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陶琰傳》原文閱讀及譯文
《明史陶琰傳》原文閱讀及譯文
原文:
陶琰,字廷信,絳州人。父銓,進士,陝西右參議。琰舉成化七年鄉試第一,十七年成進士,授刑部主事。弘治初,進員外郎。歷固原兵備副使。練士卒,廣芻粟。歷九年,部內晏如。遷福建按察使,浙江左布政使。正德初,以右副都御史巡撫河南,遷刑部右侍郎。陝西遊擊徐謙訐御史李高。謙故劉瑾黨行厚賂欲中高危法琰往按直高瑾怒假他事下琰詔獄褫其職又罰米四百石輸邊。瑾誅,起左副都御史,總督漕運兼巡撫準、揚諸府。六年,轉南京刑部侍郎。明年,賊劉七等將犯江南,王浩八又入衢州。進琰右都御史,巡視浙江。至則七等已滅,浩八聽撫。會寧、紹瀕海地颶風大作,居民漂沒萬數。琰出帑金振救,而大築蕭山至會稽堤五萬餘丈。奏設兵備道守要害,防浩八黨出沒,遣將擊斬其渠魁。遂城開化、常山、遂安、蘭溪,境內以靖。覆命總督漕運,七疏乞歸。世宗嗣位,起故官。凡三督漕,軍民習其政,不嚴而肅。琰性清儉,飯惟一疏。每到官及罷去,行李止三竹笥。尋加戶部尚書。嘉靖元年召拜工部尚書。其冬,改南京兵部,加太子少保。未浹歲,屢引年乞體。加太子太保,乘傳歸,有司歲時存問。又九年卒,年八十有四。贈少保,諡恭介。子滋,以進士授行人。諫武宗南巡,杖闕下,謫國子學正。嘉靖初,歷兵部郎中。率同官伏闕爭“大禮”,再受杖,謫戍榆林。兵部尚書王時中等言,琰老病呻吟,冀父子一相見,乞改調近衛。不許。十五年,赦還,卒。”
譯文:
陶琰,字廷信,絳州人。父親陶銓,考中進士,擔任陝西右參議。陶琰考中成化七年鄉試第一名。十七年考中進士,被授予刑部主事。弘治初年,晉升員外郎,歷任固原兵備副使。操練士兵看,廣積糧草,九年後,管轄範圍內安定和平。遷任福建按察使、浙江左布政使。正德初年,以右副都御使的身份任河南巡撫,遷任刑部右侍郎。陝西遊擊徐謙彈劾御史李高。徐謙本來是劉瑾的黨羽,想陷害李高,傳主陶琰調查發現是誣告,結果得罪劉瑾,劉瑾找個理由把陶琰關押起來,革除其公職,還罰米輸邊。劉瑾被殺後,陶琰被起用擔任左副都御使,總管漕運兼任淮、揚等府的`巡撫。正德六年,轉任南京刑部侍郎。第二年,賊寇劉七等想進犯江南,王浩八又進犯衢州,。朝廷晉升陶琰為右都御使,巡視浙江。陶琰到達時,劉七等已被消滅,王浩八歸順了。遇到寧波、紹興臨海地區颶風大作,民眾被淹沒的有上萬人。陶琰拿出國庫中的錢財救濟災民,並大修蕭山至會稽的堤岸五萬多丈。陶琰上奏請求設定兵備道防守要害之處,謹防王浩八的黨羽出沒,派遣將領斬殺寇賊首領。於是修築開化、常山遂安、蘭溪城。境內得以安寧,又命他總管漕運,他七次上疏請求回鄉。世宗繼位後,起用他擔任原職。他共三次總管漕運,軍民習慣於他的管理,不嚴厲但整肅有序。陶琰生性清廉節儉,每餐只有一個菜,每次上升和離職,行李只有三個竹箱。不久升遷為戶部尚書,嘉靖元年,召拜為工部尚書。這年冬天,改為南京兵部尚書,加封太子太保,未滿一年,陶琰多次請求退休,朝廷加封他太子太保,讓他迴歸故里,有關官員每年按時前去問候,九年後去世,享年八十四歲。追贈少保,諡號恭介。兒子陶滋,以進士拜授行人,諫阻武宗南巡在宮闕下受到杖打,被貶為國子學正。嘉靖初年,歷任兵部郎中,率領同僚跪伏在宮闕外爭議“大禮”,再次被杖打,被貶成守榆林,兵部尚書王時中等人說,陶琰年老多病呻吟不止,希望父子相見一次,請求改調就近衛所。皇上不同意,嘉靖十五年,陶滋被赦免回鄉,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