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集,字伯生,父汲,娶楊氏的原文及譯文賞析

虞集,字伯生,父汲,娶楊氏的原文及譯文賞析

  虞集,字伯生。父汲,娶楊氏。集三歲即知讀書,是歲乙亥,汲挈家趨嶺外,干戈中無書冊可攜,楊氏口授文,聞輒成誦。比還長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則已盡讀諸經,通其大義矣。

  大德初,授大都路儒學教授,雖以訓迪為職,而益自充廣,不少暇佚。除國子助教,即以師道自任,諸生伺其退,每挾策趨門下卒業,他館生多相率詣集請益。除博士,監祭殿上,有劉生者,被酒失禮俎豆間,集言諸監,請削其籍。大臣有為劉生謝者,集持不可,曰:“國學,禮義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為教!”竟黜劉生。

  泰定初,考試禮部,言於同列曰:“國家科目之法,諸經傳注各有所主者,將以一道德、同風俗,非欲使學者專門擅業,如近代五經學究之固陋也。聖經深遠非一人之見可盡試藝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則求賢之心狹而差自此始矣。”後再為考官,率持是說,故所取每稱得人。

  有旨採輯本朝典故修《經世大典》,命集與趙世延同任總裁。俄世延歸,集專領其事,再閱歲,書乃成,凡八百帙。帝以集弘才博識,無施不宜,一時大典冊鹹出其手。集每承詔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從容諷切冀有感悟承顧問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盡言時世家子孫以才名進用者眾,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間之。既不效,則相與摘集文辭,指為譏訕,賴天子察知有自,故不能中傷。

  論薦人材,必先器識;評議文章,不折之於至當不止,其詭於經者,文雖善,不與也。雖以此二者忤物速謗,終不為動。光人龔伯璲,以才俊為馬祖常所喜,祖常為御史中丞,伯璲遊其門,祖常亟稱之,欲集為薦引,集不可,曰:“是子雖小有才,然非遠器。”祖常猶未以為然。邀集過其家,設宴,酒半,出薦牘求集署,集固拒之。

  至正八年,以病卒,年七十有七。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比還長沙 比:等到。

  B.不少暇佚 佚:安逸。

  C.文雖善,不與也 與:讚許。

  D.雖以此二者忤物速謗 速:加快。

  5、對文中兩處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聖經深/遠非一人之見可盡/試藝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則求賢之心狹而差/自此始矣/

  B.聖經深遠/非一人之見/可盡試藝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則求賢之心狹/而差自此始矣/

  C.集每承詔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從容諷切/冀有感悟/承顧問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盡言/

  D.集每承詔/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從容諷切/冀有感悟承顧/問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盡言/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虞集天資聰穎,記憶超群,三歲時他隨家人避短嶺外,母親楊氏口授文章給他,他很快就能記誦,返回長沙後得到刻本,終於得以遍讀經書,通曉大義。

  B.虞集重視師道,捍衛禮義,他在任儒學教授時,自覺充實知識;任國子助教時,誨人不倦;劉生在祭祀上有失禮行為,他堅持主張將其開除。

  C.虞集鴻才博識,深受重用。因趙世延歸家,虞集專領修撰《經世大典》之事,完成該書;皇上認為虞集經手之事無所不宜,當時的大典冊立之文都出自其手。

  D.虞集評人,堅持原則。他評論人才注重器量識見,評議文章重視經義,即使因此觸怒他人也不改變;馬祖常力薦龔伯璲,虞集卻認為他不能擔當大事,拒絕簽署推薦書。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諸生伺其退,每挾策趨門下卒業,他館生多相率詣集請益。

  (2)時世家子孫以才名進用者眾,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間之。

  參考答案

  4.D(速:招致。)

  5.C(正確標點:“集每承詔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從容諷切,冀有感悟,承顧問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盡言。”另,A、B句正確標點:“聖經深遠,非一人之見可盡,試藝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則求賢之心狹,而差自此始矣。”)

  6.A(從原文看,虞集在得到刻本之前就已“盡讀諸經,通其大義矣”。)

  7.(1)諸生等候虞集離開(官署)後,常常帶著書本到他家完成課業,其他館的學生也多相繼到虞集處請教。

  5分;譯出大意給2分;“伺”(“等候”“候望”“等待”“等著”等)、“卒”(“完成”“完畢”“終了”等)、“相率”(“相繼”“一個接一個”“接連不斷”等)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2)當時世家子孫因(憑)才能名聲被提拔任用的很多[或“當時因(憑)才能名聲被提拔任用的世家子孫很多”],他們擔心虞集獲得的恩寵一天比一天多(深、厚、重),常常想著用什麼辦法離間他與皇上。

  5分;譯出大意給2分;“進用”(“提拔任用”“晉升任用”“推薦任用”等)、“有以”(“有……的辦法”“有辦法”“用……的方法”等)、“間”(“離間”“使……隔閡,疏遠”等)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注意:①關鍵詞與大意不重複扣分;②關鍵詞譯成近義詞也可;③關鍵詞翻譯從嚴,大意翻譯從寬。

  參考譯文

  虞集,字伯生。虞集的父親虞汲,娶妻楊氏。虞集三歲時就已知讀書,這一年是乙亥年,虞汲攜全家去嶺外,戰亂之中沒有書籍可帶,楊氏口授文章,虞集聽一遍就能誦記。等到回到長沙,拜師學習,才得到各經的刻本,(那時)虞集已是讀遍了諸經,通曉其大義了。

  大德初年,被授任大都路儒學教授,雖然是以教導學生為職責,但他在學術上卻更加自我充實拓展,沒有片刻悠閒逸樂。任國子助教後,就以師道為己任,諸生等候他離開(官署)後,常常帶著書本到他家完成課業,其他館的學生也多相繼到虞集處請教。任博士時,虞集曾在殿上監督祭祀,有一個叫劉生的人,因喝醉了酒而在祭祀時失禮,虞集將此事告訴學監,要求削除他的學籍。大臣中有人為劉生講情,虞集堅持認為不可寬恕,他說:“國子監,是講禮義的地方,出現這樣的事而不予懲治,用什麼教育人!”最終開除了劉生。

  泰定初年,在禮部舉行考試,虞集對同僚們說:“國家分科考試之法,各經典的'傳和注各有所規定,將要以此統一道德標準、風俗習慣,不是想讓學者各自獨佔其業,如同近代研究五經的學究那樣固執淺陋。經典著作意旨深遠,不是一人之見所能詳盡,考試之文,推選其高深者錄取,不必先有成見,假若先有成見,就會使求賢之心變得狹隘,而差錯即從此而生。”其後他兩次任考官,都堅持此說,因此每次錄取的人都是人才。

  有旨令採輯本朝典章故事纂修《經世大典》,命虞集與趙世延同任總裁。不久趙世延掛職歸家,便由虞集單獨負責此事,過了兩年之後,書才完成,共有八百卷。皇帝因為虞集宏才博識,所經手的事都做得十分妥當,一時大典冊立之文都出自虞集之手。虞集每次奉旨擬寫文章,一定要用帝王之道、治亂之因,從容地諷喻切責,寄希望於皇帝看後有所感悟,他在接受皇帝諮詢以及論述古今政治得失時,尤其能夠委婉地將道理講明。當時世家子孫因才能名聲被提拔的人很多,擔心虞集獲得的恩寵一天比一天多,常常想著用什麼辦法離間他與皇上。沒有奏效後,他們就一起摘錄虞集的文辭,指責其中有譏訕之意,仰賴天子明察其中原委,所以沒有能夠中傷他。

  虞集評論人才,一定以其人的識見器量為先;他評議文章,不以最恰當的言辭使對方折服就不停止,對於那些違背經義的文章,即使文辭優美,也不讚許。雖然因為這兩點觸怒他人而招致別人誹1謗,但虞集始終不因此而改變原則。光人龔伯璲,憑藉才俊而被馬祖常喜愛,馬祖常任御史中丞時,龔伯璲成為他的門上客。馬祖常屢次稱讚他的才學,想要虞集出面把他推薦給朝廷,虞集認為不可,他說:“此人雖然略有才華,但不能擔當大事。”馬祖常聽後仍然不以為然。馬祖常邀請虞集到他家中做客,設定了酒宴,酒過一半時,他拿出推薦書請求虞集署名,虞集堅決拒絕。

  至正八年虞集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七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