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卷一百六十四列傳第五十二》的原文及譯文解析

《明史卷一百六十四列傳第五十二》的原文及譯文解析

  弋謙,代州人。永樂九年進士。除監察御史。出按江西,言事忤旨,貶峽山知縣。復坐事免歸。

  仁宗在東宮,素知謙骨鯁。及嗣位,召為大理少卿。直陳時政,言官吏貪殘,政事多非洪武之舊。帝多采納。既復言五事,詞太激,帝乃不懌。尚書呂震、吳中等因劾謙誣罔,都御史劉觀令眾御史合糾謙。帝召楊士奇等言之,士奇對曰:“謙不諳大體,然心感超擢恩,欲圖報耳。主聖則臣直,惟陛下優容之。”帝乃不罪謙。然每見謙,詞色甚厲。士奇從容言:“陛下詔求直言謙言不當觸怒外廷悚惕以言為戒今四方朝覲之臣皆集闕下見謙如此將謂陛下不能容直言。”帝惕然曰:“此固朕不能容,亦呂震輩迎合以益朕過,自今當置之。”遂免謙朝參,令專視司事。

  未幾,帝以言事者益少,復召士奇曰:“朕怒謙矯激過實耳,朝臣遂月餘無言。爾語諸臣,白朕心。”士奇曰:“臣空言不足信,乞親降璽書。”遂令就 榻前書敕引過曰:“朕自即位以來,臣民上章以數百計,未嘗不欣然聽納。苟有不當,不加譴訶,群臣所共知也。間者,大理少卿弋謙所言,多非實事。群臣迎合朕意,交章奏其賣直,請置諸法,朕皆拒而不聽,但免謙朝參。而自是以來,言者益少。……朕于謙一時不能含容,未嘗不自愧咎。爾群臣勿以前事為戒,於國家利弊、政令未當者,直言勿諱。謙朝參如故。”時中官採木四川,貪橫。帝以謙清直,命往治之。擢謙副都御史,遂罷採木之役。

  宣德初,交阯右佈政戚遜以貪淫黜,命謙往代。王通棄交阯,謙亦論死。正統初,釋為民。土木之變,謙布衣走闕下,薦通等十三人,皆奇才可用。眾議以通副石亨,謙請專任通,事遂寢。廷臣以謙負重名,奏留之,亦不報。景泰二年復至京,疏薦通等,不納。罷歸,未幾卒。

  (節選自《明史·卷一百六十四-列傳第五十二》)

  4.(原創)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陛下詔求/直言謙言不當觸怒外廷/悚惕以言/為戒/今四方朝覲之臣皆集/闕下見謙/如此將謂陛下不能容直言

  B.陛下詔求/直言謙言不當/觸怒/外廷悚惕/以言為戒/今四方朝覲之臣皆集/闕下見謙如此/將謂陛下不能容直言

  C.陛下詔求直言/謙言不當/觸怒外廷/悚惕以言為戒/今四方朝覲之臣皆集/闕下見謙/如此將謂陛下不能容直言

  D.陛下詔求直言/謙言不當/觸怒/外廷悚惕/以言為戒/今四方朝覲之臣皆集闕下/見謙如此/將謂陛下不能容直言

  5.(原創)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永樂,明成祖朱棣的年號。年號是封建皇帝紀年的名號,由西漢武帝首創。自明朝始,除極少數情況外,皇帝執政期間只用一個年號,如後文“洪武”為明太祖年號。

  B.中官,古代官職名,可泛指宮內、朝內之官,漢唐以後多特指宦官。宦官是專供君王及其家族成員役使的官員。

  C.交阯,也作交趾,中國古代地名,地理位置大致在今天的越南境內。初唐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寫道“家君作宰,路出名區”,這裡的“名區”指的正是交趾。

  D.闕下,宮闕之下,指帝王所居之處,也借指京城。闕,意為皇宮門前兩邊供瞭望的樓;詣闕,可以指赴朝堂,也可指赴京都。

  6.(原創)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弋謙的耿介在仁宗皇帝還在做太子時就被注意到了。等到被任命為大理少卿,弋謙的言談能切中時弊,常常被皇帝採納,但也招致一些朝中要員的誣陷彈劾。

  B.弋謙的直言也引起皇帝的不悅。雖有楊士奇從中斡旋,弋謙沒有在呂震等人挑起的事端中獲罪,卻也從此被免除了上朝參拜的資格。

  C.弋謙的清廉正直使得皇帝信任。他被派往四川治理伐木徭役中出現的貪腐霸行,朝廷最終廢除了伐木的徭役。

  D.弋謙對朝廷的忠心貫穿他的一生。雖然受王通影響曾被判處、死刑,獲釋為民後弋謙仍極力向朝廷上疏推薦賢能之士。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謙不諳大體,然心感超擢恩,欲圖報耳。主聖則臣直,惟陛下優容之。

  (2)群臣迎合朕意,交章奏其賣直,請置諸法,朕皆拒而不聽,但免謙朝參。

  參考答案

  4.D

  5.C“名區”指豫昌郡,“家君作宰”才是說王勃父親作交趾縣令。

  6.B“卻也從此被免除了上朝參拜的資格”錯,後文講到皇帝后又准許戈謙再次朝參。

  7.(1)弋謙不熟悉大體,這樣做只是內心感激皇上破格提拔的恩典,想要報答罷了。主上聖明的話,大臣就會正直,希望陛下寬容他。(“諳”“超擢”“圖”“惟”“優容”)

  (2)群臣迎合我的心意,相繼上奏章說他故意表示正直以沽名釣譽,請示依照法令來懲處他,我都拒絕而沒有聽從,只是不讓弋謙上朝參拜。(“交章”“賣直”“置諸法”“但”、句意)

  參考譯文:

  弋謙,代州人,永樂九年進士,任監察御史。出京巡察江西,上奏言事違逆了皇帝的'旨意,被貶出峽山知縣。又因事獲罪被免除官職遣送回鄉。仁宗 做太子時,一向知道弋謙剛直。等到繼位,仁宗徵召其任大理少卿。弋謙直言陳述時政,說官吏貪婪兇殘,政事大多不合洪武時的舊制。皇帝大都採納了。不久弋謙 又對五件事發表意見,言詞過於激烈,皇帝就不高興了。尚書呂震、吳中等人因而彈劾弋謙,說他誣陷毀謗,都御史劉觀令眾御史聯合檢舉弋謙。皇帝召見楊士奇等 談論這件事,楊士奇回答說:“弋謙不熟悉大體,這樣做只是內心感激皇上破格提拔的恩典,想要報答罷了。主上聖明則大臣正直,希望陛下寬容他。”皇帝於是沒 有懲罰弋謙,然而每次見到弋謙,言語神態非常嚴厲。楊士奇很從容地進言說:“陛下下詔求直言,弋謙言詞不恰當,觸怒了皇上。朝廷外的臣子都害怕,以弋謙進 言之事為鑑戒。現在四方朝覲的臣子都聚集在宮闕下,看到弋謙這樣,將會說陛下不能容納直言。”皇帝警覺省悟,說:“這固然是我不能包容,也是呂震之流迎合 我而加重了我的過失,從今應當赦免他。”於是不讓弋謙上朝參拜,只是負責一些具體事務。

  不久,皇帝因為上奏章論事的人越來越少,又召見楊士奇說;“朕不過是惱怒弋謙過於偏激言過其實罷了,朝中大臣就一個多月沒有進言。你和眾臣 說說,向他們表明朕的心意。”楊士奇說:“我空說話不足以讓他們相信,請求皇上親自下旨。”於是下令在床塌前書寫敕令承認過失說:“朕自即位以來,臣子百 姓上奏章有數百份,沒有不欣然聽取採納的。如果有不恰當的,不加以譴責呵叱,這是群臣都知道的。近來,大理少卿弋謙所上奏的事,大多不是實事。群臣迎合我 的心意,相繼上奏章說他故意表示正直以沽名釣譽,請示依法懲處他,我都拒絕而沒有聽從,只是不讓弋謙上朝參拜。但從此以後,進言的人更少了。……朕對弋謙 一時不能容忍,未嘗不自覺愧疚。你們這些大臣不要以先前的事為鑑戒,對國家的利弊、政令的不妥當之處,直率地說不要忌諱。弋謙上朝參拜像往常一樣。”當時 中官在四川採木,貪婪蠻橫。皇帝因為弋謙清廉耿直,命令他去治理。朝廷提拔弋謙為副都御史,也因此廢除了採木之役。

  宣德初年,交阯右佈政戚遜因貪財好色被罷免,朝廷命弋謙去代替他。王通放棄了交阯,弋謙也被判死罪。正統初年,被赦免為平民。土木事變發生 後,弋謙以平民身份到京都,舉薦王通等十三人,說他們都是奇才可以任用。眾臣商議任命王通為石亨的副將,弋謙請求專門任用王通,事情就擱置了。朝廷眾臣認 為弋謙有顯赫的名聲,便上奏請求留下他,朝廷也沒有回應。景泰二年,弋謙又到京城,上奏章推薦王通等人,朝廷沒有采納。回家後,沒多久就去世了。

  二

  弋謙,代州人。永樂九年進士。除監察御史。出按江西,言事忤旨,貶峽山知縣。復坐事免歸。

  仁宗在東宮,素知謙骨鯁。及嗣位,召為大理少卿。直陳時政,言官吏貪殘,政事多非洪武之舊,及有司誅求無藝。帝多采納。既復言五事,詞太激,帝乃不懌。尚書呂震、吳中,侍郎吳廷用,大理卿虞謙等因劾謙誣罔,都御史劉觀令眾御史合糾謙。帝召楊士奇等言之,士奇對曰:“謙不諳大體,然心感超擢恩,欲圖報耳。主聖則臣直,惟陛下優容之。”帝乃不罪謙。然每見謙,詞色甚厲。士奇從容言:“陛下詔求直言,謙言不當,觸怒。外廷悚惕,以言為戒。今四方朝覲之臣皆集闕下,見謙如此,將謂陛下不能容直言。”帝惕然曰:“此固朕不能容,亦呂震輩迎合以益朕過,自今當置之。”遂免謙朝參。

  未幾,帝以言事者益少,復召士奇曰:“朕怒謙矯激過實耳,朝臣遂月餘無言。爾語諸臣,白朕心。”士奇曰:“臣空言不足信,乞親降璽書。”遂令就榻前書敕引過曰:“朕自即位以來,臣民上章以數百計,未嘗不欣然聽納。苟有不當,不加譴訶,群臣所共知也。間者,大理少卿弋謙所言,多非實事,群臣迎合朕意,交章奏其賣直,請置諸法。朕皆拒而不聽,但免謙朝參。而自是以來,言者益少。今自去冬無雪,春亦少雨,陰陽愆和,必有其咎,豈無可言。而為臣者,懷自全之計,退而默默,何以為忠。朕于謙一時不能含容,未嘗不自愧咎。爾群臣勿以前事為戒,於國家利弊、政令未當者,直言勿諱。謙朝參如故。”時中官採木四川,貪橫。帝以謙清直,命往治之。擢謙副都御史,遂罷採木之役。

  宣德初,交阯右佈政戚遜以貪淫黜,命謙往代。王通棄交阯,謙亦論死。正統初,釋為民。土木之變,謙布衣走闕下,薦通及甯懋、阮遷等十三人,皆奇才可用。眾議以通副石亨,謙請專任通,事遂寢。廷臣以謙負重名,奏留之,亦不報。景泰二年復至京,疏薦通等,不納。罷歸,未幾卒。仁宗性寬大,容直言,謙以故得無罪,反責呂震等。(選自《明史·列傳第五十二》,有刪改)

  1.對下列句子中加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帝乃不罪謙——罪:懲罰

  B.白朕心——白:表明

  C.但免謙朝參——但:因為

  D.事遂寢——寢:擱置

  2.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不能直接表明弋謙“骨鯁”的一組是( )

  ①直陳時政,言官吏貪殘

  ②謙不諳大體

  ③遂免謙朝參

  ④復言五事,詞太激

  ⑤帝以謙清直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③④⑤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楊士奇與明仁宗有三次交談,第一次他勸仁宗寬容弋謙,第二次他勸仁宗不要言語神態嚴厲地對待弋謙,第三次他建議仁宗親自降旨表明納諫的心意。

  B.王通放棄了交阯,弋謙也受牽連被判死罪。但弋謙在被赦免為平民後,仍向朝廷舉薦王通為官,這體現了弋謙的大度。

  C.仁宗不讓弋謙上朝參拜後,進言的人越來越少,仁宗心中自覺愧疚,希望大臣們不要受此事的影響而積極進言。

  D.交阯右佈政戚遜因為貪財好色被罷免,朝廷命弋謙去代替他。後來,朝廷又提拔弋謙為副都御史,派他去四川治理採木事宜。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出按江西,言事忤旨,貶峽山知縣。復坐事免歸。

  (2)此固朕不能容,亦呂震輩迎合以益朕過,自今當置之。

  參考答案

  1.C 但:只是

  2.B ②是楊士奇對弋謙的評價;③是弋謙“骨鯁”的結果;⑤是明仁宗對弋謙的認識。這三項都不能直接表明弋謙“骨鯁”。

  3.D 事情先後順序顛倒,朝廷“提拔弋謙為副都御史,派他去四川治理採木事宜”在“交阯右佈政戚遜因為貪財好色被罷免,朝廷命弋謙去代替他”之前。

  4.(1)(弋謙)出京巡察江西,上奏言事違逆了皇帝的旨意,被貶為峽山知縣。又因事獲罪被免除官職遣送回鄉。

  (2)這固然是我不能包容,也是呂震之流迎合我而加重了我的過失,從今應當赦免他。

  譯文

  弋謙,代州人,永樂九年進士,任監察御史。出京巡察江西,上奏言事違逆了皇帝的旨意,被貶出峽山知縣。又因事獲罪被免除官職遣送回鄉。

  仁宗做太子時,一向知道弋謙剛直。等到繼位,仁宗徵召其任大理少卿。弋謙直言陳述時政,說官吏貪婪兇殘,政事大多不合洪武時的舊制,以及有關官員索求沒有限度。皇帝大都採納了。不久弋謙又對五件事發表意見,言詞過於激烈,皇帝就不高興了。尚書呂震、吳中,侍郎吳廷用,大理卿虞謙等人因而彈劾弋謙,說他誣陷毀謗,都御史劉觀令眾御史聯合檢舉弋謙。皇帝召見楊士奇等談論這件事,楊士奇回答說:“弋謙不熟悉大體,這樣做只是內心感激皇上破格提拔的恩典,想要報告罷了。主上聖明則大臣正直,希望陛下寬容他。”皇帝於是沒有懲罰弋謙,然而每次見到弋謙,言語神態非常嚴厲。楊士奇很從容地進言說:“陛下下詔求直言,弋謙言詞不恰當,觸怒了皇上。朝廷外的臣子都害怕,以弋謙進言之事為鑑戒。現在四方朝覲的臣子都聚集在宮闕下,看到弋謙這樣,將會說陛下不能容納直言。”皇帝警覺省悟,說:“這固然是不能包容,也是呂震之流迎合我而加重了我的過失,從今應當赦免他。”於是(只是)不讓弋謙上朝參拜。

  不久,皇帝因為上奏章論事的人越來越少,又召見楊士奇說;“朕不過是惱怒弋謙過於偏激言過其實罷了,朝中大臣就一個多月沒有進言。你和眾臣說說,向他們表明朕的心意。”楊士奇說:“我空說話不足以讓他們相信,請求皇上親自下旨。”於是下令在床塌前書寫敕令承認過失說:“朕自即位以來,臣子百姓上奏章有數百份,沒有不欣然聽取採納的。如果有不恰當的,不加以譴責呵叱,這是群臣都知道的。近來,大理少卿弋謙所上奏的事,大多不是實事,群臣迎合我的心意,相繼上奏章說他故意表示正直以沽名釣譽,請示依法懲處他。朕都拒絕而沒有聽從,只是不讓弋謙上朝參拜。但從此以後,進言的人更少了。現在從去年冬天沒有下雪,春天也少雨水,陰陽不合,必定有人的過錯,怎能沒有可上奏的事?而做臣子的,懷著自我保全的想法,退縮而不進言,用什麼來表示忠誠?朕對弋謙一時不能容忍,未嘗不自覺愧疚。你們這些大臣不要以先前的事為鑑戒,對國家的利弊、政令的不妥當之處,直率地說不要忌諱。弋謙上朝參拜像往常一樣。”當時中官在四川採木,貪婪蠻橫。皇帝因為弋謙清廉耿直,命令他去治理。朝廷提拔弋謙為副都御史,也因此廢除了採木之役。

  宣德初年,交阯右佈政戚遜因貪財好色被罷免,朝廷命弋謙去代替他。王通放棄了交阯,弋謙也被判死罪。正統初年,被赦免為平民。土木事變發生後,弋謙以平民身份到京都,舉薦王通和甯懋、阮遷等十三人,說他們都是奇才可以任用。眾臣商議任命王通為石亨的副將,弋謙請求專門任用王通,事情就擱置了。朝廷眾臣認為弋謙有顯赫的名聲,便上奏請求留下他,朝廷也沒有回應。景泰二年,弋謙又到京城,上奏章推薦王通等人,朝廷沒有采納。回家後,沒多久就去世了。仁宗胸懷寬大,包容直言,弋謙因此得以無罪,仁宗反而責備呂震等。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