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生物學德育教學計劃

關於生物學德育教學計劃

  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主渠道,因此德育教育是學科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發揮學科教學的特點,把學生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是學科教學責無旁貸的義務和責任。生物學科在新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滲透德育教育作如下計劃:

  一、挖掘新教材的德育素材,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是每一個公民應有的基本素質,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是學科教學的重要環節,教材中有關愛國主義的德育素材豐富,若能充分利用則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1、利用小資料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新教材的第一冊中有小資料28處,其中多處涉及我國古今生物科學的成就,這些成就就是一份愛國主義的好素材,充分利用起來有利於學生增強愛國信心,立志為國爭光的決心。

  2、圍繞新教材中研究性課題開展活動,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研究性學習是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生物教學中,筆者抓住了新教材中提供的研究性課題“調查媒體對生物科學技術發展的報道”,明確了調查中要特別關注我國生物學技術發展的報道,開展調查研究活動,看看祖國的生物科技發展情況,想想自己的努力方向,以報告會的形式總結自己的調查研究結果。透過這樣的調查研究活動,促使了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

  二、利用生物科學發現史,滲透科學態度的教育。

  一個生物科學發現史就是一個好的德育素材,它包含了科學家的`思維、分析、假設、判斷和推理等全過程,是科學家的科學態度、嚴謹作風、勇於探索的結果。生物新教材第一冊中有關生物科學發現史有關酶的發現、光合作用的發現,有助於學生理解酶、光合作用的相關知識。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些德育素材,對學生加強科學態度的教育,以此促使學生科學素質的進一步培養。

  三、引導學生閱讀新教材中的“課外讀”,滲透崇尚科學、反對迷信的教育青年學生的大腦易接受非現實的東西,加之學習上競爭的壓力,往往就可能使缺乏價值判斷標準的青年出現精神空虛而走入歧途甚至誤入邪教。

  因此,在教學時不可忽視學生積極的精神需求,教育學生要崇尚科學、反對迷信。課外讀是生物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它增加了教材知識的延展性和可讀性,為學生開拓視野提供了素材。應充分引導學生對其進行閱讀、分析並加以理解,同時教師應幫助學生挖掘其內涵,滲透德育教育。如“探索大腦的奧秘”分析了人類大腦左右半球的功能及科學家對大腦研究的成果的展望。這些素材不僅拓展了知識、增強了可讀性而且體現了科學性,教學中對學生要加以正確的引導,促使學生學會用科學的方法分析問題、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防止誤入歧途,毀了自己的美好前程和理想。

  四、合理運用新教材相關知識,滲透辯證唯物主義教育。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是新教材中的觀念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教學中滲透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幫助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是生物學科教學的重要環節。生物體本身以及生物體與環境之間就存在著辨證唯物性。只要在教學時合理運用這些知識就容易幫助學生形成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如,“生物的遺傳與變異之間的關係”、“生物都能適應一定的環境,也能影響環境”等內容,都充分體現了對立與統一的關係,教學中只要合理運用、因勢利導就能幫助學生樹立對立統一的觀點。

  黨中央強調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強調德育應被重視,但實際操作中仍不能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值得學科教學的教師注意,學科的教育教學不能重智輕德,愛因斯坦在1935年悼念瑪麗居里夫人逝世時說“第一流人物對於時代和歷史程序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還要大”。

  總之,透過對生物課堂的德育滲透,因勢利導,循序點化,能使課堂豐富有趣。在滲透辯證唯物主義、愛國主義的過程中,師生進行感情溝通,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教學中長期創設情境隨機滲透德育教育,能陶冶和薰陶學生,使其通文悟道,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識,準確表達和靈活運用知識並發展智慧,培養良好的學習品質和道德,促進學生學習動力的形成,達到全面育人的目的。德育滲透並不是急功近利的,它需要長期積累,潛移默化,是一項系統工程。教師的師德、情操、教學素質、能力及人格魅力等隱形教育的影響,是保證德育教育功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師要有良好的事業心、責任感以及過硬的教學本領和基本功,才能使教書育人達到最佳的統一,使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