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原文及翻譯賞析

江南原文及翻譯賞析

江南原文及翻譯賞析1

  望江南·多少淚

  多少淚,斷臉復橫頤。

  心事莫將和淚說,鳳笙休向淚時吹。

  腸斷更無疑。

  古詩簡介

  《望江南·多少淚》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後主李煜亡國入宋被囚後創作的一首詞。此詞正面寫悲,透過描寫詞人思國流淚的情形,表達詞人對故國的追戀,抒發亡國之痛。全詞描摹細緻,語言直樸,有直入人心的藝術感染力。

  翻譯/譯文

  我有多少的淚水,縱橫交錯地流在臉上。我的心事不用拿來邊哭邊訴說,那笙簫不要在我流淚時吹起呀,我現在無疑已是極度傷悲了。

  註釋

  ⑴望江南:詞牌名。《全唐詩》作“憶江南”,題注:一名“夢江南”,一名“江南好”,一名“夢江口”,一名“望江梅”,一名“歸塞北”,一名“謝秋娘”,一名“春去也”。《花草粹編》中注云:“一名‘夢遊仙’、‘夢江南’、‘江南好’。”

  ⑵斷臉:《全唐詩》中作“沾袖”。意思是淚水流在臉上擦斷了。斷:擦斷。頤(yí):下巴。全句是說,淚水流在臉上擦斷了,但又橫掛在下巴上,形容眼淚縱橫交流的狀態。

  ⑶心事:心中所思念或期望的事。唐劉皂《長門怨》詩之三:“旁人未必知心事,一面殘妝空淚痕。”將:拿。和:《花草粹編》、吳訥本《尊前集》中均作“如”。說:《全唐詩》、《花草粹編》中均作“滴”。和淚說:一面流眼淚,一面述說。

  ⑷鳳笙:相傳秦穆公時,蕭史善吹簫,穆公女弄玉愛慕他,穆公便將弄玉許配給他。後弄玉學吹簫,其聲清脆悅耳,引動了鳳,夫婦遂駕鳳飛去。漢應劭《風俗通·聲音·笙》:“《世本》:‘隨作笙。’長四寸、十二簧、像鳳之身,正月之音也。”後因稱笙為“鳳笙”。唐韓愈《淮氏子》詩:“或雲欲學吹鳳笙,所慕靈妃媲蕭史。”休:不要。向:朝著,在。淚時:傷心落淚之時。吹:吹奏。

  ⑸腸斷:形容極度悲傷痛苦。唐代白居易《長恨歌》有“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之句。更:愈發。

  ⑹沾袖:(淚水)沾溼衣袖。

  ⑺月明:月光明朗。唐白居易《崔十八新池》詩:“見底月明夜,無波風定時。”

  賞析/鑑賞

  李煜另一首《望江南》(多少恨)用的是以反寫正的藝術手法,以樂來反襯苦,筆意有曲婉之感。但這首《望江南》(多少淚)則不同,是直筆明寫,正見正寫,直抒胸臆,坦吐愁恨的藝術手法,因而有愈見沉痛之感。二詞可同讀,對作者的憂思愁恨則體會更深。

  “多少淚”即“多少恨”之續寫,“一晌貪歡”(李煜《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後,悲情更苦,離恨更深,作者再也無法自制,只能任憑“多少淚,斷臉復橫頤”了。眼淚縱橫當不是抽泣哽咽,而是激情難收,也許有號啕之舉,但是,淚可流,“心事”卻不可說,一是滿腔悔恨無法說,二是故國情懷不能說,自傷之情、囚居之苦,片言俱現,作者心中愁苦躍然紙上。不但“心事”不可說,連往日可以寄託情思的鳳笙也不能吹起,這種痛苦和不自由是非常地殘酷。古人悲思不可解,常有“欲將心思付瑤琴”(岳飛《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之想,而這情此景,作者卻連這一點奢望都不敢有。況且,鳳笙向來為歡歌之用,於此時吹奏,對李煜來講,只是徒增感慨、更添思憶而已,所以一句“休向”,使作者的幽居無奈中又多添了幾分不堪回首的痛苦。於是乎,“腸斷更無疑”但是惟一的結局了。這首詞正是李煜入宋後“此中日夕只以眼淚洗面”的真實寫照。

  全詞與“多少恨”同調,取筆不同但取意同。這首詞直接寫作者深沉痛苦,描摹細緻,語言直樸,較“多少恨”有更直入人心的感染力。

江南原文及翻譯賞析2

  《江南春絕句》

  「唐」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江,

  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臺煙雨中。

  譯文

  韻譯

  遼闊的千里江南春景美如畫,鶯歌燕舞綠葉映襯鮮豔紅花。

  水村山郭酒旗在春風中招展,南朝佛寺有多少籠罩煙雨下?

  賞析

  這首《江南春絕句》,千百年來素負盛譽。四句詩,既寫出了江南春景的豐富多彩,也寫出了它的廣闊、深邃和迷離。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詩一開頭,就像迅速移動的電影鏡頭,掠過南國大地:遼闊的千里江南,黃鶯在歡樂地歌唱,叢叢綠樹映著簇簇紅花;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迎風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經過詩人生花妙筆的點染,顯得更加令人心旌搖盪了。搖盪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麗外,恐怕還由於這種繁麗,不同於某處園林名勝,僅僅侷限於一個角落,而是由於這種繁麗是鋪展在大塊土地上的。因此,開頭如果沒有“千里”二字,這兩句就要減色了,這是出於文學藝術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後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從前兩句看,鶯鳥啼鳴,紅綠相映,酒旗招展,應該是晴天的景象,但這兩句明明寫到煙雨,只是因為千里範圍內,各處陰晴不同。

  不過,還需要看到的是,詩人運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徵。江南特點是山重水複,柳暗花明,色調錯綜,層次豐富而有立體感。詩人在縮千里於尺幅的同時,著重表現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襯、豐富多彩的美麗景色。詩的前兩句,有紅綠色彩的映襯,有山水的映襯,村莊和城郭的映襯,有動靜的映襯,有聲色的映襯。

  但光是這些,似乎還不夠豐富,還只描繪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詩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金碧輝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來就給人一種深邃的感覺,現在詩人又特意讓它出沒掩映於迷濛的煙雨之中,這就更增加了一種朦朧迷離的色彩。這樣的畫面和色調,與“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的明朗絢麗相映,就使得這幅“江南春”的圖畫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給這幅畫面增添悠遠的歷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強調數量之多的一種說法。詩人先強調建築宏麗的佛寺非止一處,然後再接以“多少樓臺煙雨中”這樣的唱嘆,就特別引人遐想。

  杜牧特別擅長於在寥寥四句二十八字中,描繪一幅幅絢麗動人的圖畫,呈現一種深邃幽美的意境,表達一縷縷含蓄深蘊的情思,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思的啟迪。《江南春絕句》反映了中國詩歌與繪畫中的審美是超越時空的、淡泊灑脫的、有著儒釋道與禪宗“頓悟”的思想,而它們所表現的多為思舊懷遠、歸隱、寫意的詩情。

  關於這首詩的主旨,有沒有借古諷今是分歧較大的地方。

  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諷刺說”,認為南朝皇帝在中國歷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所處時代的佛教也是惡性發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諷刺。或認為主旨在尚儒排佛,表達對統治者治國乏術和佛道誤國的憂慮;或認為主旨在借古諷今,諷諫統治者大興土木濫修佛寺會造成國力衰弱民生凋敝,加重社會危機。他們認為晚唐詩人有一種憂國憂民的情懷,審美之中不乏諷刺,詩的內涵也更顯豐富。

  有的研究者不以為然。他們只是認為這首詩只是描繪了江南的美景,表現了詩人對江南景物的讚美與神往。瞭解詩首先應該從藝術形象出發,而不應該作抽象的推論。杜牧反對佛教,並不等於對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佛寺建築也一定討厭。他在宣州,常常去開元寺等處遊玩。在池州也到過一些寺廟,還和僧人交過朋友。著名的詩句,象“九華山路雲遮寺,青弋江邊柳拂橋”,“秋山春雨閒吟處,倚遍江南寺寺樓”,都說明他對佛寺樓臺還是欣賞流連的。

江南原文及翻譯賞析3

  柳枝·江南岸

  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枝;折送行人無盡時。恨分離,柳枝。

  酒一杯,柳枝;淚雙垂,柳枝;君到長安百事違。幾時歸?柳枝。

  翻譯

  江南江北兩岸,楊柳青青一片。人們在此折柳送別,難捨難分。

  我舉杯為你送行,傷心的眼淚爬滿雙頰。我擔心你到長安會遇到很多不順心的事情,也不知道你什麼時候才能回來。

  註釋

  柳枝:為詞中反覆出現的伴唱聲。此外,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

  違:不順心。

  賞析

  《柳枝·江南岸》是一首女子送別詞,寫一個女子送丈夫上京求取功名時的心情。唐人有折柳送別的習慣,所以柳枝與離別總是聯絡在一起,甚至代表離別。這首詞中的柳枝,就是代表離別的,同時又是作為和聲加入詞中的。和聲字可以沒有意義,只起和聲作用;也可以有意義。這首詞中的“柳枝”是聲義兼有的。

  江南岸,是女子送別的地方。江北岸,是丈夫要去的地方。丈夫要渡江北去,江邊多楊柳,所以楊柳又與送別的地方景色有密切關係。女子在送別時見到江邊楊柳依依,眼前的景色更勾起了她的離愁別恨。前兩句是女子在說:我來到江南岸邊送你啊,我們要分別了;你要渡江北去了啊,我們要離別了!江南江北,一水盈盈,隔斷鴛鴦,南北分飛。眼前的江水就是天上的銀河。女子內心感到十分痛苦,轉而埋怨柳枝,老是千百次地折柳送行,無休無止,什麼時候才能不折柳枝呢?清代大詩人王士禎有兩句詩寫出了同樣的心情:“灞橋兩岸千條柳,送盡東西渡水人。”(《灞橋寄內》)。雖有東西、南北之不同,而怨別心情則是一致的。上片歇拍,這女子乾脆直抒胸臆:“恨分離!”恨儘管恨,分離還是要分離。女子的感情逐漸趨向高潮。

  下片寫女子向丈夫敬酒泣別。留是留不住了。“悲歡離合一杯酒”。女子難過地對丈夫說:“請您喝下這懷酒吧,我們要分離了。我眼淚雙垂,難分難捨。”這位女子的感情發展,出於一般人的意料之外,她不是在臨別時說幾句吉利話,祝丈夫到京城一帆風順,春風得意,反而希望丈夫到京城百事不利,事與願違。這似乎不合情理,其實不然,她深知如果丈夫到京城吉星高照,官運亨通,那還不知道要停留到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呢。為了使丈夫能早日回家,夫妻團聚,親親熱熱過日子,她寧願丈夫到京百事無成,失意而歸。當功名富貴與愛情發生矛盾時,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她是多麼地珍惜愛情,輕視富貴,表現了她真純高潔的可貴品質。與蘇秦的妻子大不一樣。在王昌齡的《閨怨》詩中早曾寫過:“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這位閨中少婦是重愛情而輕封侯的。清代著名詩人袁枚有一首詩:“一枝花對足風流,何事人間萬戶侯?生把黃金買離別,是儂薄倖是儂愁。”(《寄聰娘》)更是切中了女子的心理,寫得深刻而又細緻。

  這首詞中“柳枝”重複出現六次,這一方面是作為和聲,適應音樂的需要;另一方面,柳枝也意味著離別,六次出現,猶如重章疊句,一唱三嘆,迴環往復,起到了深化離別之情的作用,渲染了離別的氣氛,強化了詞的藝術感染力。

江南原文及翻譯賞析4

  蝶戀花·夢入江南煙水路 宋朝 晏幾道

  夢入江南煙水路,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睡裡消魂無說處,覺來惆悵消魂誤。

  欲盡此情書尺素,浮雁沉魚,終了無憑據。卻倚緩絃歌別緒,斷腸移破秦箏柱。

  《蝶戀花·夢入江南煙水路》譯文

  夢中進入了煙雨迷離的江南,走遍江南大地,也未能與離別的人兒相遇。夢境裡離情消魂無處訴說,夢醒來更覺惆悵,消魂離情將人誤。

  想要寫一封書信向你訴說相思之情,可是大雁飛在上空,而魚沉在水底,就算寫成也無法寄去。緩緩彈箏抒發心中的離情別緒,移遍了箏柱也難把怨情抒。

  《蝶戀花·夢入江南煙水路》註釋

  蝶戀花,又名“鵲踏枝”、“鳳棲梧”。唐教坊曲。《樂章集》《張子野詞》併入“小石調”,《清真集》入“商調”。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消魂:魂魄消滅。多以名悲傷愁苦之狀。

  惆悵:因失望或失意而哀傷。消魂:一作“佳期”。

  尺素:書寫用之尺長素絹,借指簡短書信。素:白絹。古人為書,多寫於白絹上。

  浮雁沉魚:古代詩文中常以鴻雁和魚作為傳遞書信的使者。

  終了:縱了,即使寫成。無憑據:不可靠,靠不住。

  移破:猶雲移盡或移遍也。破:唐宋大麴術語。大麴十餘遍,分散序、中序、破三大段。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破,猶盡也,遍也,煞也。

  《蝶戀花·夢入江南煙水路》鑑賞

  這首詞抒寫主人公對心上人的相思之情和離愁別緒。

  “夢入江南煙水路,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這首詞開頭三句是說,夢中走向了煙水迷濛的江南路,走遍了江南大地,也未能與離別的心上人相遇。

  這是說夢遊江南,夢中始終找不到離別的“心上人”。“行盡”二字,狀夢境倏忽和求索之苦;求索之苦又反映思念之深,出於夢中的潛意識活動,深更可知。“煙水路”三字寫出江南景物的特徵,使夢境顯得更優美。上下句“江南”疊用,加深感情力量。

  “睡裡消魂無說處,覺來惆悵消魂誤。”上片後兩句是說,夢境裡黯然銷魂何處訴說,醒後惆悵不已全因夢中消魂誤。

  這兩句寫得最精彩,它表示夢中找不到“心上人”的“消魂”情緒無處可說,已經夠難受;醒來尋思,加倍“惆悵”,更覺得這“消魂”的誤人。“消魂”二字,也是前後重疊;但在重疊中又用反跌機勢,遞進一層,比“江南”一層的重疊,更為曲折,自然也就倍增綿邈。這種以反跌為遞進的句法,詞中也不多見。晏幾道詞喜用這種句法。

  上片寫夢中無法找到離人,下片改變念頭,想到寫信。

  “欲盡此情書尺素,浮雁沉魚,終了無憑據。”下片前三句是說,想訴說我的相思提筆給你寫信,但是雁去魚沉,到頭來這封信也沒寄出。

  說的是寫了信要寄無從寄出,寄了也得不到迴音。相思之情,真到了無可彌補、無可表達的地步了,那隻好借音樂來排遣。

  “卻倚緩絃歌別緒,斷腸移破秦箏柱。”末兩句是說,無可奈何緩緩彈箏抒發離情別緒,移破了箏柱也難把怨情抒。

  用的樂器是秦箏。古箏弦、柱十三,每根弦由柱支撐,“柱”左右移動以調節音高,弦急則高,弦緩則低。他借低音緩弦抒發傷別的情懷,移遍箏柱不免是“斷腸”之聲。只用“緩弦”、“移柱”來表達難寫的幽懷,行動的描寫比言辭的表白更為鮮明有力。

  這首詞語言清疏明暢,寫情從做夢到寄信,到彈箏,節節遞進,節節頓挫,又顯得沉摯有力,更有一股鬱積、盤旋的力量。

江南原文及翻譯賞析5

  望江南·超然臺作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翻譯

  春天還沒有過去,微風細細,柳枝斜斜隨之起舞。試著登上超然臺遠遠眺望,護城河內半滿的春水微微閃動,滿城處處春花明豔,迷迷濛濛的細雨飄散在城中,千家萬戶皆看不真切。

  寒食節過後,酒醒反而因思鄉而嘆息不已。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鄉了,姑且點上新火來烹煮一杯剛採的新茶,作詩醉酒都要趁年華尚在啊。

  註釋

  超然臺:築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北城上,登臺可眺望全城。

  壕:護城河。

  寒食:節令。舊時清明前一天(一說二天)為寒食節。

  諮嗟:嘆息、慨嘆。

  故國:這裡指故鄉、故園。

  新火:唐宋習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節後另取榆柳之火稱“新火”。

  新茶:指清明前採摘的“雨前茶”。

  賞析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寧七年)秋,蘇軾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東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舊臺,並由其弟蘇轍題名“超然”,取《老子》“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之義。公元1076年(熙寧九年)暮春,蘇軾登超然臺,眺望春色煙雨,觸動鄉思,寫下了此作。這首豪邁與婉約相兼的詞,透過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態的複雜變化,表達了詞人豁達超脫的襟懷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人生態度。詞的上片寫登臺時所見暮春時節的郊外景色。

  這首詞為雙調,比原來的單調的《望江南》增加了一疊。上片寫登臺時所見景象,包括三個層次。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這首詞開頭兩句是說,登上超然臺遠眺,春色尚未褪盡,和風習習,吹起柳絲千條細。首先以春柳在春風中的姿態——“風細柳斜斜”,點明當時的季節特徵:春意暮而未老。“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這一灣護城河水繞了半座城,滿城內皆是春花燦爛。其次,三、四句直說,直說登臨遠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設對,以春水、春花,將眼前圖景鋪排開來。“煙雨暗千家。”五句是說,迷迷濛濛的細雨飄散在城中。

  三個層次顯示有一個特寫鏡頭匯入,再是大場面的鋪敘,最後,居高臨下,說煙雨籠罩著千家萬戶。滿城風光,盡收眼底。這是上片,寫春景。

  下片寫情,乃觸景生情,與上片所寫之景,關係緊密。“寒食後,酒醒卻諮嗟”,進一步將登臨的時間點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傳為紀念介子推,從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過後,重新點火,稱為“新火”。此處點明“寒食後”,一是說,寒食過後,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說,寒食過後,正是清明節,應當返鄉掃墓。但是,此時卻欲歸而歸不得。以上兩句,詞情盪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對故國、故人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寫作者為擺脫思鄉之苦,借煮茶來作為對故國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隱含著詞人難以解脫的苦悶,又表達出詞人解脫苦悶的自我心理調適。

  “詩酒趁年華”,進一步申明:必須超然物外,忘卻塵世間一切,而抓緊時機,借詩酒以自娛。“年華”,指好時光,與開頭所說“春未老”相應合。全詞所寫,緊緊圍繞著“超然”二字,至此,進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這一境界,便是蘇軾在密州時期心境與詞境的具體體現。

  這這首詞從“春未老”說起,既是針對時令,謂春風、春柳、春水、春花尚未老去,仍然充滿春意,生機勃勃,同時也是針對自己老大無成而發的,所謂春未老而人空老,可見內心是不自在的。從這個意義上看,蘇東坡實際上並不真能超然,這種似是非是的境界,真是蘇東坡精神世界的真實體現。

  這首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上片之景,有“以樂景襯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對有家難回、有志難酬的無奈與悵惘。更重要的是,整首詞表達思鄉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暮春。蘇軾《超然臺記》謂:“移守膠西,處之期年。園之北,因城以為臺者舊矣。稍葺而新之,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公元1076年(熙寧九年)暮春,蘇軾登超然臺,眺望春色煙雨,觸動鄉思,寫下了此詞。

江南原文及翻譯賞析6

  《送馬秀才落第歸江南》作品介紹

  《送馬秀才落第歸江南》的作者是劉長卿,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51卷第46首。

  《送馬秀才落第歸江南》原文

  送馬秀才落第歸江南

  作者:唐·劉長卿

  南客懷歸鄉夢頻,東門悵別柳條新。

  殷勤斗酒城陰暮,盪漾孤舟楚水春。

  湘竹舊斑思帝子,江蘺初綠怨騷人。

  憐君此去未得意,陌上愁看淚滿巾。

  《送馬秀才落第歸江南》註釋

  ①作者有《送馬秀才移家京洛便赴舉》詩,此蓋應試不第,重歸江南。

  ②東門:《寰宇記》三河南府洛陽縣 :“上東門,洛陽東北門也。”按此處為唐人送別之所。

  ③“江蘺”句:屈《離騷):“扈江蘺與薛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送馬秀才落第歸江南》作者介紹

  劉長卿 (709~786),字文房,唐代詩人。宣城(今屬安徽)人。以五言律詩擅長,唐玄宗天寶年間(公元742年1月~756年7月)進士。唐肅宗至德年間(公元756年7月~758年2月)任監察御史、長洲縣尉,貶嶺南巴尉,後返,旅居江浙。後來唐代宗任命他為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嶽轉運留後,被誣再貶睦州司馬。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傷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亂後中原一帶荒涼凋敝的景象。

  劉長卿是由盛唐向中唐過渡時期的一位傑出詩人。關於劉長卿的生平一直沒有確考,《舊唐書》和《新唐書》都沒有他的傳記。劉長卿詩以五七言近體為主,尤工五言,自詡為“五言長城”(權德輿《秦徵君校書與劉隨州唱和集序》)。《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他的集子10卷,《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同。據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著錄有《唐劉隨州詩集》11卷,為明翻宋本,詩10卷,文1卷。現在通行的如《畿輔叢書》本的《劉隨州集》,《四部叢刊》本的《劉隨州文集》,都為這種11卷本。《全唐詩》編錄其詩為5卷。事蹟見《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送馬秀才落第歸江南》繁體對照

  卷151_46送馬秀才落第歸江南劉長卿

  南客懷歸鄉夢頻,東門悵別柳條新。

  殷勤鬥酒城陰暮,蕩漾孤舟楚水春。

  湘竹舊斑思帝子,江離初綠怨騷人。

  憐君此去未得意,陌上愁看淚滿巾。

江南原文及翻譯賞析7

  原文:

  江南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譯文:

  江南又到了適宜採蓮的季節了,蓮葉浮出水面,挨挨擠擠,重重疊疊,迎風招展。在茂密如蓋的荷葉下面,歡快的魚兒在不停的嬉戲玩耍。

  一會兒在這兒,一會兒又忽然游到了那兒,說不清究竟是在東邊,還是在西邊,還是在南邊,還是在北邊。

  註釋:

  漢樂府:原是漢初采詩制樂的官署,後來又專指漢代的樂府詩。漢惠帝時,有樂府令一官,可能當時已設有樂府。武帝時樂府規模擴大,成為一個專設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會、宴饗時的音樂,兼管採集民間歌謠,以供統治者觀風察俗,瞭解民情厚薄。這些採集來的歌謠和其他經樂府配曲入樂的詩歌即被後人稱為樂府詩。

  田田:荷葉茂盛的樣子。

  可:在這裡有“適宜” 、“ 正好”的意思。

  賞析:

  這是一首漢代樂府民歌中的採蓮歌,全詩沒有一字一句直接描寫採蓮人採蓮時的愉快心情,而是透過對蓮葉和魚兒的描繪,將它們的歡樂之情充分透露了出來,彷彿親耳聽到和親眼看見許多采蓮男女的歌聲和笑語聲融成一片,許多小夥子和採蓮姑娘們還在調情求愛。

  首先,此歌起句“江南可採蓮”,其中的“可”字已透露出訊息。蓮花本來是大江南北湖澤溝塘中常見的人工栽培植物,可這位歌者(亦即詩中未露的男主人公)卻偏要說“江南可採蓮”,這是因為蓮花栽培的地區雖然很廣,但卻以江南最盛;而江南採蓮人大都是青年男女,尤以青年婦女為主;同時江南民風柔靡,青年男女在採蓮時調情求愛之事極為常見,故盛行於南朝時期的民間情歌,在漢代的江南實際上就很流行。在這類民間情歌中常用比興、雙關手法,以“蓮”諧“憐”,象徵愛情。由此可見,此歌用的顯然也是比興、雙關手法。起句中的“採蓮”,也含有尋歡求愛的意思。由此可推知這位歌者乃是一個風流小生,他可能不是江南人,而是從外鄉來到江南的。他來江南名為採蓮,實際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否則何處不可採蓮,而獨留戀於江南,可見“可”字之中的寓意。

  其次,緊承上句而來的第二句“蓮葉何田田”,顯然也是明寫蓮葉茂美,暗喻採蓮姑娘們人數眾多,姿態豐美的。而第三句“魚戲蓮葉間”和後四句“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則是以魚兒戲水於蓮葉間暗喻採蓮男女調情求愛的歡樂情景。這也是民間情歌中常用的表現手法。由此可見,這首採蓮歌實際上乃是一首與勞動相結合的情歌。

  這首歌辭只有七句,明白如話,而後四句又基本上是第三句的重複,它的妙處究主要在於運用民歌中常用的比興、雙關手法,把男女之間調情求愛的歡樂之情寫得極其委婉、含蓄,耐人尋味,而無輕佻、庸俗之弊。全詩一氣呵成,但在結構上又可分為兩個部分:前三句揭示題旨;後四句進一步展示採蓮時的歡樂情景和廣闊場面。而詩中第三句又在全詩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使上下相連,不著痕跡。詩的意境清新、開朗,寓情於景,景中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感到美景如畫,心曠神怡,呈現出一派生意盎然的景象。

  這首詩在樂府分類中屬《相和歌辭》,“相和歌”本是兩人唱和,或一個唱、眾人和的歌曲,故“魚戲蓮葉東”四句,可能為和聲。故此詩的前兩句可能為男歌者領唱;第三句為眾男女合唱;後四句當是男女的分組和唱。如此,則採蓮時的情景,更加活潑有趣,因而也更能領會到此歌表現手法的高妙。

  詩中“東”、“西”、“南”、“北”並列,極易流於呆板,但此歌如此鋪排,卻顯得文情恣肆,極為生動,從而充分體現了歌曲反覆詠唱,餘味無窮之妙。

江南原文及翻譯賞析8

  望江南

  溫庭筠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

  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

  腸斷白O洲。

  【註釋】:

  1.梳洗:梳頭洗臉、化妝等婦人的生活內容。

  2.獨:獨自,單一。望江樓:樓名,因臨江而得名。

  3.千帆:上千只帆船;帆:船上使用風力的布蓬,又作船的代名詞。

  4.皆:副詞,都。不是:不是(自家夫君歸來之船)。

  5.斜暉:日落前的日光;暉:陽光。脈脈:默默含情達意的樣子,這裡是擬人手法。

  6.腸斷:形容極度悲傷愁苦。白O;一種開白花的水草,蕨類植物。

  7.洲:水邊陸地。

  【作者簡介】:

  溫庭筠(約812―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然恃才不羈,又好譏刺權貴,多犯忌諱,取憎於時,故屢舉進士不第,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豔精緻,內容多寫閨情。其詞藝術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為“花間派”首要詞人,對詞的發展影響較大。在詞史上,與韋莊齊名,並稱“溫韋”。存詞七十餘首。後人輯有《溫飛卿集》及《金奩集》。

  【朗讀節奏劃分】:

  望江南

  溫庭筠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

  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

  腸斷/白O洲。

  【寫作背景】:

  《望江南》是一首清新、明快的詞,這首詞主要表現了一位因心愛的人遠行而獨處深閨的女子的生活狀況和內心情感。

  【翻譯】:

  梳洗化妝已罷,獨自倚靠在望江樓上(眺望)。

  過完了上千只船兒都不是(心上人船隻),只有日落前的餘輝含情凝睇著悠悠江水,(讓人日日)愁腸寸斷於白蒴洲頭。

  【翻譯二】:

  梳洗完畢,獨自一人登上望江樓,倚靠著樓柱凝望著滔滔江面。千帆過盡盼望的人都沒有出現,太陽的餘暉脈脈地灑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著,思念的柔腸縈繞在那片白頻洲上。

  【簡析】:

  詞中痴情女子對愛人的思念,真摯感人。望江樓上悄然獨立,只為能找尋心上人的歸蹤。夕陽西下,萬舟駛過,仍沒有愛人的身影。中人那悠悠流水,緩緩東流。心中的愛與恨,相思與失望交織一起,怎不令人黯然神傷!

  【賞析一】:

  這是一首言簡意豐的閨怨詞,短短27字含蓄不盡地描摹出思婦的千般柔情,傾倒古今無數讀者。

  開頭“梳洗罷”三字是略含喜慶的序幕,含有一派深情。正如司馬遷《報任安書》所說,“士為知己者用,女為悅己者容。”古時交通不便,資訊難通,思婦的心上人雖無歸期,但又有隨時隨地、突然回家的可能性,故此婦每日有此梳妝的功課,一絲不苟,理雲鬢,施粉黛,成此柔媚風流之體態。俗語說“久別勝新婚”,思婦不僅時刻盼望著丈夫回來,而且要在丈夫來到時一展自己的照人光彩與青春魅力,喚醒其久違了的夫妻情愛,提高久別乍逢時的愛情質量!“獨倚望江樓”是上句“梳洗罷”之後心理及行為的繼續與深化,獨倚望江樓,天際識歸舟,其情殷殷,希望滿懷;又是一個充滿激情的一天,多麼不同尋常而富有美感。此句“獨”字也有特殊含義,思婦打扮得如此俏麗動人又怕人見,是她羞慚心理的寫照。故思婦眺望、企盼情人之舉動又有怕人識見的羞怯心緒,是思婦特殊身份的表徵,有一種悽清的美感效果。

  從“梳洗”到“望盡千帆”是一個漫長難耐的焦躁時光,然而卻是迷離著玫瑰色夢幻的希望時期。接下來“皆不是”一語猝然將這夢幻扯破,重新將思婦拋向絕望的境地:看來今天又是白等了!一腔愁思又化成了悠悠江水,脈脈斜暉,這是最令人傷心的時刻,白日的梳洗、眺望不僅未能解愁,反而使愁思加重。

  “斜暉脈脈水悠悠”一句還有一層含義,那就是倍添思婦“如之何勿思”的相思之苦。這無知的斜暉與悠悠江水每天此時相擁相戀,纏綿於暮色之中,不忍遽然分手,描畫出一幅夕陽無限好的美麗圖畫,不正是人間夫婦男耕女織、夫唱婦隨的某種象徵嗎。物猶如此,人何以堪,怎能不讓思婦腸斷呢?”

  “腸斷”是出自《世說新語>的故事,這裡形容思婦極度的相思之苦。“白蒴洲”也非等閒之筆,因“O”為水草,O、水相依而生,O失水則死。婦人不能與心上人生活在一起,不正像那無水之蒴嗎!觸景生情,能不傷懷?

  詩貴含蓄,溫庭筠此詞深諳婦人心理,寥寥數語,寫盡思婦不盡情思,堪稱千古絕唱。

  【賞析二】: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是寫這位女主人公早上起來,匆匆梳洗後,獨自倚在望江樓上眺望。從這了了的八個字中,應該可以讀出幾層意思:

  ①“梳洗”點明瞭時間是早上,對下文的傍晚(斜暉)來說也是個伏筆。唐圭璋先生在《唐宋詞簡釋》中說這是午睡後的梳洗,時間短去了半天,則下文的“過盡千帆”極言等待之久便無著落,似不可取。

  ②“梳洗罷”,隱含著女主人公盼歸的期望,如果不是有這份心情在,她可能就會象溫庭筠在他的《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詞中所說的“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了。“女為悅己者容”,這容是為了心上人才有意義的,正因為她期望中丈夫會回來,希望他看到自己的美好容貌,所以她才會認真梳洗。

  ③一個“罷”字之後,緊接“獨倚”,反映了女主人公急切的心情DD她黎明即起,剛一梳洗完畢就匆匆的趕去江樓了。

  ④從她一早就急急去江樓眺望展開一點,就應該還會想到,她的思念應該不會是早上起床後才突然產生的,她昨天夜裡可能是長夜不眠,一夜相思,受盡煎熬;抑或昨夜她夢見吉兆,所以她才急不可耐地早早趕去望江樓。

  ⑤再進一步,由今天而昨天,由昨天而前天,她是不是日日如此都來這江樓上盼歸呢?

  ⑥一個“獨”字,不僅說出了她的孤獨,隱含著她與心上人的分離,而且也與下面象徵分別的“白蘋洲”(詳解見下)遙相呼應。

  “過盡千帆皆不是”,寫出了她希望與失望交替的過程。遠處每有一船現影,她便引頸長望,心兒隨著船的漸行漸近而漸漸緊張,希望也漸漸高漲,可是船到樓頭無情地繼續前行,當她意識到這並不是她等待的船兒時,她的失望情何以堪!

  可是這時的她還沒有完全失望,幻想促使她把目光再次投向遠方……

江南原文及翻譯賞析9

  蝶戀花·夢入江南煙水路

  夢入江南煙水路,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睡裡消魂無說處,覺來惆悵消魂誤。

  欲盡此情書尺素,浮雁沉魚,終了無憑據。卻倚緩絃歌別緒,斷腸移破秦箏柱。

  古詩簡介

  《蝶戀花·夢入江南煙水路》是宋代詞人晏幾道的作品。這是一首閨怨詞,抒寫對心上人的相思之情和離愁別緒。全詞語言樸實,清新溫婉,意境含蓄優美,情景交融,通篇不見一個“愁”字,卻能在字裡行間感受到主人公的愁怨,將主人公的一片痴情表達得酣暢淋漓。在手法上,此詞運用白描寫情態動作,生動傳神,真摯感人,體現了小晏詞淡而有味,淺而有致的獨特風格。

  翻譯/譯文

  夢中走向了煙水迷濛的江南路,走遍了江南大地,也未能與離別的心上人相遇。夢境裡黯然銷魂無處訴說,醒後惆悵不已全因夢中消魂誤。

  想訴說我的相思提筆給你寫信,但是雁去魚沉,到頭來這封信也沒能寄出。無可奈何緩緩彈箏抒發離情別緒,移破了箏柱也難把怨情抒。

  註釋

  ⑴消魂:魂魄消滅。多以名悲傷愁苦之狀。江淹《別賦》有“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

  ⑵惆悵:因失望或失意而哀傷。消魂:一作“佳期”。

  ⑶尺素:書寫用之尺長素絹,借指簡短書信。素:白絹。古人為書,多寫於白絹上。

  ⑷浮雁沉魚:古代詩文中常以鴻雁和魚作為傳遞書信的使者。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有加餐食,下有長相憶。”又《漢書·蘇武傳》有“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因合稱書信為魚雁,亦有以鱗代魚,以鴻作雁者。另亦指傳書信者。

  ⑸終了:縱了,即使寫成。無憑據:不可靠,靠不住。

  ⑹移破:猶雲移盡或移遍也。破:唐宋大麴術語。大麴十餘遍,分散序、中序、破三大段。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破,猶盡也,遍也,煞也。

  賞析/鑑賞

  此詞上片寫夢裡相思。下片寫醒後遣懷。全詞語言清暢,而抒情有遞進、有頓挫,故沉摯有力。

  起首三句:“夢入江南煙水路,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是說夢遊江南,夢中始終找不到離別的“心上人”。“行盡”二字,狀夢境倏忽和求索之苦;求索之苦又反映思念之深,出於夢中的潛意識活動,深更可知。“煙水路”三字寫出江南景物特徵,使夢境顯得優美。上下句“江南”疊用,加深感情力量。

  接著兩句:“睡裡消魂無說處,覺來惆悵消魂誤”,這兩句寫得最精彩,它表示夢中找不到“心上人”的“消魂”情緒無處可說,已經夠難受;醒來尋思,加備“惆悵”,更覺得這“消魂”的誤人。“消魂”二字,也是前後重疊;但重疊中又用反跌機勢,遞進一層,比“江南”一詞的重疊,更為曲折,自然也就備增綿邈。這種以反跌為遞進的句法,詞中不多見。詞之上片,寫夢中無法尋覓到離人。

  下片轉寫寄信事。起三句:“欲盡此情書尺素,浮雁沉魚,終了無憑據”,說的是寫了信要寄無從寄出,寄了也得不到迴音。相思之情,真到了無可彌補、無可表達的地步了,那隻好借音樂來排遣。

  結尾兩句:“欲倚緩絃歌別緒,斷腸移破秦箏柱”,用的樂器是秦箏。古箏弦、柱十三,每根弦有柱支撐,“柱”左右移動以調節音高,弦急則高,弦緩則低。她借低音緩弦抒發傷別的情懷,移遍箏柱不免是“斷腸”之聲。以“緩弦”、“移柱”來表達其“幽懷難寫”,可見以行動寫心理,自有其妙處。

  這首詞語言清疏明暢,但寫情從做夢到寄信,到彈箏,節節遞進,節節頓挫,又顯得沉摯有力。馮煦《宋六十一家詞選·例言》稱小晏亦是“古之傷心人”,所以寫出來的詞,“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這首詞真可說是“淺語有致”。

江南原文及翻譯賞析10

  江南遊女,問我何年歸得去。雨細風微,兩足如霜挽紵衣。

  江亭夜語,喜見京華新樣舞。蓮步輕飛,遷客今朝始是歸。

  翻譯

  流落黃州他鄉的歌女,你問我哪一年能回朝廷?今天,細雨微風,你仍挽起麻衣褲,將如霜白的兩腳插在水裡。

  臨皋亭裡,我倆悄悄夜語,彷彿喜悅地看到了當年京城宮廷那流行式的舞景,和那舞女輕飄如飛的蓮花舞步。貶居他鄉的文人,今天算是啟程返回京城。

  註釋

  紵衣:麻衣。

  江亭:長江畔上臨皋亭。

  京華:京城開封。

  遷客:指流浪的文人,常與騷人連在一起。

  創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四月,蘇軾遵照聖旨離黃赴汝,仍任團練副使。該詞是臨行之前蘇軾寫給妻子王朝雲的,表達了二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願望。

  賞析

  上片,寫王朝雲與蘇軾一樣過著艱苦的生活,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開頭兩句,以發問的句式,突出王朝雲這位“江南遊女”的憧憬,問蘇軾“何年歸得去”朝廷?文後並未立即回答,為下片的行文留下了回味的伏筆。接著第三、四句,採用特寫細節的筆法,透過“兩足如霜”這些細節,以小見大地突出“江南遊女”王朝雲飽嘗風雨,與蘇軾患難與共的堅強性格。

  下片,以夢幻與現實相結合的手法,再現了王朝雲與蘇軾美好的夜話。“江亭夜語,喜見京華新樣舞,蓮步輕飛”。先推出“夜語”的背景“江亭”。這是極為美麗的長江線上的景觀。再推出夢幻般的昔日風流鏡頭:“喜見京華新樣舞,蓮步輕飛”。“新樣舞”令他們眼花繚亂,“蓮步輕飛”,令他們神魂顛倒。一個“喜”字,生動地傳達了他們當年的榮耀,一個“見”字,準確地重現出昔日的風光。正因如此,“遷客今朝始是歸”就暗含了蘇軾的人生命運將被改變,令人感到萬幸。“遷客今朝始是歸”恰好與詞的開頭“何年歸得去”問語相呼應,王朝雲的欲歸去的美好心願得以滿足。事實上,蘇軾離黃赴汝並不很久,第二年又奉宋神宗之命復朝奉郎赴登州,接著任尚書禮部郎中、起居舍人、中書舍人等職。

  全詞,以蘇軾與王朝雲之間的對答為中心線,疏解了蘇軾積鬱四年多的愁情。尤其 “江亭夜語”,更使蘇軾風流蘊藉,心曠神怡。從與王朝雲的“夜語”到他們“始是歸”的現實,既是蘇軾宣佈貶居生涯的終結,更是蘇軾寫作離別詩詞藝術境界的昇華。以點代面,淋漓盡致。

江南原文及翻譯賞析11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原文: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遼闊的幹裡江南春景美如畫,鶯歌燕舞綠葉映襯鮮豔紅花。

  鶯啼:即鶯啼燕語。郭:外城。此處指城鎮。酒旗:一種掛在門前以作為酒店標記的小旗。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水村山郭酒旗在春風中招展,南朝佛寺有多少籠罩煙雨下?

  南朝:指先後與北朝對峙的宋、齊、梁、陳政權。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據《南史·循吏·郭祖深傳》說:“都下佛寺五百餘所”。這裡說四百八十寺,是虛數。樓臺:樓閣亭臺。此處指寺院建築。煙雨:細雨濛濛,如煙如霧。

  譯註參考:

  1、 王樹海.通賞中國古詩:長春出版社,20xx:190

  2、 張長青.中國古典詩詞名篇文化鑑賞:北京大學出版社,20xx:555-556

  3、 徐山琦.經典唐詩300首: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xx:69

  譯文及註釋一

  譯文江南大地鳥啼聲聲綠草紅花相映,水邊村寨山麓城郭處處酒旗飄動。南朝遺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無數的樓臺全籠罩在風煙雲雨中。註釋1.鶯啼:即鶯啼燕語。2.郭:外城。此處指城鎮。3.酒旗:一種掛在門前以作為酒店標記的小旗。4.南朝:指先後與北朝對峙的宋、齊、梁、陳政權。5.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 顯示全部

  譯文及註釋二

  韻譯遼闊的幹裡江南春景美如畫,鶯歌燕舞綠葉映襯鮮豔紅花。水村山郭酒旗在春風中招展,南朝佛寺有多少籠罩煙雨下?散譯幹裡江南,到處鶯歌燕舞,有相互映襯的綠樹紅花,有臨水的村莊,有依山的城郭,到處都有迎風招展的酒旗。昔日到處是香菸繚繞的深邃的寺廟,如今亭臺樓閣都滄桑矗立在朦朧的煙雨之中。註釋⑴鶯啼:即鶯啼... 顯示全部

  賞析

  這首《江南春》,千百年來素負盛譽。四句詩,既寫出了江南春景的豐富多彩,也寫出了它的廣闊、深邃和迷離。“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詩一開頭,就像迅速移動的電影鏡頭,掠過南國大地:遼闊的千里江南,黃鶯在歡樂地歌唱,叢叢綠樹映著簇簇紅花;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迎風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 顯示全部

  創作背景

  杜牧生活的晚唐時代,唐王朝以做大廈將傾之勢,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牛李黨爭.....一點點的侵蝕著這個巨人的身體。而另一方面,憲宗當政後,醉心於自己平淮西等一點點成就,飄飄然的做起了長生不老的春秋大夢,一心事佛,韓愈上《諫佛骨表》、險些丟了性命。憲宗被太監殺死後,後繼的穆宗、敬宗、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 顯示全部

  作者介紹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江南原文及翻譯賞析12

  江南旅情 (唐)祖詠

  楚山不可極,歸路但蕭條。

  海色晴看雨,江聲夜聽潮。

  劍留南鬥近,書寄北風遙。

  為報空潭橘,無媒寄洛橋。

  註釋:

  ⑴楚山:楚地之山。

  ⑵南鬥:星名,南斗六星,即鬥宿。古人有“南鬥在吳”的說法。

  ⑶潭橘:吳潭的橘子。

  ⑷洛橋:洛陽天津橋,此代指洛陽。

  翻譯:

  楚地的山脈綿延不斷沒有盡頭,返回故鄉的路是如此崎嶇蕭條。看到東海日出,彩霞繽紛,就知道要下雨了;聽到大江波濤澎湃的聲音,就知道夜潮來臨。我書劍飄零,羈留近於南鬥之下,家鄉遙遠,家書難收,我家北風之下的大雁,吹到南方而不能北迴。吳潭的美橘熟了,想寄一點回家,可惜無人把它帶到洛陽。

  賞析:

  這首作品裡江南景色是一種意象中的景色,全詩彷彿都出於大概統一這樣的視角。像“楚山不可極”,就將背景的廣闊簡潔得說明了;“海色晴看雨,江聲夜聽潮”,其實也是一種大概的描繪。不過詩裡也有細節刻畫,詩人主要用細節刻畫表現對家鄉的思念,對鄉鄰的牽掛,旅行中見到的優美景色固然不俗,那心中對故鄉的思念之情也表露得很殷切。比如用星象和季風來說明遠離故鄉羈絆在外的情況,為後一句的難以找到合適人選來寄送橘子做了一個鋪墊,心中的鄉愁之濃烈可見是真實的。

  江南煙雨名揚天下,但是江南臨海,海岸線很長,這固有的廣闊風光卻歷來少有寫者。詩人在這首詩中表現出來的就恰恰是江南山川廣袤的景緻。說祖詠是一位心思巧妙的詩人,確實如此。

  從感情色彩上分析這首詩,詩人的表達還是很含蓄的。也許放在今天,如果做同樣的事情會顯得很做作,甚至有些婆婆媽媽,但是放在詩人當時的情況下,為了找不到捎東西回家鄉的人而苦惱就是一種思鄉情懷的自然流露。

  對於詩中用到的來描繪景色的素材,大致上把江南既婉約又壯闊的秀麗山川寫給了後人,也許裡面有著些許豪氣,但是豪氣是藏在字句裡的,不讓讀者有被氣勢所迫的`感覺。在祖詠的《江南旅情》中,江南實在少了些脂粉氣,多了些清爽。

江南原文及翻譯賞析13

  憶江南 唐朝

  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憶江南》譯文

  江南好,我對江南的美麗風景曾經是多麼的熟悉。春天的時候,晨光映照的岸邊紅花,比熊熊的火焰還要紅,碧綠的江水綠得勝過藍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憶江南》註釋

  憶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題下自注說:“此曲亦名‘謝秋娘’,每首五句。”按《樂府詩集》:“‘憶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詞,後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為詞牌名。這裡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長江下游的江浙一帶。

  諳(ān):熟悉。作者年輕時曾三次到過江南。

  江花:江邊的花朵。一說指江中的浪花。

  紅勝火:顏色鮮紅勝過火焰。

  綠如藍:綠得比藍還要綠。如,用法猶“於”,有勝過的意思。

  藍:藍草,其葉可制青綠染料。

  《憶江南》鑑賞

  白居易曾經擔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待了兩年,後來又擔任蘇州刺史,任期著一年有餘。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遊江自,旅居蘇杭,應該說,他對江自有著相當的瞭解,故此江自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當他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後十二年,他說十七歲時,寫下了三首憶江自,可見江自勝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本詩其第一首,作者泛憶江自,兼包蘇、杭,寫染景。

  季詞五句。一開口即讚頌“江自好!”正因為“好”,才不能不“憶”。“風景舊曾諳”一句,說明那江自風景之“好”不是聽人說的,而是當年親身感受到的、體驗過的,因而在自己的審美意識裡留下了難忘的記憶。既落實了“好”字,又點明瞭“憶”字。接下去,即用兩句詞寫他“舊曾諳”的江自風景:“日出江花紅勝火,染來江水綠如藍。”“日出”、“染來”,互文見義。染來百花盛開,已極紅豔;紅日普照,更紅得耀眼。在這裡,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染江水綠,紅豔豔的陽光灑滿了江岸,更顯得綠波粼粼。在這裡,因異色相映襯而加強了色彩的鮮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聯絡起來,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聯絡起來,為的是異色相映襯。江花紅,江水綠,二者互為背景。於是紅者更紅,“紅勝火”;綠者更綠,“綠如藍”。

  題中的“憶”字和詞中的“舊曾諳”三字還說明了此詞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層次:以北方染景映襯江自染景。季詞以追憶的情懷,寫“舊曾諳”的江自染景。而此時,作者卻在洛陽。比起江自來,洛陽的染天來得晚。作者寫於洛陽的《魏王堤》七絕雲:“花寒懶發鳥慵啼,信馬閒行到日西。何處未染先有思,柳條無力魏王堤。”在江自“日出江花紅勝火”的季節,洛陽卻“花寒懶發”,只有魏王堤上的柳絲,才透出一點兒染意。

  花發得比江自晚,水著有區別。洛陽有洛水、伊水,離黃河著不遠。但即使染天已經來臨,這些水著不可能像江自染水那樣碧綠。因此作者竭力追憶江自染景,從內心深處讚歎“江自好”,而在用生花妙筆寫出他“舊曾諳”的江自好景之後,又不禁以“能不憶江自”的眷戀之情,收束季詞。這個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自染色的無限讚歎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而又深長的韻味。詞雖收束,而餘情搖漾,凌空遠去,自然引出第二首和第三首。

  《憶江南》創作背景

  劉禹錫曾作《憶江南》詞數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說:“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此詞在公元837年(唐文宗開成二年)初夏作於洛陽,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詞也應在開成二年初夏。

江南原文及翻譯賞析14

  偶向江邊採白蘋,還隨女伴賽江神。

  眾中不敢分明語,暗擲金錢卜遠人。

  翻譯

  偶爾到江邊採摘白蘋,又隨著女伴祭奠江神。

  當著眾人不敢明說心懷,暗暗地投擲金錢,卜問我那遠方郎君的音訊。

  註釋

  偶:偶爾,一作“閒”。

  白蘋:一種水中浮草,夏季開小白花。

  賽:祭祀,古代祭神稱為賽。

  不敢:一作“不得”。

  分明語:公開表示。

  金錢卜:古占卜方式之一,相傳是漢代易學家京房所創。最初,卜者在卜卦過程中僅用金錢記爻,後來把這一占卜過程簡單化,並逐漸推向民間。卜者把金錢擲在地上,看它在地上翻覆的次數和向背,以決定吉凶、成敗、歸期、遠近等。

  遠人:指遠方的丈夫。

  鑑賞

  這首詩的開頭,沒有費筆墨去描繪人物身邊的景物和環境,也沒有抒發人物的情緒和心理,而是直接描寫人物的舉止行動。這是別具一格的寫法。江邊採蘋和賽江神,都是極富生活氣息的場景。在迎接熱鬧非凡的祭江神中,且看女主人公的表現,“偶向”和“還隨”兩個詞語,表現了女主人公的心不在焉。去採白蘋也好,去看賽江神也好,她都是無可無不可,女伴們叫她一聲,她就跟著去了,人人都為熱鬧的大陣勢興高采烈,可是她卻沒有興致。她一定是有心事的。這種用人物動作行為暗示人物心理的寫法,別具一格。

  三、四兩句道出女主人公的心事。“不敢”二字寫出了女主人公心中的嬌怯、羞澀。“語”的內容,應該是想打聽自己丈夫遠行的吉凶或歸期遠近。越是熾熱地思念,就越是不敢當眾剖白心跡,就越能令讀者體味到她內心的痛苦之甚,幽怨之多。第三句描繪女主人公羞怯的性格,為結句起了鋪墊作用。尾句接著寫她偷偷地為“遠人”占卜。這一細節描繪將女主人公的純潔心靈、美好情感表現得自然真實、栩栩如生。

  這首寫閨情的詩歌,別緻之處就在於用細節的刻畫,由人物的動作神態,來暗示人物的心理活動,襯寫人物的無限情思。“眾中不敢分明語,暗擲金錢卜遠人”的這一細節,傳神生動,使得一個嬌羞痴憨的閨中女子的形象躍然紙上,表現了她對愛情的忠誠和對遠方丈夫的深切思念。南宋詞人王沂孫的《高陽臺》中有“屢卜佳期,無憑卻恨金錢”的句子,即是借用了這兩句的意思。另外,本詩語言淳樸清新,極富生活情趣,貼近生活。

江南原文及翻譯賞析15

  青玉案·江南秋色垂垂暮

  江南秋色垂垂暮,算幽事,渾無數。日日滄浪亭畔路。西風林下,夕陽水際,獨自尋詩去。

  可憐愁與閒俱赴。待把塵勞截愁住。燈影幢幢天欲曙。閒中心事,忙中情味,併入西樓雨。

  翻譯

  江南的秋日的景色就像夕陽一樣快要完了,數數那些景色,卻仍舊很多。我每天都在滄浪亭外夕陽下的樹林中尋找寫詩的靈感。

  可嘆的是憂愁總是和閒情一同到來,正想不再憂愁,就看到天已經快亮了。不管是閒暇中的心事,還是忙碌中的滋味,全部都化入西樓外的雨中了。

  註釋

  青玉案:以賀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為正體,雙調六十七字,前後段各六句、五仄韻。

  垂垂:漸漸地。

  幽事:幽景,勝景。

  渾:仍舊,仍然。

  滄浪亭:在蘇州城南。詞人曾在蘇州長期居住。

  俱赴:指憂愁和悠閒往往一同湧上心頭。

  截愁住:截住愁的倒裝句。

  幢幢:形容燈光搖擺不定。

  創作背景

  光緒三十年(1904年),王國維在江蘇師範學堂任教,講授倫理學課程,並研究叔本華、康德哲學。這首《青玉案》就是他試圖在文學中“求直接之慰藉”的自我感覺之作。

  賞析

  這首詞貴在委婉曲折。“江南秋色垂垂暮,算幽事,渾無數”在意思上就很曲折:“江南秋色”是美麗的,而“垂垂暮”是令人遺憾的;不過儘管如此,在這暮秋的時候還有那麼多可以遊賞的景物,終歸還是令人高興的。“日日澄澈亭畔路”的“日日”,是強調每天都去,這是因為對那個地方景色的喜愛。但如果結合前邊的“垂垂暮”,則這個“日日”又令人聯想到馮延巳《蝶戀花》的“日日花前常病酒”,這裡邊又令有一種對無常之美景難以割捨的執著之情。“西風林下,夕陽水際,獨自尋詩去“點染出一幅清秀疏朗的“水畔獨吟圖”,獨吟之人顯得很超脫很自得。但是,由“西風”和“夕陽”點染而成的美景,卻透著幾分清清,幾分傷感;而那“獨自”二字,又暗含著幾分寂寞、幾分孤獨。

  “可憐愁與閒俱赴”——“愁”和“閒”實在是一對形影不離的老朋友,寄情山水獨自尋詩是“閒”,但只要是“閒”的時候就必然跟來“愁”。既然這個辦法不行,那就是用“塵勞”來“截”:把自己完全投入塵世事務的繁忙勞碌之中,以此來求得對內心之愁苦的暫時解脫。這時候已經“燈影幢幢天欲曙”——夜過去了,白天又來了。接續這個不眠之夜的,仍將是整天的繁忙勞碌,或者是整天的閒愁纏繞。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