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日知錄》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顧炎武《日知錄》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會試錄》《鄉試錄》,主考試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後,職也。凡書亦猶是矣。且如國初時,府州縣誌書成,必推其鄉先生之齒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則官於其府州縣者也。請者必當其人,其人亦必自審其無可讓而後為之。官於是者,其文優,其於是書也有功,則不讓於鄉矣;鄉之先生,其文優,其於是書也有功,則官不敢作矣。義取於獨斷,則有自為之而不讓於鄉與官矣:凡此者,所謂職也。故其序止一篇,或別有發明,則為後序①,亦有但紀歲月而無序者。今則有兩序矣,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兩序,非體也。不當其人,非職也。世之君子不學而好多言也。

  凡書有所發明,序可也;無所發明,但紀成書之歲月可也。人之患在好為人序。

  唐杜牧《答莊充書》曰:“自古序其文者,皆後世宗師其人而為之。今吾與足下並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已之文,固不可也。”讀此言,今之好為人序者可以止矣。

  婁堅《重刻〈元氏長慶集〉序》曰:“序者,敘所以作之指也,蓋始於子夏之序《詩》。其後劉向以校書為職,每一編成,即有序,最為雅馴矣。左思賦三都成,自以名不甚著,求序於皇甫謐。自是綴文之士多有託於人以傳者,皆汲汲於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至於其傳既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讀,有繕寫而重刻之,則人復序之,是宜敘所以刻之意可也。而今之述者,非追論昔賢,妄為優劣之辨,即過稱好事,多設遊揚之辭,皆我所不取也。”讀此言,今之好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選自[清]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九

  【注】 ①後序:寫在書後面的序文,類似於後記。

  1.下列各句全都體現作者觀點的一組是(  )

  ①主考試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後 ②兩序,非體也 ③無所發 明,但紀成書之歲月可也 ④自是綴文之士多有託於人以傳者 ⑤讀此言,今之好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解析:用排除法。①只是介紹《會試錄》《鄉試錄》寫序文的格式,不是作者的觀點。④敘述寫序文的變化情況,指出寫序文的人借別人的著作得以流傳後世。排除①④即可選出正確選項C。

  答案:C

  2.下列對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認為書前有序文,書後也可以有序文。

  B.作者提出了對作序的看法,並運用引證法使自己的觀點更具說服力。

  C.給古人文集作序時,介紹一下刊刻情況是可以的,但不應妄加褒貶。

  D.杜牧認為給別人作序的人能夠成為後世的宗師。

  解析:杜牧認為為別人寫序的`人,必是後世宗師。自己水平有限,離後世宗師的標準很遠,所以不能寫序。這是杜牧自謙推託之辭,但並不是D項所說一給別人寫序就成為後世的宗師。所以D項錯。

  答案:D

  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其人亦必自審其無可讓而後為之。(3分)

  (2)今與足下開生今世。(2分)

  (3)皆汲汲於名,而唯恐人之不吾也。(3分)

  參考答案

  (1)那個人也一定要考慮(或審視)自己沒有可以推讓的人然後再作序。

  (2)現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當今時代。

  (3)都急切地追求名聲,而唯恐人們不知道我。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

  (1)“自審”是賓語前置,要翻譯成“考慮(或審視)自己”。“讓”意為“推讓”。

  (2)“足下”是敬稱,譯為“您”。“並”譯為“共同、一起”。

  (3)“汲”的本義是從井裡打水,取水。而“汲汲”則專門形容急切的樣子,表示急於得到的意思。例如《漢書·揚雄傳》中,就有“不汲汲於富貴,不慼慼於貧賤”的句子。“不吾知”是一賓語前置句,要調整為“不知吾” 譯為“不知道我”。

  【參考譯文】

  《會試錄》《鄉試錄》,都是主考的官員在書的前面 寫序,副主考在書的後面寫序,這是職責所確定的。凡是書也都如同這樣。再比如說開國之初時府、州、縣誌寫成,一定推選那個地方德高望重並且有文化的人給它作序,如果不這樣就選擇府、州、縣那些地方的官員寫序。請人作序的人一定找對恰當的作序人,那個人也一定要考慮自己,實在沒有可以推讓的人然後再作序。在這做官的人如果他的文章很優秀,他對於作序的書是有功的,那麼就可以不必謙讓給當地的文人;鄉里的德高望重的人如果他的文章優秀,他對於作序的書是有功的,那麼官員就不敢作序了。如果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就可以自己作序,不讓給官員與鄉人了:這樣做,也是所說的職責。因此,書的序一般只有一篇。如果另有啟發,就可以寫成後序,也有的人只記錄成書時間,並沒有序言。現在卻已有兩篇序言,還要增加到三篇、四篇甚至更多的。兩篇序言,已經不是正常的格式,再沒有找對合適的寫序人,確實是不應該的。世上有些君子學問不高卻喜歡濫發議論。

  凡是書的內容有所啟發,作序是可以的;如果沒有很大的啟發,只是記錄寫書的時間就可以了。人的毛病就在於喜歡給別人作序。

  唐代杜牧《答莊充書》中說:“自古以來為文章作序的人,都是後人學習敬仰的楷模。現在我和您同樣生活在今世,想為您沒有寫完的文章作序,本來就是不可以的。”讀了這些話,現在那些喜歡為古人的文集作序的人可以停止了。

  婁堅在《重刻 〈元氏長慶集〉序》中說:“所謂的序,就是用來敘述作書的主要意圖,始於子夏為《詩》作序。其後劉向把校勘書籍作為自己的職業,每編成一部書就寫一篇序,文辭非常優美,典雅不俗。左思寫成《三都賦》後,認為自己不出名,向皇甫謐求寫一篇序。從這之後,撰寫文章的人大多向他人請託寫序來使自己的名聲和文章流傳,這些人都急切地追求名聲,唯恐別人不知道自己啊!等到文章流傳久了,那些收藏的刻本,有的模糊不可辨,就有人完善並重新刻印,又有人重新為它寫序,這時的序應該用來告訴人們重刻的目的。可是,現在的一些作序者,不是胡亂評論過去一些賢人,就是過分地稱頌或搬弄是非,多說一些譁眾取寵的言論。這都不是我所追求的。”讀了這些話,現在那些喜歡為古人的文集作序的人可以停止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