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博幼聰悟有口辯涉獵書記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彥博幼聰悟有口辯涉獵書記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彥博幼聰悟,有口辯,涉獵書記。初,其父友薛道衡、李綱常見彥博兄弟三人,鹹嘆異曰:“皆卿相才也。”時高麗遣使貢方物,高祖謂群臣曰:“名實之間,理須相副。高麗稱臣於隋,終拒煬帝,此亦何臣之有?朕敬於萬物,不欲驕貴,但據土宇,務共安人,何必令其稱臣以自尊大?可即為詔,述朕此懷也。”彥博進曰:“遼東之地,周為箕子之國,漢家之玄菟郡耳。魏、晉已前,近在提封之內,不可許以不臣。若與高麗抗禮,則四夷何以瞻仰?且中國之於夷狄,猶太陽之比列星,理無降尊,俯同夷貊。”高祖乃止。

  其年,突厥入寇,命右衛大將軍張瑾為幷州道行軍總管,出拒之,以彥博為行軍長史。

  與虜戰於太谷,軍敗,彥博沒於虜庭。突厥以其近臣,苦問以國家虛實及兵馬多少,彥博固不肯言。頡利怒,遷於陰山苦塞之地。太宗即位,突厥送款,始徵彥博還朝,授雍州治中,尋檢校吏部侍郎。

  彥博善於宣吐,每奉使入朝,詔問四方風俗,承受綸言,有若成誦。聲韻高朗,響溢殿庭,進止雍容,觀者拭目。四年,遷中書令,進爵虞國公。高祖常宴朝臣,詔太宗諭旨,既而顧謂近臣曰:“何如溫彥博?”其見重如此。

  初,突厥之降也,詔議安邊之術。彥博議曰:“漢建武時,置降匈奴於五原塞下,全其部落,得為捍蔽,又不離其土俗,因而撫之。一則實空虛之地,二則示無猜之心。若遣向西南,則乖物性,故非含育之道也。”太宗從之,遂處降人於朔方之地,其入居長安者近且萬家。議者尤為不便,欲建突厥國於河外。彥博又執奏曰:“既已納之,無故遣去,深為可惜。”與魏徵等爭論,數年不決。

  彥博自掌知機務,即杜絕賓客,國之利害,知無不言,太宗以是嘉之。及薨,謂侍臣曰:“彥博以憂國之故,勞精竭神,我見其不逮,已二年矣。恨不縱其閒逸,致夭性靈。”彥博家無正寢,及卒之日,殯於別室,太宗命有司為造堂焉。贈特進,諡曰恭,陪葬昭陵。

  (節選自《舊唐書》,有刪節)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但據土宇,務共安人 務:致力

  B.聲韻高朗,響溢殿庭 溢:充滿

  C.若遣向西南,則乖物性 乖:違背

  D.既已納之,無故遣去 遣:派遣

  2、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部表現溫彥博“有口辯”的一組是( )

  ①名實之間,理須相副 ②中國之於夷狄,猶太陽之比列星,理無降尊,俯同夷貊

  ③承受綸言,有若成誦 ④太宗從之,遂處降人於朔方之地

  ⑤與魏徵等爭論,數年不決 ⑥彥博自掌知機務,即杜絕賓客

  A.①②④ B.②③⑤ C. ③④⑥ D.①⑤⑥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高祖從前朝與高麗交往的情形出發,提出不必讓高麗稱臣,溫彥博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加以勸諫,阻止了高祖下詔。

  B.由於沒能從溫彥博的嘴裡得到大唐國力和兵馬的有關情報,突厥頡利把他關押在陰山苦寒之地,直到後來突厥來唐講和,才得以回唐。

  C.在安置突厥的問題上,溫彥博根據漢代安置匈奴的做法,主張分散安置,唐太宗採納了他的`建議,把突厥安置在北方,其中一部分入住長安。

  D.溫彥博敢於直言進諫,擁有崇高氣節,清廉自守,為國家殫精竭慮,耗盡了自己的生命,這在封建官吏來說尤為難能可貴。

  4、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若與高麗抗禮,則四夷何以瞻仰?

  (2)既而顧謂近臣曰:“何如溫彥博?”其見重如此。

  (3)恨不縱其閒逸,致夭性靈。

  參考答案:

  1、D 2、B 3、C

  4、(1)如果跟高麗行對等之禮,那麼四方夷族憑什麼恭敬地對待我們呢?

  (2)一會兒(高祖)回頭對近臣說:“怎麼比得上溫彥博呢?”他被(高祖)看重到了這樣的地步(或程度)。

  (3)後悔(或“遺憾”)沒有放任讓他閒暇安逸,致使他過早死亡。

  參考譯文:

  溫彥博小時候聰慧,能言善辯,瀏覽群書。當初,溫彥博父親的朋友薛道衡、李綱曾見到溫彥博兄弟三個,皆感嘆稱奇道:“都有擔任卿相的才能。”當時,高麗派遣使者進貢土產,高祖對群臣說:“名聲和實際必須跟事理相稱。高麗對隋稱臣,最終抗拒隋煬帝,這還有什麼稱臣可言呢?我尊重萬物,不想傲慢自貴,只願擁有疆土,盡力使百姓安居樂業,何必讓高麗稱臣來妄自尊大呢?可以立刻下詔,陳述我的這一想法。”溫彥博進諫道:“遼東,周時是箕子的封地,漢時的玄菟郡。魏晉以前,距今不遠,高麗都在疆域之內,不能答應它不稱臣。如果跟高麗行對等之禮,那麼四方夷族憑什麼恭敬地對待我們呢?況且中國跟夷狄相比,就像太陽同眾多星星,按理不能降低尊貴身份,和夷狄同等。”高祖於是停止下詔。

  那年,突厥入侵,朝廷任命右衛大將軍張瑾為幷州道行軍總管,出兵抵禦,任命溫彥博為行軍長史。在太谷跟突厥交戰,唐軍被擊敗,溫彥博陷落在突厥。突厥因為他是皇帝的近臣,就極力想審問出大唐實力和軍隊部署情況,溫彥博始終不肯說。頡利惱怒,把溫彥博放逐到陰山苦寒之地。太宗即位,突厥講和,溫彥博才得以回朝,被授予雍州治中,不久升為檢校吏部侍郎。

  溫彥博擅長當眾朗讀,每次奉命出使回朝,皇帝召見詢問各地風俗,溫彥博宣讀皇帝詔令,就像熟讀到能背誦的程度。聲音清晰響亮,充滿朝廷;進退舉止,儀態溫文大方,觀者莫不擦亮眼睛。過了四年,升為中書令,晉升爵位虞國公。高祖曾宴請朝臣,召太宗曉諭聖旨,一會兒(高祖)回頭對近臣說:“怎麼比得上溫彥博呢?”他被(高祖)看重到了這樣的地步(或程度)。

  當初,突厥歸降,下詔群臣討論安定邊疆的方法。溫彥博建議道:“漢建武時,安置歸降的匈奴在五原塞下,保全他們的部落,能夠成為漢的護衛。這樣,既不和當地風俗分開,又可乘機安撫他們。一方面可以充實人煙稀少的地方,另一方面又可顯示沒有猜忌之心。如果打發到西南,那麼就違背了自然天性,所以不是包容化育的方法。”太宗聽從了他的意見,於是安置投降的突厥人到北方之地,其中進入長安城居住的將近一萬家。非議的人責備這樣做是不利的,想在河外建立突厥國。溫彥博堅持並上奏道:“已經接納了他們,無緣無故地打發他們離開,十分可惜。”溫彥博和魏徵等人爭論,多年都不斷。

  溫彥博自從掌管機要事務,就斷絕和賓客往來,有關國家的利害,瞭解到的無不上奏,太宗因此稱許他。後來溫彥博死了,太宗對身邊的大臣說:“彥博因為操勞國事的緣故,費盡精神,我發現他精力不濟,已經兩年了。遺憾沒有放任讓他閒暇安逸,致使他過早死亡。溫彥博家房屋沒有正室,等到死的時候,靈柩停放在別室,太宗命令有司為他建造前堂。贈授特進,諡號恭,靈柩埋在昭陵旁。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