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行為習慣反思

學習行為習慣反思

學習行為習慣反思1

  一、緣起

  在教學工作中,我發現學生存在以下問題:厭學、書寫不工整、正確率不高、懶惰等,並且教師屢教屢敗,常常收不到較好的教育效果,於是我開始翻閱大量教育學和心理學書籍,其中有一個道理我非常贊同:一個人的真正改變,光靠外因是不夠的,只有內因起作用了才能徹底改變。於是,我考慮用學生自我反思來促進其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好的習慣可以克服惰性、化解困難、培養自信,差的習慣讓人玩物喪志、不思進取。初中是基礎教育重要時期,在打好學生基本功的同時,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關鍵。人文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把自我反思作為學習的方法之一,認為“當學習者自己可以決定評價的準則、學習的目的及達到目的的程度時,他才是真正地學習,並且對自己學習的所有方面負責”。可見,培養學生的自我反思習慣與能力不但可行,而且必要。

  為此,我藉助學校、家庭、社會,從課上到課外、從教師到學生、從學校到家庭,全方位培養學生自我反思習慣與能力。

  二、嘗試

  這學期,我針對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養成由單一性轉變為多元性,從被動轉變為主動,從靜態轉變為動態,促進學生良好反思習慣的形成,我的具體做法是:

  每課——回顧反思

  學習是一個知識構建的過程,自我反思有利於學生知識的構建。每節課我們都給學生留有一定的回顧反思時間,即:一堂課臨結束時,我們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反思:你有什麼收穫,有什麼體驗,你覺得本課的學習重點是什麼,最感興趣的內容是什麼,你還有什麼不清楚的問題,對老師的教學有什麼建議,你覺得自己這節課表現怎樣??學生透過反思,檢查對照,內化自己的知識結構並確定補習的方向。學生之間還主動交流自己的反思情況。

  每日——自我反省

  作業與評價是習慣養成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鞏固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形成能力的關鍵之一,也是教師瞭解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情況,瞭解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以往的作業設計與評價僅僅停留在“我說你寫,你寫我改,有錯訂正”的階段上,對於學生而言只是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很少去思考自己從中得到了些什麼,有什麼收穫,哪些地方還需改進。

  在實踐中,我做了一些程式上的改進,引導學生進行了以下嘗試:(1)在完成作業前要有“溫故環節”,因為課本是我們學習中的第二位老師。課本知識是最基本的知識,它隨時伴隨在學生身邊,每天做作業以前應當閱讀本課學習內容,進行反思整理,在回顧當天所學新知的基礎上完成作業。(2)在學生完成作業後讓他結合自己的作業給自己一個評價,可以結合作業是否都正確、書寫是否工整、是否可以獨立完成當天作業等進行綜合評價 (一般學生都會較客觀地自評)。(3)睡前反思,學生躺在床上還未入睡時,想一想今天我學到了什麼?一般用分科思考,回憶不起的內容可請教同學,住校生還可適當討論、補充。也可以想想自己一天的心情指數,自己與老師、家長、同學的知心話語,還可以是自己反思自我、體驗成長的過程,自己對於某件事情發表的評論等等,內容並不重要,只要有意義就行,重要的是讓學生養成自我反思的習慣。

  作業的批改也走向了師生間的對話,教師將作業批改的最終落腳點在於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在知識掌握、思維方法或學習習慣等方面的長處和不足上,及時調整和改善學習過程,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形成對學習積極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使作業評價成為學生自我反思、調節、完善的發展過程。如:在一些作業完成較好的'作業本上,不妨寫上簡短的鼓勵語來激發學生的上進心。對於學習習慣暫時落後的學生,更應抓住其閃光點,適時的給與鼓勵。如“你的書寫工整多了,老師相信你下次會做得更好!”,“瞧!付出總有回報!計算的正確率提高了!”,你進步了!繼續努力等。對於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來說,這些尊重、鼓勵的評語,不僅是情感上的補償,更是心理上的激勵與安慰。

  當學生作業中出現審題、觀察、分析等方面的錯誤時,老師可以利用評語進行方法指導,使學生掌握正確的解題方法。“這個結果能使式子有意義嗎”、“用逆推方法試試看”、“怎樣找最簡公分母?”等評語實際是向學生指明思考的路線。

  當教師批閱後再讓學生結合教師的評價找找產生差距(這個差距可能不明顯,也可能較大)的原因。每個學生都會關注自己所努力的或需要努力的事情的成效:“我的作業如何?”實施自我反思,從而找出自己學習中的優點和不足。經過反思,能夠使每一位學生都獲得有益的幫助,使每一位學生都得到肯定和成就感,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明確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每週——在校總結

  寫總結不失為學生自我評價的一種較好的方法,透過回憶、重溫活動的情景,強化學生在校活動中的積極情感,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可以讓學生客觀地認識自我,避免學生的盲目性和自卑心理。教師透過學生總結可以瞭解學生的情感和價值觀,家庭情況等,從而使教學更有針對性。

  我們要求學生每週一次反思,以“總結”的形式進行記錄;同時,針對學生反感以正式文章形式總結的實際,讓學生自主選擇總結方式:以書面總結形式或週末以口述形式向家長彙報在校一週情況。總結內容包括四部分:本週所學所獲,學習中的困惑或不足,本週心情指數以及老師,我想對你說。回到學校後,我利用晚輔導隨機抽部分同學進行現場“總結”,教師與學生細心聽,隨後有時會針對每位學生總結中的困惑進行面對面地解惑,有時會對學生一週的表現進行科學性地評價。

  透過一週總結的方式,學生可以對他所學內容進行總結,寫出他們自己的情感、態度、困難之處或感興趣之處,也可加強學生與家長、學校與家庭的溝通和相互瞭解。新課程強調發展學生交流能力是基礎教育的目標之一,而自我總結無疑提供了一個讓學生自己的語言表達學習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機會。而且總結還可以發展成為一個自我報告,評價自己的能力或反思自己問題的策略。從這個意義上說總結有助於教師培養和評價學生的反省認知能力過程。

  每次考試——得失反省

  根據教學目標,教師在每學期中要配合學校或自行組織適當次數的考試,考試結束後發給學生檢測試卷,學生自己對做錯的題進行訂正,遇到不能訂正的題目可以查閱課本、請教同學或老師,同時寫出錯題原因,然後再小結一下自己在本次考試中表現突出的地方,與同桌交流。長期這樣訓練,學生就對自己的知識結構瞭解清楚,對照學習目標,找出差距,今後的學習會更有針對性。

  每學期——綜合總結

  為了督促學生良好反思習慣的形成,我在每學期結束給學生布置假期作業時,給學生布置一道特殊的數學作業,:讓他們從學習、在校生活、成就等方面進行一次綜合總結,形式也是靈活的: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口頭上的,但一定要真實,開學後在班上進行交流。藉此引導學生關注學習與生活過程,促進學生“更全、更優、更好”地發展。同時利用優秀學生的成功學習經驗和成長過程引導提升其他的學生。

  三、收穫

  如今,我的學生自我反思習慣培養策略已步入軌道,初見成效。我也在操作過程中不斷加以改進,使學生的自我反思更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學生們越來越愛上了自我反思的學習方式,自覺、主動地學習的趨勢正在悄然形成。有的同學和老師聊天時微笑著說:“老師,我現在這樣的學習才叫作享受學習吧?”聽著學生們發自內心的笑聲,目睹學生們學習習慣上的變化與成果展現,我的內心充滿了喜悅。當然,目睹著自己孩子的巨大變化,家長們更是喜出望外。他們在家長會中交流時說道:別看孩子不太懂事,每週回去都懂得主動與我談一下在校一週的情況,同時問起自己家裡情況,增進了我們之間的感情,真是讓人刮目相看。相信,有了自我反思這個好習慣,即便將來升高中,他也會輕鬆、快樂地學好所有學科。

  驚歎著學生的可喜變化,品味著家長的肺腑之言,回首走過的艱辛歷程,我倍感欣慰。自我反思習慣最大的優點不是和別人比,而是和自己比,比自己前後不同的學習情況,避免了因分數競爭而造成心理壓力和厭倦情緒。自我反思是一個人自覺性的基礎,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主導力量。

  如果說,破繭成蝶收穫到的是一份來之不易的美麗與驚喜,那麼我在經歷了用智慧耕耘的習慣養成方法探究的艱難路程之後,收穫到的不僅僅是每一位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更重要的是為每一位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堅信:如果讓學生養成自我反思習慣,並且不斷鞏固學生自我反思習慣養成教育的成果、創新學生自我反思習慣養成培養方式方法,那麼培養出的人才一定是符合新課程理念要求的人才,是自主、創新型的人才。

學習行為習慣反思2

  我國當代教育家葉聖陶曾明確指出:“什麼是教育?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小學階段是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提高學習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獲得成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終身受益。在數學教學中,如何紮實有效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呢?我在教學實踐中著重抓了以下幾點:

  一、 認真聽講的習慣。

  聽講是課堂上接受資訊的第一道大門。學生聽講能力強弱與否,是決定接受資訊多寡的首要因素。課上我要求學生全神貫注地聽講,主要採取正面引導的方法,看到某某學生聽講特別認真,我就適時的表揚。而看到個別不認真聽講的學生,教師可用目光加以暗示。一年級學生很單純,都愛受表揚,因此正面引導的效果會好一些。

  一年級學生由於其特殊的年齡特徵,其思維更具形象性。在具體教學中,我注意教學形式的多樣化與直觀性,儘量利用教學掛圖、教具等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採取多種遊戲的方式進行練習,這樣學生在課上就不容易“走神”,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學習中去。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上課認真聽講的良好習慣。

  二、 積極思考的習慣。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如果不積極動腦思考就不可能學好數學。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不是單純地“教”知識,而是透過引導

  幫助學生去做、去想知識。如在學習“10的分與合”時,在複習鋪墊的基礎上,提問:“10可以分成幾和幾呢?”引導學生一邊分計算棒一邊思考,從而自己得出結論。多問幾個“為什麼”比直接告訴學生“是這樣的”要好得多。

  另外,學生原有知識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也應引起我們的注意。如在進行十幾減9的減法學習時,我才剛開講,有的學生就叫起來: 11-9=2、 12-9=3、 13-9=4??千萬不要以為學生都會了,知道答案的學生都是上過幼兒園的學生,而那些沒上過幼兒園的學生則一無所知。另外,即使那些能說出答案的學生,理解水平也是不一樣的,有的演算法清晰,有的則僅是形式上會背出答案而已,而對於具體的思考過程、計算方法等並不是很清楚。於是我問那些能說出答案的學生:“你們是怎麼算出來11-9=2、 12-9=3、 13-9=4??你能當小老師說給其他同學聽聽嗎?”這就促使那些能說出答案的學生不得不重新沉下心來考慮如何解釋,從而重新思考關於十幾減9的相關知識。而對那些還不會計算十幾減9的學生我則引導:“同學們,其他小朋友都知道了這麼多減法算式,我們可不能輸給他們,趕緊想辦法試試看。”這樣,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就幾乎能全部調動起來了。之後,我再請小老師說說自己的算理、演算法,其他同學進行驗證、補充,學生在相互之間的思維撞擊中學會了知識,獲得了積極的成功體驗。

  三、 大膽發言的習慣。

  發言需要學生將自己的思考過程用言語的形式表達出來,要把內部的知識轉化為外部的語言,必須表達清楚,使別人能聽懂,因此自己內部的思維必須清晰才行,所以發言可以鍛鍊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我在課上儘量創造更多讓學生髮言的機會,注意學生表達的準確性與嚴謹性。但一節課讓學生們發言的機會畢竟有限。有的學生按捺不住,提意見:“老師,怎麼不喊我呢?”我向孩子們解釋:“一節課老師不可能讓全班所有的小朋友都起來回答問題,但敢於舉手的小朋友都是愛學習的勇敢的孩子,老師都看見了,這節課老師喊不到你,以後的課老師會盡量喊你。上課的時候如果你來不及跟老師說你的想法,下課還可以告訴老師呀。”於是,一些課上沒有來得及回答問題的學生會在下課以後跑到我跟前說自己的想法,適時的表揚仍讓他們心滿意足。另外我也注意利用“同位互相說說”、“小組內大家討論討論”、“和你的好朋友商量商量”等形式,讓學生有更多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

  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如果正確且清晰,那是再好不過了。如果學生回答錯了,說明他們對知識還沒有真正理解透徹,而他們的錯誤回答往往能代表一部分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與漏洞,如果我們能很好地加以引導,就有助於學生真正掌握知識。如有一次遇到這樣一道題目:“小紅的前面有5個人,後面有3個人,這一排一共有幾個人?”學生有的說是8個,有的說是9個,於是我請答案是8的一個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他答道:“小紅前面5個人,後面3個人,5+3=8,所以應該是8個人。”我又請了答案是9的學生說自己的解題思路,大家最後都明白應該是9個人。想想一些高年級的學生不喜歡回答問題,恐怕就是因為怕回答出錯挨批評。“你的回答錯了,坐下,聽別人怎麼說的。”“不對,你也好好想想再舉手呀。”諸如此類生硬的批評話語,往往會挫傷學生的自尊心,我們還是應該慎重一些。

  四、 養成動手操作的習慣。

  動手操作是兒童認識事物的重要手段,兒童在動手操作中獲得直接經驗,在“做中想,想中學”。我深信:只有學生確有“感受”,才能真正“理解”。

  為了讓一年級學生易於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數學知識,教材安排了“分一分”“擺一擺”“畫一畫”“圈一圈”“數一數”等大量的動手操作活動。學生在直觀具體的操作活動中能夠積累學習的“關鍵經驗”,而這些經驗是無法教會的,必須由學生自己體驗。例如,在教學“分與合”時,教師讓學生藉助學具,將4個桃放在兩個盤裡: 一盤放1個,另一盤放3個;一盤放2個,另一盤也放2個;一盤放3個,另一盤放1個。有了這一操作的過程,再抽象成數的分與合就有了清晰的表象,實現了由形象到抽象的過渡。

  五、“認真作業”的學習習慣的培養。

  小學數學大綱明確指出:“對作業要嚴格要求。”作業是課堂教學的昇華,作業可以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鞏固課堂學到的知識,加深對課本知識理解。強調獨立完成作業是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好機會。我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做到:

  (1) 認真審題。審題是正確解題的前提。我們在課堂上教給學生讀題方法,要求學生邊指邊讀,強調他們多讀,弄懂題目具體有幾個已知條件和問題,讀中畫重點字、詞,養成用符號標記習慣,同時指導分析對比的方法。

  (2)規範書寫。教給學生寫作業方法,從寫數字清楚,書寫整齊、美觀到格式正確,都有規範要求。要求學生在限時內完成作業。有了時間限制,學生不敢隨意浪費時間。和時間比賽的結果會鼓勵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3) 細心演算。演算是小學生數學學習中最基本的技能。我們訓練學生沉著、冷靜的學習態度。計算必須慎重,切勿草率從事。不管題目難易都要認真對待。對認真演算有進步的同學給予鼓勵表揚,樹榜樣。

  (4)檢驗改錯。在數學知識的探索中,有錯誤是難免的。我要求學生在做完作業以後再認真檢查,發現並改正錯誤。

  總之,一年級學生由於特殊的年齡特徵,光靠老師的工作是不夠的,家長的力量不可忽視。所以,我藉助每一次家長會向家長滲透學習習慣的重要性,讓他們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並和家長交流一些輔導學生學習的方法,爭取家庭輔導與學校教育達到和諧統一。只有多渠道、堅持不懈地抓學生良好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工作,提高學生學習的動力,才能培養出大批具有良好數學素質的有用人才。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