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宇文昌齡傳》的原文及翻譯

《宋史宇文昌齡傳》的原文及翻譯

  原文

  宇文昌齡,字伯修,成都雙流人。進士甲科,調榮州推官。熊本經制梓夔,闢幹當公事。凡攻討招襲,建南平諸城砦,皆出其畫。本歸闕,言其功,擢提舉秦鳳路常平。

  神宗患司農圖籍不肅,選官釐整,昌齡以使夔路入辭,留為寺主簿,遂拜監察御史。鄜延帥奏所部劉紹能與西羌通,將為患。帝察其不然,命昌齡即鄜州鞫之,果妄也。昌齡因請深戒守臣,毋生事徼賞,以靖邊人之心。使還,賜五品服。

  尚書省建,以為比部員外郎。時官曹更新,統紀未立,昌齡悉力從事,雖抵暮亦程吏不止。具所立綱要,請於朝而行之。三司故吏狃玩弛,多不便,思有以中之。擿邏卒糾其宿直遣小吏取衾服事,大臣欲論以私役,帝以職事修飭,釋不問。改吏部員外郎,出京西轉運副使,召為左司員外郎。

  送遼使至雄州,當宴,從者不待揖而坐,昌齡誚其使曰:“兩朝聘好百年矣,入境置宴,非但今日,揖而後坐,此禮渠可闕邪?”使者陽若不服,而心悟其非,卒成禮去。

  遷太常少卿,詔議郊祀合祭,論者不一。昌齡曰:“天地之數以禮制則異宜有辨而不亂夫祀者必以氣合氣合然後可以得而親今祭地於圜丘以氣則非所合而求高厚之來享不亦難乎?”後竟用其議。改直秘閣、知梓州,歷壽州、河中府、鄧、鄆、青三州。

  徽宗立,召為刑部侍郎,徙戶部侍郎。陝西饋芻糧於邊,舊制令內郡轉給,為民病。昌齡建言止輸其州,而令量取道里費助邊糴,從之。歲省糴價五百萬,公私便之。以寶文閣待制知開封府,復為戶部侍郎,知青、杭、越三州。卒,年六十五,詔為封傅護送歸,官給其葬費。(選自《宋史·宇文昌齡傳》,有刪改)

  譯文

  宇文昌齡,字伯修,成都雙流人。考中進士甲科,調任榮州推官。熊本經營管轄梓夔時,徵召宇文昌齡為幹當公事。所有的討伐招撫,以及修建南平各城堡壘,都是出自宇文昌齡的謀劃。熊本回到京城,講述宇文昌齡的功勞,提升為提舉秦鳳路常平。

  神宗擔憂司農管理圖書不嚴,選拔官吏進行整頓,宇文昌齡因出使夔路入朝辭行,留下擔任寺主簿。於是授任監察御史。鄜延的將帥上奏部下劉紹能和西羌人勾結,將成為禍患。皇帝覺察到情況不是這樣,命令宇文昌齡到鄜州審問這件事,果然是假的。宇文昌齡於是請求嚴肅告誡守將,不要挑起事端求取獎賞,這樣來安定邊境民眾的心。出使歸朝,賞賜五品服。

  建置尚書省,任命宇文昌齡為比部員外郎。當時官員更替,制度不全,宇文昌齡全力工作,雖然到了天黑,考核官員也不停止。呈上撰寫的制度綱要,請示朝延而實行。三司的舊官吏習慣於翫忽職守,感到很不方便,想找事陷害宇文昌齡。指使巡夜計程車兵檢舉宇文昌齡在值夜班時派遣小吏去取衣被的事,大臣要按用私役的罪名論處,皇帝因他本職工作嚴肅認真,就免不予追究。改任吏部員外郎,出任京西轉運副使,召入擔任左司員外郎。

  送遼因使者到雄州,在宴席上,使者的隨從不作揖就坐下,宇文昌齡指責遼國使者說:“我們兩國相互訪問友好已經一百年了,入境安排宴席,不僅僅是在今天,作揖而後入座,這個禮節怎麼能缺少呢?”使者表面上流露出不服氣,而內心知道這樣做不對,最終按照禮節辭行離去。

  升任太常少卿,詔令商議是否在一起祭祀天和地,爭論不一。宇文昌齡說:“祭祀天地是有規律的,從禮儀制度來說則應有不同的安排,有區別而不能混淆。祭祀的.人一定按自然性質來匹配,匹配之後可以得到它親近它。現在在祭天的圜丘祭祀地,按自然性質來說是不匹配的,這樣來求取高天厚土來享用祭祀不是很難嗎?”後來最終採用了他的建議。改任直秘閣、梓州知州,先後連續擔任壽州知州、河中府知府,鄧、鄆、青三州知州。

  徽宗繼位,徵召擔任刑部侍郎,調任戶部侍郎。陝西供給邊地糧草,舊的規定是命令內地的郡縣轉運過去,成為百姓的苦事。宇文昌齡建議只在邊地州縣收取糧草,而下令公平地收取道路里程費來資助邊地買入糧食,被採納。每年節省五百萬買糧的錢,公私都受益。憑著寶文閣待制的身份任開封府知府,又擔任戶部待郎,擔任青州、杭州、越州三州知州。去世,享年六十五歲,詔命通知沿途各關護送歸鄉,官府供給理葬的費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