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庠《重展西湖二首其一》閱讀答案與賞析

宋庠《重展西湖二首其一》閱讀答案與賞析

  重展西湖二首(其一)

  宋·宋庠

  綠鴨東陂已可憐,更因雲竇注西田。

  鑿開魚鳥忘情地,展盡江河極目天。

  向夕舊灘都浸月,過寒新樹便留煙。

  使君直欲稱漁叟,願賜閒州不計年。

  【注】西湖十許昌城裡一個佔地百餘畝的大湖。嘉祐年間(1049-1054),宋庠貶官許州,興工疏浚了西湖,並鑿斷橫堤,使東西相通,連成一片。完工後,他寫下此詩。

  (1)詩的第二聯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請結合詩句賞析。(4分)

  (2)聯絡全詩,試分析詩歌尾聯的表達作用。(4分)

  參考答案

  1、寓情於景,詩人透過描寫重展後的西湖勝景來抒發喜悅舒曠的心境。

  2、前三聯重點寫鑿通西湖時詩人的心情和之後的美景;尾聯議論,說明心跡。有點明詩歌主旨的作用。詩歌由描寫到議論抒懷,表現了詩人熱愛自然、厭惡官場庸俗生活的強烈感情,但也流露出消極厭世的情緒。

  二:

  1.“西田”“舊灘”都是指西半湖,從這稱呼中,我們可以看出原來西半湖有什麼特點?疏通以後整個西湖的特點呢是什麼?(5分)

  2.尾聯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試結合詩句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①從稱呼可以看出,原來西半湖的特點是:湖水較淺但是廣闊。(1分)②疏通以後整個西湖的特點:東半湖的水注入了,整體上水變得深了,(2分)從“都浸月”可以看出水波浩渺,水月交輝的美景,而且周圍綠樹掩映,朦朧優美(2分)。

  2.情感:熱愛自然,厭惡官場, 消極厭世(答到前面兩點就是3分);“使君”。“直欲”即“真欲、“真想”;“稱漁叟”,就是做個漁翁,意即歸隱。“願賜閒州不計年”,但願朝廷給我一個閒散的州郡,讓我在木自然恬適清閒的環境裡度過一生。從這些語句中可以看出。(分析3分)

  【賞析】

  宋庠的詩狀物、寫景細膩傳神。西湖是許州(今河南許昌)城裡一個佔地百餘畝的大湖。據說這是唐朝名將曲環鎮守許昌時,挖土築城,引河水灌注而成。西湖原分東西兩半,中間以橫堤相隔。西部比東部大數倍,水卻很淺。皇祐年間(1049-1054年),宋庠貶官知許州,興工疏浚了西湖,開鑿橫堤,使東、西湖連成一片。完工後,他寫下了這首《重展西湖二首》之一以紀其事。在第一首詩中,詩人善於寓情於景,透過鮮明生動的意象,表達了詩人熱愛自然、厭惡官場庸俗生活的強烈感情。

  首聯描述鑿通西湖時詩人喜悅的心倩。“綠鴨”寫溯水的色彩。古人常以“鴨頭綠”,“鴨綠”形容綠色,“綠鴨”即“鴨綠”的倒文。李商隱“綠鴨回塘養龍水”(《射魚曲》),李賀“水凝綠鴨琉璃錢”(《屏風曲》),都用“綠鴨”形容水色。陂,池塘。“東陂”,指西湖的東半。此句意謂,東半湖雖然面積不大,但綠波盪漾,水光粼粼,風景已經十分可愛了。接著以遞進句“更因”承接上文,說明鑿斷橫堤後東半湖的水流入西半湖,其景更令入陶醉。鮑照《登廬山》詩說:“松磴上迷密,雲竇下縱橫”,竇,指山的孔穴,雲竇,指從山穴或山谷中湧流而出的雲。在這首詩中,作者借用“雲竇”比喻從橫堤上鑿開的孔穴中滾滾流出的湖水。“西田”,並非指田,實指西半湖,因水淺故說“田”。東半湖水深、水位高,東半湖的水源源流注到西半湖,於是東西兩半瑚連成了一片,使西湖平添無限風光。

  頷聯寫重展後的西湖勝景。由於鑿通了東西兩湖,西湖的面積擴大了,西部的水也加深了。這兩個變化帶來的一個最直接的後果是,魚和鳥得到了更廣闊的天地。詩人用一個動詞“鑿開”,十分準確地交代了疏浚之功,又用“忘情地”三個字,在模擬魚鳥的歡情之餘,透露出詩人自己喜悅的心境。下一句“展盡”是個雙關的動詞。一方面是說,湖面開闊了,就像大江大河一樣無邊無垠;另一方面是說,詩人極目遠眺,看到水天一色,胸懷頓覺舒曠。詩人並不直接表達自己的情懷,而是寓情於景,顯得含蓄而有韻味。這一聯曾被人們廣泛傳誦。但《西清詩話》認為此聯源於五代徐仲雅的詩“鑿開青帝春風圃,移下姮娥夜月樓”,但“用古句摹擬,詞人類如此”,只是宋庠用而化之,勝於常人罷了。(《宋詩紀事》卷十一)

  頸聯深一層寫新湖的夜色:“向夕舊灘都浸月”,寫得很細膩。“舊灘”,指西半湖的.湖沿,整治前因水淺,故成“灘”。但後來不同了,西半湖的水位升高,昔日的湖灘,也被水淹沒了。入夜,皓月當空,水中映出月亮的倒影。“都浸月”三字,生動地寫出了水波浩渺、水月交輝之狀。“過寒新樹便留煙”,在朦朧的月色中,新枝搖曳,就像蒙上了一層薄薄的煙霧。這是十分迷人的夜景。

  尾聯即景抒懷。古人稱太守、郡守、刺史之類的地方長官為使君。這時宋庠正貶官許昌,為知州,故自稱“使君”。“直欲”即“真欲”、“真想”;“稱漁曳”,就是做個漁翁,意即歸隱。“願賜閒州不計年”,意思是,但願朝廷賜給我一個閒散的州郡,讓我在大自然恬適清閒的環境裡度過一生。這表達了詩人熱愛自然、厭惡官場庸俗生活的強烈感情,但也流露出消極厭世的情緒。這首詩在藝術上頗有特色。詩人善於寓情於景,透過鮮明生動的意象,表達豐富、熱烈的感情,自然而含蓄。詩人的觀察力比較細密,故狀物、寫景細膩傳神,中間兩聯的對仗十分工整精巧。

  【作者簡介】

  宋庠(996-1066),開封雍丘(今河南省杞縣)人,字公序,初名郊。生於宋太宗至道二年,卒於宋英宗治平三年。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