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頌·維清_詩原文賞析及翻譯

周頌·維清_詩原文賞析及翻譯

  周頌·維清

  先秦佚名

  維清緝熙,文王之典。肇禋,迄用有成,維周之禎。

  譯文

  我周政教清又明,文王典章指路燈。偉功開始於西土,最終基業開創成。這是周家的祥禎。

  註釋

  維:語助詞。

  典:法。

  肇(zhào):開始。禋(yīn):祭天。

  迄:至。

  禎:吉祥。

  鑑賞

  這是《詩經》中最簡短的篇章之一,文句雖簡單,但在《周頌》中地位卻較重要:它是歌頌文王武功的祭祀樂舞的歌辭,透過模仿(所謂“象”)其外在的征戰姿態來表現其內在的武烈精神。按《雅》、《頌》之詩,稱揚文王多以文德,讚美其武功,那就顯得意義非同一般了。

  詩首句感嘆當時天下清平光明,無敗亂穢濁之政,次句道出這一局面的形成,正是因為文王有徵伐的良法。據《尚書大傳》等記載,文王七年五伐,擊破或消滅了邘、密須、畎夷、耆、崇,翦除了商紂的枝黨,為武王克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武王沿用文王之法而得天下,推本溯源,自然對“文王之典”無限尊崇。下面第三句“肇禋”,鄭箋解為:“文王受命,始祭天而枝伐也。”“枝伐”,即討伐紂的枝黨(如崇國)以削弱其勢力。鄭說有《尚書中候》、《春秋繁露》等書證,“肇禋”即始創出師祭天之典,自確鑿無疑。《大雅·皇矣》敘文王伐崇,有“是類是禡”之句,“類”是出師前祭天,“禡”是在出徵之地祭天,與此篇的“肇禋”也是一回事,可以彼此互證。最後兩句,“迄用有成”直承“肇禋”,表明“文王造此征伐之法,至今用之而有成功”(鄭箋);又以“用”字帶出用文王之法,暗應“文王之典”。“維周之禎”則與第一句“維清緝熙”首尾呼應,用虛字“維”引出讚歎感慨之辭,再次強調“征伐之法,乃周家得天下之吉祥”(同上)。作者這樣的文字處理,未必是刻意為之,而在結構上自有迴環吞吐的'天然妙趣。戴震《詩經補註》謂其“辭彌少而意旨極深遠”,對此詩小而巧的結構卻有著較大的語義容量深有會心。

  這樣的一首古詩,因其內容感情距當代讀者的生活過於遙遠,在接受過程中要產生審美快感,是比較困難的,但透過上文的分析,當能使讀者對此詩有比較確切的理解。如果此詩的樂舞能夠復原,那麼,欣賞這一武舞,觀看一下打扮成周文王之師的舞蹈家表演攻戰之狀,感受一下其武烈精神,應是一大藝術享受。

  創作背景

  此詩是周成王歌頌周文王之德的。據《禮記·仲尼燕居第二十八》載:“子曰:‘升歌《清廟》,示德也。下而管《象》,示事也,是故古之君子,不必親相與言也,以禮樂相示而已。’”《周頌·維清》是歌頌文王武功的祭祀樂舞的歌辭。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