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的科學家竺可楨評課稿範文

卓越的科學家竺可楨評課稿範文

  昨天聽了徐校長的一節課《卓越的科學家竺可楨》,受益匪淺,深受啟發。整節課的教學流程看似樸實,但卻蘊含著精妙的設計。下面我就沿著教學流程揣摩一下徐校長的設計意圖。

  1、複習部分。徐校長設計了積累詞語、複習分段。透過複習詞語,減少遺忘,積累學生的詞語,豐富詞庫。複習分段,可以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

  2、提出三個問題,讓學生自學:1、竺可楨為什麼寧願每天步行穿過北海公園上下班?2、他透過在北海公園岸邊觀察和請人幫助瞭解,記載了哪些自然景象?3、竺可楨在調查研究中取得了哪些成就?讓學生圍繞教者設計的問題自學,有助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自學能力,有助於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

  3、出示一個設問句“竺可楨走北海公園,是為了觀賞景色嗎?不是,他是來……”進行重點訓練,請學生讀出設問句的語氣,把設問句改成陳述句,比較兩種句式,體會設問句的`特點,讓學生說一個設問句。透過句子訓練和反覆得讀,培養了學生的語感。讓學生透過讀,體會到了設問句的特點和作用,這樣對今後寫句、寫話有很大幫助。同時,進一步理解了文字中竺可楨步行上下班的原因,以及專心科研的精神。

  4、竺可楨是怎樣走北海公園的?抓住“來來回回”“度過多少個美好春天”這一句話。反覆研讀,品讀文字,體會感悟竺可楨持之以恆的品質,這樣,科研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對重點句的把握。

  5、讀第三自然段,想想觀察到了哪些物候?如果是你,你還能觀察到春天的哪些物候?引發學生思考,說句,進行思維訓練,語言訓練,發展學生感性思維,帶領學生走進文字,體會竺可楨記錄詳實、細心、嚴謹的科研作風。

  6、理解竺可楨取得的成就。理解第五自然段竺可楨繪製北京春季物候圖。抓住動詞:積累、繪製、表明、提供,把握這四個詞的內在聯絡,讓學生體會內在順序,可以提高學生寫作和用詞用句能的力。

  7、抓住溫度表磨破口袋蓋布小細節來突顯竺可楨持之以恆的品質。

  從課堂教學的程式看,緊緊問繞三個問題,逐層推進,設計出從易到難,以語言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思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徐校長從聾生的認知特點出發,注重朗讀訓練、句子訓練和詞語積累;注重“問題”的設定,將“問題”作為學生開啟課文大門的鑰匙。因此,課堂教學中用於講析的時間大大減少,用於實際訓練的時間大大增加。從訓練的取材與手法來看,教師巧妙地利用教材本身含有的材料,充分地反覆地利用課文,對學生進行朗讀和語言訓練,進行大量的思維訓練,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值得商榷的一點,就是講竺可楨透過在北海公園岸邊觀察和請人幫助瞭解,記載了哪些自然景象?這個問題講解時,個人覺得不要將講竺可楨觀察的和別人觀察到得物候現象分開,竺可楨觀察了幾項,別人觀察了幾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