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裝置維修管理及資料庫探索論文

機械裝置維修管理及資料庫探索論文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分析了機械維修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並根據相關問題採取了有針對性的措施,以便提供參考。

  關鍵詞:裝置維修;維修系統;資料處理

  機械裝置的自動化水平不斷提高,使得企業對機械裝置的使用、維護保養及維修管理水平提出了更好的要求,促使企業的管理隊伍趨於專業化、正規化。但存在著諸多問題,尤其是機械裝置故障的維修與處理,如不及時的解決,會造成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停滯,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我們可以透過大資料的運用,提前為裝置的安全狀態進行預警,對裝置進行有計劃的維修保養,將問題解決在故障發生之前,提高機械裝置的生產率。

  一、機械維修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裝置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規範。當前各企業生產經營中使用的機械裝置種類越來越多,技術含量越來越高,因此,對裝置的科學化管理尤為重要。裝置管理制度不健全,使得裝置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無法規範裝置的使用、維護保養、維修、改造及更換等行為,導致裝置狀態無法及時掌控,增加了裝置的故障頻次,使得停產怠工時間加大,不僅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還增加裝置的維修成本。

  2)機械維修人員專業技能有待提高。隨著機械裝置的技術升級,科技含量越來越高,裝置的結構越來越複雜,對維修人員的專業技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然而,隨著生產裝置的不斷更新換代,機械複雜係數的不斷提高,相應的維修管理人員的技能水平卻沒能及時提高,導致裝置的故障發生頻次不斷增加,維修時間加長,因此,企業需要加強維修管理人員的技能水平,來減少由於維修能力不足而帶來的損失。

  3)裝置零配件的管理問題。大型裝置的零配件很多,由於受到企業內部的儲存條件,使用環境及維修資金等條件的限制,導致很多裝置零配件儲存不夠,即使有些零配件也是某些常用零配件或易損件。因此,一旦出現裝置故障,許多零配件需要重新採購,不僅拖延了裝置的維修時間,延誤工期,還有可能造成生產經營活動停滯,給企業帶來更大的'經濟損失。

  4)裝置維修過程中理念落後。目前,許多裝置在維修中依舊保持哪壞修哪的維修方式,一般只檢修和更換故障零部件,並未對損壞的部位進行詳細的統計分析及全面的評估。只是反覆更換損壞的零部件,這使裝置的生產率大大降低,這樣不僅影響企業的生產經營,還會給裝置相互關聯的部位帶來損傷,從而加大了維修成本的支出。

  二、維修管理中問題解決對策

  1)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健全一套科學的完整的裝置維修管理體系,如建立裝置管理制度、人員管理制度、修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行之有效的相應的一套規章制度。從制度上約束和指導裝置科學的、規範的使用、維護保養及維修工作,規範裝置的操作人員,維修保養人員,巡檢人員及大修人員等作業人員的行為規範,使裝置狀態良好,減少計劃外的臨修工作。

  2)加強維修隊伍建設。維修隊伍機械裝置維修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維修人員在檢查時能夠將部分故障隱患排除,這就對企業的維修人員提出了嚴格的要求,還可以為機械裝置管理系統資料庫提供大量的準確的裝置維修資料引數,同類裝置分類比較後,可以對機械裝置執行進行更加準確的安全預警。目前隨著機械裝置不斷升級,對維修人員的知識層次與技能水平有較高的要求,所以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維修隊伍的建設是企業的明智選擇。隊伍的建設有多種形式,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是引進高技術人才,不過這樣大大增加的維修成本支出。其次就是企業培養自己的維修人員,培訓形式可以有很多種,各企業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合理的選擇。

  3)構建裝置備件管理體系。企業的維修零配件供應直接影響了裝置的維修週期,所以構建完善的零配件管理體系是大企業一項重要工程。企業應做好易損件、常用備件的應急儲備工作,並建立備件資料庫,一旦某個裝置出現故障能夠以最快的時間掌握零部件型號及儲備情況,及時修復故障;對於一些不易損壞的零部件,維修部門應當掌握其採購渠道,保證機械裝置出現故障時最快的予以修復;但是損壞後不易採購、加工週期長、維修困難的零部件,企業應根據具體情況對這些零部件的採購及加工渠道進行提前瞭解,或對能夠互換的整體構件進行採購,以保障裝置一旦出現此類故障能夠儘快的修復,將損壞部件採購加工時間排除在維修時間內,保障了裝置的工作效率。

  4)建立資訊化機械維修管理系統。建立資訊化機械維修管理系統為了將裝置的系統引數、使用頻次,作業量、日常維修及大修記錄、換修的零部件引數和部分易損機構的圖紙納入統一的資料庫中。透過對這些資料的分析,做出機械裝置的安全預警,並不斷最佳化裝置的維修保養方案及維修預算管理,安排專人對機械裝置維修情況進行管理監督,保障維修方案的實施及維修效率的提高。同時對這些資料處理還可以找到損壞頻繁的部件,可以透過技術分析看能否找到一種針對性的解決方案,透過對裝置升級改造,降低裝置的維修率,提高機械裝置的生產效率。

  5)將機械裝置的維修與技術改造相結合。機械裝置的維修不要僅僅是要更換損壞零部件,還要透過技術改造減少零部件的維修週期。可以在裝置維修的同時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技術改造,對於某些由於改造成本大的裝置可以採用新材料,新技術對易損件進行升級,增強其綜合性能,減少裝置因經常性維修而造成增加裝置停機時間,保證機械裝置的安全性及使用效率,降低裝置的維修成本。機械裝置的維修管理並不只是在裝置發生故障時採取維修措施恢復裝置的生產力,這屬於事後維修,還包括對機械裝置的日常檢查和定期檢測診斷,在發生狀況前採取有效的措施進行預防性的維修,也可根據機械的作業特點及資料分析,按照時間或作業量對機械進行計劃大修,應對機械進行全面和徹底的檢查,修復或更換磨損、變形到限和疲勞、蝕損、老化的零部件,消除故障和隱患,以恢復機械的經濟性、可靠性和機件的堅固性(耐用性),延長機械的使用壽命,降低企業經濟損失。

  參考文獻:

  [1]線步文,許紹興,劉國強.裝卸機械維修方式改革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4.

  [2]陳澤均,龔雯.機電裝置故障診斷與維修技術,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