極點,沒有絲毫的生命的痕跡。只有落紅片片,表明春光逝去,還和往年一樣。這一句,從晏殊《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化出。晏殊的詞,從年復一年燕來花落的自然迴圈中,感受到年華易老,人生短暫。本篇暗用晏詞而更寥落。

  春光已經凋殘,連燕子也不再回來,一切都陷入一片寂靜淒涼,死氣沉沉。只有庭外的風雨,還在淅淅瀝瀝,送走了難熬的永晝,迎來又一個黃昏。不過,風自風,雨自雨,似乎沒有在主人公的心上掀起一絲波瀾。一個“自”字,極寫主人公情緒的消沉低落。“聽風聽雨過清明”,“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愁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陰。”“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前人往往愛以獨對悽風苦雨的鏡頭,形容人的孤獨寂寞與百無聊賴。本篇卻反其意而用之,連庭外的風雨,也無心理睬。真正是心如止水,萬念俱灰了。全篇雖然沒寫一個“愁”字,而無邊的春愁,卻早已瀰漫到整個世界,並自然浸透到讀者的心間。

絕句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4

  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

  二十里中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

  譯文

  那一年騎馬經過錦官城的西面時,曾為絢麗的梅花陶醉,曾為此在那裡喝酒欣賞並大醉了一場。

  從青羊宮到浣花溪,二十多里路,梅花的香氣未曾間斷,令人陶醉。

  註釋

  錦城:現在的成都。

  陸游

  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薰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宰臣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絕句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5

  原文:

  戲為六絕句·其二

  唐代:杜甫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譯文: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

  王楊盧駱開創了一代詩詞的風格和體裁,淺薄的評論者對此譏笑是無止無休的。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待你輩的一切都化為灰土之後,也絲毫無傷於滔滔江河的萬古奔流。

  註釋: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shěn)未休。

  王楊盧駱: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這四人擅長詩文,對初唐的文學革新有過貢獻,被稱為“初唐四傑”。體:這裡指詩文的風格而言。當時體:那個時代的風格體裁。哂:譏笑。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爾曹:彼輩,指那些輕薄之徒。

  賞析:

  《戲為六絕句》是杜甫針對當時文壇上一些人存在貴古賤今、好高騖遠的習氣而寫的。它反映了杜甫反對好古非今的文學批評觀點。其中的“不薄今人”、“別裁偽體”、學習“風雅”、“轉益多師”(兼採眾家之長)等見解在今天也還是有借鑑意義的。本詩是《戲為六絕句》中的第二首,詩中既明確地肯定了王楊盧駱“初唐四傑”的文學貢獻和地位,又告誡那些輕薄之徒不要一葉障目而譏笑王楊盧駱,他們的詩文將傳之久遠,其歷史地位也是不容抹煞的。

絕句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6

  原文:

  三絕句

  唐代:杜甫

  楸樹馨香倚釣磯,斬新花蕊未應飛。

  不如醉裡風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

  門外鸕鷀去不來,沙頭忽見眼相猜。

  自今已後知人意,一日須來一百回。

  無數春筍滿林生,柴門密掩斷人行。

  會須上番看成竹,客至從嗔不出迎。

  譯文:

  楸樹馨香倚釣磯,斬新花蕊未應飛。

  花兒芳香的楸樹緊靠釣磯生長,樹上剛開的花蕊不應很快就凋謝。

  不如醉裡風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

  不如在我醉眠不醒時讓風把它全部吹掉,怎能忍心醒時看著它被雨打得七零八落呢。

  門外鸕鷀去不來,沙頭忽見眼相猜。

  草堂門外一群鸕鷀離去之後好久都不返回,沙頭又突然出現我竟懷疑起自己的眼睛來。

  自今已後知人意,一日須來一百回。

  從今以後鸕鷀應當瞭解我是如何喜歡它們,天應當飛來一百回。

  無數春筍滿林生,柴門密掩斷人行。

  無數春筍長滿了整個竹林,要緊關柴門以斷絕往來人行。詩人藉口保護春筍不想再同外界來往。

  會須上番看成竹,客至從嗔不出迎。

  一定要精心保護頭批竹筍成長,客人到來隨他怎樣嗔怪我都不出迎。

  註釋:

  楸(qiū)樹馨香倚釣磯(jī),斬新花蕊未應飛。

  楸樹:落葉喬木,春天開淡紫色小花。倚釣磯:是說楸樹緊靠釣臺。斬新:嶄新。未應飛:大概還未落掉。

  不如醉裡風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

  可忍:哪忍。

  門外鸕(lú)鷀(cí)去不來,沙頭忽見眼相猜。

  鸕鷀:水鳥名。又叫魚鷹。沙頭:岸頭。眼相猜:眼生;心懷疑懼。

  自今已後知人意,一日須來一百回。

  知人意:知道人無害它之意。

  無數春筍滿林生,柴門密掩斷人行。

  密掩:緊閉。

  會須上番看成竹,客至從嗔(chēn)不出迎。

  會須:定要。上番:輪番。看:看守。從嗔:任客嗔怪。

  賞析:

  第一首主要是寫花,寫詩人惜花之情。詩從花香寫起。“楸樹馨香”四個字,把詩人的喜花、愛花之意透寫了出來,為後面寫惜花之情先墊寫一筆。次句寫詩人的惜花之情就應從花香的消歇著筆,但是詩人並沒有這樣直接寫,而是變了一個角度,轉了一個彎子,從花開花落立意。從花的飄落來寫詩人的惜花情。“斬新花蕊未應飛”七個字,說明他早已看見楸花紛紛飄落了。眼下,他猜想只有那剛開的花,大概還沒有飄落。詩人明明早已看見楸花飄落,可是又不直說;明明是寫詩人由花落引起的惜花之情,可是詩中又不把它點破。這樣寫來,情思表達得極為婉轉含蓄。

  如果說詩的前兩句只是含蓄地表達詩人的惜花之情,那麼詩的後兩句便是直抒這樣感情:“不如醉裡風吹盡,何忍醒時雨打稀。”寧可自己在醉眠中不知不覺時,一陣狂風把花吹落,必然是不忍心又親眼看著一場暴雨將花打稀。人在落花時節本易傷情,再目睹花落,其情更難堪了。所以這兩句中,一個“不如”,一個“何忍”,將詩人在“醉裡”與“醒時”對落花的感受進行對比,先退一步,後進一層,把詩人的惜花之情寫細了,寫深了,寫活了。

  花落而引人憐惜,這是古典詩歌中常見的主題之一。這首詩雖然也是這樣的主題,但構思上卻有它的特色。詩人本來是由早開的花被風吹雨打盡,而引發出對新開的花蕊前景的擔心;再由這種擔心,而引發出詩人的惜花之情。但詩中並沒有寫“先見有謝者”(《讀杜心解》),而是從“斬新花蕊”立意,從虛處著筆,暗寫落花情景。將詩人的惜花之情,由暗到明,先退後進,寫得十分深切。

  第二首主要是寫鳥,寫詩人愛鳥的深情。人世間夫妻、朋友分離,相思情切。常常以夢幻為真實,以假為真。而一旦相見,卻又往往以真實為夢幻,將真作假。如宋代詞人晏幾道的《鷓鴣天》(彩袖殷勤捧玉鍾)一詞就這樣寫道:“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今宵剩把銀缸照,猶恐相逢是夢中。”杜甫在《羌村三首》裡,描寫亂離中與親人相聚也有這樣的詩句:“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這首詩寫的雖非盡為人世間情事,而是人與鳥的感情,但在構想上卻與上舉各句頗為相同。

  門外沙灘上那鸕鷀走了許久,詩人無比思念。首句“去不來”三字,點出了這一背景,寫出了詩人對久去的鸕鷀的思念情懷。也正因為詩人對鸕鷀思念情深,所以,詩的次句寫他“沙頭忽見”時,又不禁“眼相猜”,懷疑起自己的眼睛是否看錯了。一種去久忽見的驚喜之狀躍然紙上,驚喜之情溢於言表。此時此刻,他的以真疑假,正可見出他平素想念鸕鷀鳥時,以假當真的情景。這一句真可謂將詩人的情寫痴了,寫傳神了。

  這時,詩人對鸕鷀的一片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面對去久乍見的鸕鷀,不能讓它再次飛去。在詩人的心靈裡,又怎能再次承受鸕鷀“去不來”的痛苦。所以在詩的後兩句中,詩人這樣叮囑道:“自今已後知人意,一日須來一百回。”從今以後,你應瞭解我願意與你為友,很想常常能夠見到你的`心情,你就天天到這沙灘上來吧。後兩句凌空一筆,將詩人對鸕鷀的深情寫透了。

  中國古典詩歌中,不少詩人在描寫物我關係時,常常採用移情於物的手法,給一些無情之物以人的感情。這首詩的後兩句正是採用了這種表現手法。詩人的筆下,那大自然中的鸕鷀鳥彷彿會思想,感情似乎可與人通。所以他要對那鸕鷀如此叮囑,訴說衷情。

  這首詩從寫詩人對鸕鷀“去不來”的思念,到“沙頭忽見”時的“眼相猜”;從去久乍見的驚喜,到擔心它日後再“去不來”,而殷勤叮嚀“一日須來一百回”,將詩人的愛鳥之心步步寫來,十分真切。將詩人由此而展開的種種心理活動寫得很深很細。全詩讀來,語雖平淡似口頭話,卻富有韻味,很有情趣。

  第三首是寫竹,寫詩人的愛竹之意。“無數春筍滿林生”,詩一開始從春筍滿林寫起,又是“無數”,又是“滿林”,把春筍生長繁茂的情景寫了出來,給人們展示出一幅充滿活力,充滿生機的畫圖字裡行間洋溢著詩人對這自然景象的無比喜悅之情。

  詩人知道,眼前這春筍,既不能讓它們成為人們觀賞的玩意兒,更不能讓它們成為人們宴席桌上的美味佳餚。因為今日之春筍,正是他日之新竹;今日春筍滿林,可知他日新竹萬竿。此刻詩人必然是細心看護。所以,詩的次句這樣寫道:“柴門密掩斷人行。”他要把柴門關得緊緊,謝絕一切客人。

  寫到這裡,詩人的護筍之意已明。但是詩人覺得意猶未盡,於是在詩的後兩句中進一步申說:“會須上番看成竹,客至從嗔不出迎。”

  詩人一定要將這頭批筍子看護好,使它長成新竹。寧可任客人責怪自己,也不對他的到來親自出迎,詩的上句不僅點出了詩人細心護筍的原因,而且也寫出了詩人對未來的憧憬。多麼希望眼下這一根根春筍在不久的將來都能長成新竹。詩的下句“客至從嗔不出迎”,與“柴門密掩斷人行”相照應。詩人在這裡用“從嗔”二字貫於“不出迎”之前,深一層地寫出了他那專心護筍的決心。

  相傳,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很愛竹,他聽說吳中有一家人有好竹,便驅車前往,直到那家院內竹下觀賞,“諷嘯良久”。主人灑掃請坐,他也不理睬。當他盡興而去,主人才將門關上(見《晉書·王羲之傳》)。因此,在唐詩中有“(竹何須問主人”的詩句)王維《春日與裴迪過新昌裡訪呂逸人不遇》)。杜甫在此卻將主客關係顛倒過來,從“主不迎客”著筆,暗中反用了王徽之故事而又不露痕跡。巧妙的用意,寫出了詩人對春筍,對新竹的一往情深。

  全詩寫竹,卻從筍寫起;寫愛竹,卻從愛筍著筆。由筍而竹,將詩人的愛竹之意寫得不是浮泛,而是深沉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詩中寫詩人的愛竹之意,不是用一些抽象的詞語來表白,而是透過“柴門密掩斷人行”,“客至從嗔不出迎”等具體行動來表現。這樣寫來,詩人的情懷顯得格外實在,格外真切,也格外感人。

絕句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7

  原文:

  梅花絕句二首·其一

  宋代:陸游

  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梅前一作:梅花)

  譯文:

  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

  聽說山上的梅花已經迎著晨風綻放,遠遠望去,四周山上的梅花樹就像一堆堆白雪一樣。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梅前一作:梅花)

  有什麼辦法可以把自己變化成數億身影呢?讓每一棵梅花樹前都有一個陸游常在。

  註釋:

  聞道梅花坼(chè)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

  聞道:聽說。坼:裂開。這裡是綻開的意思。坼曉風:即在晨風中開放。雪堆:指梅花盛開像雪堆似的。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梅前一作:梅花)

  何方:有什麼辦法。千億:指能變成千萬個放翁(陸游號放翁,字務觀)。梅前:一作“梅花”。

  賞析:

  這首詩的首句“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寫梅花綻放的情景。如第一句中“坼曉風”一詞,突出了梅花不畏嚴寒的傲然情態;第二句中則把梅花比喻成白雪,既寫出了梅花潔白的特點,也表現了梅花漫山遍野的盛況。語言鮮明,景象開闊。而三四兩句“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更是出人意表,高邁脫俗,願化身千億個陸游,而每個陸游前都有一樹梅花,把痴迷的愛梅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

  緊接的兩句,突發奇思“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意思是說,用什麼辦法能變出千萬個放翁,使每一株梅花下面都有自己在那裡分身欣賞。身化千億,設想可謂奇妙之至。梅花與詩人面面對應,是梅耶?是人耶?一時實難輕分,這又是詩人命筆奇特之處。這兩句雖是點化柳宗元“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盡望鄉”的詩意而來,但用在“雪堆遍滿四山”的梅花世界中,不唯妥貼自然,而且情景相生極富有意趣。理由至少有三:以詩人78歲的高齡,面對樹樹姿態有異的梅山花海,一時當然不能逐個尋芳,所以化身分之賞之,自屬妙想,此其一。又陸游年事雖高,但童心未泯,平時常有“梅花重壓帽簷偏,曳杖行歌意欲仙”的“出格”舉動惹人注目,此時他突發奇思,想學仙人的分身法,亦是童心使然,很合乎心理,此其二。再者陸游常以梅花自比,且心中常存伯仲之間不分高下的感覺,如今面對千萬樹盛開的梅花,詩人自負當然不甘心以一身仰視,須化身千億才能與之匹敵相稱,方不辜負詩人對梅花的一番感情。綜觀這三方面,此句表面上雖有借鑑之處,深入地體會實屬情景相生之辭,正如當年林逋點化江為詩成梅花絕唱一樣,均經過詩人的再創造,融會陶鑄古人詩意而自出機杼,且能翻出新意,使詩更富有盎然的詩意和逗人入勝的意境。

  前兩句的寫梅是為後兩句寫人作陪襯。面對梅花盛開的奇麗景象,詩人突發奇想,願化身千億個陸游,而每個陸游前都有一樹梅花。這種豐富而大膽的想象,把詩人對梅花的喜愛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同時也表現了詩人高雅脫俗的品格。末句之情,試在腦中擬想,能令人發出會心的微笑。

絕句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8

  原文:

  次韻蔡瞻明秋園五絕句

  宋代:洪适

  芥毛金爪勇難幹,肯作霜花對乍寒。

  若說乘軒有痴鶴,司晨如此合峨冠。

  翔仞當年覽德輝,傳芳花品未思歸。

  晚來霧鬢憑軒處,直恐金翹相對飛。

  澤蘭萱草比多言,謂汝分陰久奪鮮。

  政恐淇園修竹勁,不如秦嶺老松堅。

  高標幽豔自宜霜,弱草繁葩莫中傷。

  肯與紅蓮媚三夏,要同黃菊向重陽。

  臨風裛露早秋天,範出南金色更鮮。

  若向東籬比標格,定知花市不言錢。

  譯文:

  芥毛金爪勇難幹,肯作霜花對乍寒。

  若說乘軒有痴鶴,司晨如此合峨冠。

  翔仞當年覽德輝,傳芳花品未思歸。

  晚來霧鬢憑軒處,直恐金翹相對飛。

  澤蘭萱草比多言,謂汝分陰久奪鮮。

  政恐淇園修竹勁,不如秦嶺老松堅。

  高標幽豔自宜霜,弱草繁葩莫中傷。

  肯與紅蓮媚三夏,要同黃菊向重陽。

  臨風裛露早秋天,範出南金色更鮮。

  若向東籬比標格,定知花市不言錢。

  註釋:

  芥毛金爪勇難幹,肯作霜花對乍寒。

  若說乘軒有痴鶴,司晨如此合峨冠。

  翔仞當年覽德輝,傳芳花品未思歸。

  晚來霧鬢憑軒處,直恐金翹相對飛。

  澤蘭萱草比多言,謂汝分陰久奪鮮。

  澤蘭:菊科澤蘭屬植物。“婦人和油澤頭,故云澤蘭。”最早之文獻記載可以追溯到我國的禮記和楚辭。萱草:黃花菜學名萱草。

  政恐淇園修竹勁,不如秦嶺老松堅。

  政:指國政。淇園修竹:指衛武公輔佐周平王之事。此處借指仁政、德政。淇園,周代衛國的竹園。修竹,長竹,高竹。秦嶺老松:《漢書·東方朔傳》記載,南山即終南山,在今陝西省南部,是秦嶺的主峰之一。在民間,對老者的祝福,常用“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之詞句,願老者福壽雙全。東海就是指現在的東海與黃海。南山一詞,則源於《詩經·小雅·天保》篇,“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南山之壽,不騫不崩”。比照“淇園修竹”,此“秦嶺老松”似亦有所指。

  高標幽豔自宜霜,弱草繁葩莫中傷。

  肯與紅蓮媚三夏,要同黃菊向重陽。

  臨風裛露早秋天,範出南金色更鮮。

  若向東籬比標格,定知花市不言錢。

  賞析:

  此詩飽含憂憤,前兩句以澤蘭和萱草之口吻,互責對方奪其風光;後兩句述擔憂之事,即雖擁有仁德美行,但難以實現,因為與秦嶺松的長久相比,其難以相匹。詩中深蘊宏偉抱負不得施展的憂憤之情。

絕句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9

  紛紛紅紫已成塵,布穀聲中夏令新。

  夾路桑麻行不盡,始知身是太平人。

  譯文

  春天開放繁茂的百花都已凋謝化作塵土,在布穀鳥啼叫聲中夏天已經來到。

  路兩邊種桑麻蔥蘢綿延不盡,才知道我原來是在太平之世。

  註釋

  紅紫:紅花與紫花。這裡指春天開放的花。

  夏令:夏季。

  賞析

  陸游所處的時代,正是我國曆史上民族矛盾異常尖銳的時代。北宋亡國,南宋在臨安的政權不但不發憤圖強,收復失地,反而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

  然而此詩格調清新。前兩句寫夏景很傳神,也很清澈。沒有憤怒也沒有呼喊。後兩句中,“桑麻行不盡”指作物生長旺盛。“身是太平人”是指天下太平,人人都是太平之人。

  時代混亂,陸游為什麼如此說呢?可能是看到夏日作物生機勃勃,心中不免生出對太平盛世的期盼之情,也可能是眼前的自然美景暫時讓他忘記生在亂世的煩惱憂愁。

  陸游

  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薰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宰臣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絕句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10

  原文:

  絕句

  宋代:道潛

  高巖有鳥不知名,欵語春風入戶庭。

  百舌黃鸝方用事,汝音雖好復誰聽?

  譯文:

  高巖有鳥不知名,欵語春風入戶庭。

  高高的山岩上,有隻叫不出名字的鳥兒。當它飛入戶庭鳴叫時,彷彿是與春風親切地欵曲而語。

  百舌黃鸝方用事,汝音雖好復誰聽?

  戶庭裡得勢的是百舌和黃鵬,你唱得再好又有誰聽?

  註釋:

  高巖有鳥不知名,欵(kuǎn)語春風入戶庭。

  欸語:鳥叫的聲音。

  百舌黃鸝方用事,汝(rǔ)音雖好復誰聽?

  百舌黃鸝:百舌鳥和黃鸝鳥。

  賞析:

  這首詩的主要用意是譏刺朝廷專權用事的新黨,直指他們為君側的佞人。有力地抨擊了他們專恣弄權、妒才忌賢的行徑,詩中對不知名的鳥兒深表惋惜,也是對那些遭受排擠的高才遺賢寄予同情之心。

  這首詩沒有題目,作者不知所詠鳥兒的名字,其本意也不是詠鳥,詩中的政治諷刺意味雖然十分顯豁,作者還是不願直接點明,所以用“絕句”代題。

  由陳入隋的詩人韋鼎寫過一首《在長安聽百舌》:“萬里風煙異,一鳥忽相驚。那能對遠客,還作故鄉聲。”也是由一鳥相驚而觸動政治感慨,不過是透過埋怨鳥兒在異地仍作鄉音而寄託深切的鄉國之思。道潛則是慨嘆無名之鳥難為善鳴者所容,藉以對專權用事者予以譏刺。二詩都用正言反說之祛,韋詩責怪百舌實際是憐惜百舌不知風煙之異,道潛說黃鸝、百舌善鳴實是責其不容異鳥爭嗚,只不過一個說得曲折,一個用的是比興。

  此詩發端用敘事句法寫鳥兒居於高巖而不為人所知,其品種十分珍奇。它飛入戶庭時,與春風欵曲而語,又顯得十分親切誠摯。這句寫鳥兒情態可愛,依依動人。接著嘆息:戶庭裡得勢的是百舌和黃鵬,你唱得再好又有誰聽?這一問,表面上只是惋惜戶庭已有善鳴之鳥,異鳥飛來未必能受賞識,其實意味深長。黃鸝、百舌都是常見的鳴禽,黃鸝即黃鶯,百舌是伯勞的一種,一名反舌,能反覆其舌,在春天隨百鳥鳴叫,到夏天停止。這兩種鳥因鳴聲圓滑而常為人所畜養,它們把持歌壇,自不容珍奇的鳥兒前來爭鳴。同時,古人認為,“反舌有聲,佞人在側”(《汲冢周書》),杜甫《百舌》詩曾藉此鳥託諷說:“百舌來何處?重重只報春。……過時如發口,君側有讒人。”直接以百舌的鳴叫來影射君側有讒佞之人。聯絡道潛的身世背景來看,這首詩的主要用意是譏刺朝廷專權用事的新黨,直指他們為君側的佞人。

  道潛與蘇軾交好,紹聖(1094-1098)初期,蘇軾被貶往惠州,道潛也因作詩譏刺時政而得罪,被勒令還俗,編管兗州。當時新法已經變質,執掌朝政的是章惇、曾布、蔡京等一夥人。這首詩將這一夥人比作鳴聲圓滑、反覆其舌的百舌、黃鸝,不光是嘲諷他們憑著伶俐圓滑、唱得好聽而得勢一時,而且還有力地抨擊了他們專恣弄權、妒才忌賢的行徑,詩中對不知名的鳥兒深表惋惜,也是對那些遭受排擠的高才遺賢寄予同情之心。

  這首詩的客觀意義要比作者的寄意還要深廣。無名鳥兒唱得再好也無人來聽,又說明聽眾缺乏鑑別能力,既不識高低,又不辨清濁,只能欣賞百舌、黃鸝凡庸的曲調。它還聯絡到自古以來由於小人用事而致使人才受排擠、遭冷落的現象,以及由於世人鑑識力的低下而造成的曲高和寡、庸音喧擾的情況。所以,此詩雖然語淺意露,一目瞭然,卻能在多方面發人深思。

絕句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11

  原文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譯文

  兩隻黃鸝在柳枝上鳴叫,

  一行白鷺在天空中飛翔。

  視窗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

  門口停泊著從東吳萬里迢迢開來的船隻。

  註釋

  西嶺:西嶺雪山。

  千秋雪:指西嶺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積雪。

  泊:停泊。

  東吳:古時候吳國的領地。

  萬里船:不遠萬里開來的船隻。

  “絕句”是詩的名稱,並不直接表示詩的內容。這種形式便於用來寫一景一物,抒發作者一瞬間的感受。詩人偶有所見,觸發了內心的激情,信手把詩人自己的感受寫下來,一時不去擬題,便用詩的格律“絕句”作為題目。杜甫用這一形式寫了一組詩,共四首,用“絕句”為總題。《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其中的一首。詩歌以自然美景,透一種清新輕鬆的情調氛圍。前兩句,以“黃”襯“翠”,以“白”襯“青”,色彩鮮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機初發的氣息。首句寫黃鸝居柳上而鳴,與下句寫白鷺飛翔上天,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窗含西嶺千秋雪”上兩句已點明,當時正是早春之際,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這就給讀者一種溼潤的感受。末句更進一步寫出了杜甫當時的複雜心情——說船來自“東吳”,此句表戰亂平定,交通恢復,詩人睹物生情,想念故鄉。

  賞析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時期,成都尹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