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惠卿,字吉甫,泉州晉江人的原文及譯文解析
呂惠卿,字吉甫,泉州晉江人的原文及譯文解析
呂惠卿,字吉甫,泉州晉江人。父琦習吏事,為漳浦令。通判宜州,儂智高入寇,轉運使檄璹與兵會,或勸勿行,不聽。將二千人躡賊後以往,得首虜為多。
惠卿起進士,為真州推官。秩滿入都,見王安石,論經義,意多合,遂定交。熙寧初,安石為政,惠卿方編校集賢書籍,安石言於帝曰:“惠卿之賢,豈特今人,雖前世儒者未易比也。學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獨惠卿而已。”及設制置三司條例司,以為檢詳文字,事無大小必謀之,凡所建請章奏皆其筆。擢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集賢校理,判司農寺。
司馬光諫帝曰:“惠卿儉巧非佳士使安石負謗於中外者皆其所為安石賢而愎不閒世務惠卿為之謀主而安石力行之故天下並指為奸邪。近者進擢不次,大不厭眾心。”帝曰:“惠卿進對明辨,亦似美才。”光曰:“惠卿誠文學辨慧,然用心不正,願陛下徐察之。江充、李訓若無才,何以能動人主?”帝默然。光又貽書安石曰:“諂諛之士,於公今日誠有順適之快,一旦失勢,將必賣公自售矣。”安石不悅。
會惠卿以父喪去,服除,召為天章閣侍講,同修起居注,進知制誥,判國子監,與王雱同修《三經新義》。又知諫院,為翰林學士。安石求去,惠卿使其黨變姓名,日投匭[注]上書留之。安石力薦惠卿為參知政事,惠卿懼安石去,新法必搖,作書遍遺監司、郡守,使陳利害。又從容白帝下詔,言終不以吏違法之故,為之廢法。故安石之政,守之益堅。
始,惠卿逢合安石,驟致執政,安石去位,遂極力排之,至發其私書於上。章悖、曾布、蔡京當國,鹹畏惡其人,不敢引入朝。以是轉徙外服,訖於死雲。
(節選自《宋史·列傳二百三十》)
【注】投匭:臣民向皇上上書。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惠卿儉巧非佳士/使安石負謗於中外者/皆其所為/安石賢/而愎不閒世務/惠卿為之謀主/而安石力行之故/天下並指為奸邪
B.惠卿儉巧非佳/士使安石負謗於中外者/皆其所為/安石賢而愎不閒/世務惠卿為之/謀主而安石力行之/故天下並指為奸邪
C.惠卿儉巧非佳士/使安石負謗於中外者/皆其所為/安石賢而愎/不閒世務/惠卿為之謀主/而安石力行之/故天下並指為奸邪
D.惠卿儉巧非佳/士使安石負謗於中外者/皆其所為/安石賢而愎不閒/世務惠卿為之/謀主而安石/力行之故/天下並指為奸邪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中“通判”為擔任通判的意思。宋朝為加強對地方官的監察和控制,設“通判”一職。
B.古代官員任職期滿謂“秩滿”,經考核後,或調動任職,或降職,或升遷。
C.擢,在文中指“升任”的意思。同樣表升官的詞還有“進”“升”“左遷”等。
D.古代父母死後,為人子者要服喪三年以報答養育之恩,守喪期滿,謂“服除”。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呂惠卿有文才。他與王安石討論經義,意思大多相合,王安石在皇上面前極力稱讚他;皇帝也曾說他進對是非分明,好像是個難得的人才。
B.呂惠卿與王安石志同道合。呂惠卿為檢詳文字,王安石大小事情都和他商議;呂惠卿也支援王安石,王安石建議請示的奏章都是他起草的。
C.呂惠卿受司馬光貶譏。司馬光對呂惠卿的評價與王安石截然相反,但是皇上不贊同;司馬光給王安石寫信,挑撥他與呂惠卿的關係。
D.王安石請求離任時,呂惠卿極力挽留。呂惠卿擔心王安石離開後,新法不能推行,就動員官員陳述利害,又請皇上下詔,因此,新法得到更堅決地推行。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惠卿之賢,豈特今人,雖前世儒者未易比也。(5分)
(2)諂諛之士,於公今日誠有順適之快,一旦失勢,將必賣公自售矣。(5分)
參考答案
4.C 惠卿儉巧非佳士,使安石負謗於中外者,皆其所為。安石賢而愎,不閒世務,惠卿為之謀主,而安石力行之,故天下並指為奸邪
5.C 左遷 是降職貶官
6.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