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詞原文及翻譯賞析介紹
牧童詞原文及翻譯賞析介紹
牧童詞原文及翻譯賞析
牧童詞
唐·李涉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細,蘆管臥吹莎草綠。
亂插蓬蒿箭滿腰,不怕猛虎欺黃犢。
譯文:
早晨去放牛,趕牛去江灣。
傍晚去放牛,趕牛過村落。
披著蓑衣走在細雨綿綿的樹林裡,折支蘆管躺在綠草地上吹著小曲。
腰間插滿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來咬牛犢。
註釋:
⑴朝(zhāo):早晨;日出的時候。
⑵蓑(suō):蓑衣,用草或棕編的防雨用具,類似於雨衣。
⑶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於潮溼地區或河邊沙地。莖直立,三稜形。葉細長,深綠色,質硬有光澤。夏季開穗狀小花,赤褐色。地下有細長的匍匐莖,並有褐色膨大塊莖。塊莖稱香附子,可供藥用。
⑷蓬蒿(hāo):茼蒿的俗稱。
⑸黃犢(dú):小牛。
(6)荷:披著,背上。
賞析:
詩的大意是:因為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莊稼,所以把它遠遠地放入陂中。沿河的陂岸,泉甘草美,真是個放牧的好地方;放到這兒來的牛可多著哩!牛自由自在的吃草,喝水,牧童又何嘗不想到山坡上和別的放牛娃去玩一會兒;可是討厭的鳥兒,在天空盤旋。它們餓了,老是要飛到牛背上去啄蟣蝨。怎能丟下不管呢?牛性是好鬥的.,特別是牧童放的這頭小白牛更淘氣,它時而低頭吃草,時而舉頭長鳴。這鳴聲該不會是尋找觸角的物件的訊號吧?真叫人擔心,一刻也不能離開它。此時,牧童耳邊忽然傳來一個熟悉的聲音,有人卷著蘆葉在吹口哨。他知道是他的同伴放著牛在堤的那一邊,於是他也學著樣兒,卷著葉子吹起來,互相應和;一面監視著這正在吃草的牛,抖動幾下手裡的長鞭,並且向牛說了下面兩句警告的話。這話裡是有個典故的。
原來,北魏時,拓跋輝出任萬州刺史,從信都到湯陰的路上,因為需要潤滑車輪的角脂,派人到處生截牛角,嚇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來。這一橫暴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牧童們誰都知道。官家截爾頭上角,是這牧童揮鞭時隨口說出來的。這話對無知的牛來說,當然無異彈琴,可是在牧童卻認為是有效的恐嚇。這是值得深長思之的。
唐朝自安史亂後,藩鎮割據,內戰不停。官府藉口軍需而搶奪、宰殺民間耕牛,是極常見的事。和張籍同時的詩人元稹在《樂府古題·田家詞》裡就有所反映:六十年來兵簇簇,月月食糧車轆轆。一日官軍收海服,驅車駕車食牛肉。連肉都被吃光,那頭上兩隻角截下熬角脂,自然不在話下。這就是當時的客觀現實。對於這種現實,張籍這詩裡並未作任何描寫,只是結尾時借放牛娃的口,輕輕地點了一下,筆意在若有若無之間,而人民對官府畏懼和對抗的心情,也就可以想見了。
全詩十句,是一幅絕妙的牧牛圖。前八句生動曲折地描繪了牧場的環境背景、牧童的心理活動和牛的動態,情趣盎然。然而詩的主題並不在此;直到最後兩句,讀者才能看出詩人用意之所在。從前面八句轉入最後兩句,如信手拈來,用筆十分自然;寓尖銳諷刺於輕鬆調侃之中,用意十分明快而深刻。
詩歌語言樸直清新,明白如話,表現出一種由工入微,不犯痕跡的精湛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