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的結構》評課稿

《基因的結構》評課稿

  這節課內容選自人教版高三選修課,主要講述原核細胞的基因結構和真核細胞的基因結構兩部分內容。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本著“以人為本,探究創新,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的教學理念,並在教學中積極落實。

  這節課教學目標清晰,無論是知識領域目標、還是能力與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三維目標達成度較高。教學中老師以基因研究發展歷程為線索貫穿整節課,對學生進行了科學史的教育。教師藉助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建構基因相關內容的知識網路,充分重視基礎知識的核心概念的形成,並正確處理預設和生成的關係。我認為是相當出彩的一節課。

  現在,很多老師在上公開課時,都會藉助現代化的媒體技術,為此花費很大的精力,其效益有時卻並不明顯。我們很少看到運用傳統的板書、掛圖、標本、模型等。據說,國外在上一節課後,能算出賬來,如你用了多長時間的電視機,能算出摺合多少折舊費,用了多少度電,你使用的教具花了多少錢,你準備這些材料花了多少時間,時間就是錢啊!這樣就能核算出這節課的成本有多高,然後再除以這節課孩子得到的培養和提高有多少。從這點上來說,包虹老師課上師生在黑板上對互動形式的概念圖的運用上就很高明,強化了基礎知識的.核心概念,也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

  值得商榷的是包虹老師雖然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上下了功夫,但是卻流於形式,僅停留在讓學生彙報提了幾個問題,即量上。當然,一節課由於時間的限制,要照顧方方面面是很難做到的,更何況包虹老師是借班上課,其難度可想而知,基於她對學生的瞭解,恐怕也僅能做到如此。不過由於教師本身的基本素養全面、紮實,在師生交往中表現得較融洽,為這節課增色不少。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