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譚綸傳》的原文及翻譯
《明史譚綸傳》的原文及翻譯
原文:
譚綸,字子理,宜黃人。歷職方郎中,遷臺州知府。綸沉毅知兵。時東南倭患已四年,朝議練鄉兵御賊。綸亦練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將以下節節相制分數既明進止齊一未久即成精銳倭犯柵浦綸自將擊之三戰三捷倭復由松門、澶湖掠旁六縣,進圍台州,不克而去。轉寇仙居、臨海,綸擒斬殆盡。進海道副使,益募浙東良家子教之。倭自象山突台州,綸連破之。加右參政,會憂去。四十二年春再起綸。道擢右僉都御史,巡撫福建。倭屯崎頭城,都指揮歐陽深搏戰中伏死,倭遂據平海衛,陷政和、壽寧,各扼海道為歸計。綸環柵斷路,賊不得去,移營渚林。綸自將中軍,大破賊,復一府二縣。詔加右副都御史。綸以延、建、汀、邵間殘破甚,請緩徵蠲賦。又考舊制,建水寨五,扼海口,廣東境內悉定。綸上疏請復行服,世宗許之。綸練兵事,朝廷倚以辦賊,遇警輒調,居官無淹歲。迨南寇略平,而邊患方未已。隆慶元年,給事中吳時來請召綸練兵。詔徵綸還部,進左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薊、遼、保定軍務。綸相度邊隘衝緩,道里遠近,分薊鎮為十二路,路置一小將,總立三營。諸將以時訓練,互為掎角,節制詳明。是歲秋,薊、昌無警。異時調陝西、河間、正定兵防秋,至是悉罷。綸初至,按行塞上,謂將佐曰:“秣馬厲兵,角勝負呼吸者,宜於南;堅壁清野,坐制侵軼者,宜於北。”遂築敵臺三千,起居庸至山海,控守要害。綸召入為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協理戎政。會臺工成,益募浙兵九千餘守之。邊備大飭,敵不敢入犯。以功進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協理如故。其冬,予告歸。萬曆五年卒官。贈太子太保,諡襄敏。
譯文:
譚綸,字子理,宜黃人。歷任職方郎中,調任台州知府。當時東南地區已經遭受了四年的倭患,朝廷商議訓練鄉兵來防禦賊寇。譚綸訓練了一千人。他制定了約束隊伍的紀律,從副將以下,一級控制一級,職分明確以後,行動整齊劃一,不久就成為精銳部隊。倭寇侵犯柵浦,譚綸親自率領軍隊迎擊他們,三戰三捷。倭寇又從松門、澶湖劫掠附近的六個縣,進而圍攻台州,沒有攻克只得離去。轉而侵犯仙居、臨海,譚綸幾乎將他們全部擒拿、斬殺。升任海道副使,招募更多浙東地區的良家子弟訓練他們,倭寇從象山突襲台州,譚綸接連打敗他們。晉升為右參政,遇上父母的喪事離職而去。嘉靖四十二年春天,第二次啟用譚綸。上任途中被升任右僉都御史,任福建巡撫。倭寇駐紮在崎頭城,都指揮歐陽深戰時中埋伏而死,倭寇就佔據了平海衛,攻陷政和、壽寧,各自控制海道作為退路。譚綸圍起柵欄截斷他們的退路。倭寇不能逃走,就將營地移到了渚林。譚綸親自統率中軍進逼,大敗倭寇,收復了一府二縣。詔令加封他為右副都御史。譚綸認為延平、建寧、汀州、邵武地區殘破不堪,請求緩期徵收、減免賦稅,又考察舊制,建立了五座水寨,扼守海口,廣東境內全部平定。譚綸上奏再次請求回鄉服喪,世宗同意了。譚綸熟悉兵事,朝廷依靠他來對付倭寇,遇到緊急的情況就調動他,他擔任官職沒有滿一年的。等到南方的倭寇大致平定後,邊關的禍患卻沒有停止。隆慶元年,給事中吳時來奏請徵召譚綸訓練兵馬。詔令譚綸回兵部,升任左侍郎兼任右僉都御史,總督薊、遼、保定的軍務。譚綸考察研究邊境關口地形的衝要和平緩,道路的.遠近,將薊鎮分成十二路,每路設定一名小將,全軍總共建立三個營。各位將領按時訓練,互為掎角,管轄責任非常清楚。這年秋天,薊鎮、昌平地區沒有緊急的情況。過去調集陝西、河間、正定的兵馬在秋天加緊防衛,到這時候全部停止。譚綸剛剛上任,巡視塞上,對身邊的將領說:“餵飽戰馬,磨利兵器,較量勝負於呼吸之間的方法,在南方適宜;加固營壘,疏散人口、財物,以逸待勞制服侵犯之敵的方法,在北方適宜。”於是修築了三千多個屯兵禦敵臺,從居庸關到山海關,控制著要害地區。譚綸被召到京城擔任右都御史兼任兵部左侍郎,協助處理軍務,到了禦敵臺修成,他又招募了九千多名浙江兵駐守。邊防經過此番大整治,敵人不敢前來侵犯。因功升任兵部尚書,兼任右都御史,協助處理原來的事務。這年冬天允許他回鄉休假。萬曆五年,死於任上。被追封為太子太保,諡號襄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