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與編碼》評課稿
《數字與編碼》評課稿
昨日觀摩了一節錄像課《數字編碼》。這課是原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數學廣角的第二課時。本節課主要是透過學習身份證號碼中蘊含的一些資訊和編碼的含義,探索數字編碼的簡單方法,向學生滲透數學編碼的數學思想。
本節課最成功之處是老師將數學與生活密切地聯絡在了一起。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數學編碼”與生活息息相關,離開生活教學“數字編碼”是不現實的。本節課很好地處理了生活與數學之間的關係。在上課之前,老師讓學生先蒐集家長的身份證號碼的資訊,在課堂上圍繞身份證號碼展開了一系列的學習與探索,結合學生蒐集的身份證資訊,學習身份證號碼各個數字所表示的含義。老師準備了大量的圖片素材等感性材料,比如車牌號碼、門牌號碼、圖書條形碼、、、、、,讓學生及在場聽課的老師大開眼界,最後透過自編學號,進行擴充套件與延伸。教學自始至終關注生活,又充分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思想。
《數學編碼》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初步掌握身份證編碼的編排方法,體會編碼編排的合理性、科學性、優越性。聽完這節課後,有個問題始終縈繞在我的腦海中。在《數字編碼》這節課中如何讓編碼編排的合理性、科學性、優越性在我們的數學課堂中能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小學數學老師面對的是一群只有十來歲、天真無邪的兒童,不可能向他們講授一大堆純理論性的編碼知識。我們的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話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如何做到深入淺出?學生需要的是什麼樣的數學知識?這需要我們數學老師進一步反思的東西。學生需要胚胎型的、原生質的、一種有利於他們將來可持續發展的數學知識,需要經歷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
在此需要進一步深掘教材的編寫意圖,進一步整合現有的教學資源。從學生最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尋找教學素材。透過分析教材,身份證編碼的科學性體現在位數、地址碼、日期碼、校驗碼的設定。在教學中重點落實這方面的知識。我們的學生是帶著已有經驗的,對身份證號碼的知識有初步瞭解的個體進入課堂的,但他們對於編碼方面的知識的瞭解是零星的,無序的,感性的。學生已有的知識正是我們實行數學教學的起點,教師的任務就是將學生已有的知識透過觀察、實驗、猜測、驗證,進一步整理、抽象,深化,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出現了一個亮點。比如在討論身份證號330323 196180405 5314中的日期碼19680405中4前面為什麼有個零,能不能去掉這個0?學生回答沒有這個0就弄不清後面的`數字是月份還是日期?在此我們不得不驚歎我們學生的智慧與應變能力!我們要為我們的學生鼓掌。可惜在這個環節,執教老師把這個問題草草結束了,按自己預定的教學設計進行下一環節的教學。學生的討論就這樣戛然而止。如果這個時候教師能把問題再度丟擲,讓學生繼續討論,比如我們可以從學生身邊最熟悉的學號討論,一個班級只要兩位數的編碼就可以區別出班中任一位同學,但是對於我們一個年級段、一個學校、虹橋學區,樂清全市的學生兩位數編碼夠嗎?由此過渡到身份證編碼,如果去掉身份證號碼中的地址碼跟校驗碼或者只有地址碼,身份證編碼會遇到什麼問題?再者我們不使用地址碼、出生日期碼而用一個人的身高、體重或者衣服的尺碼代替又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身份證編碼有它的過去(15位),有它的現在(18),也有它的未來。同學們你們能暢想一下10年,20年或者幾百年以後我們的身份證編碼又會怎麼樣呢?教師透過創設一個個開放性的問題,一環扣一環,隨著學生的討論順著學生的思路從不同角度去引導,相信會有更多精彩的課堂生成的東西。讓學生在不斷的觀察、質疑、猜測、驗證的過程中體會到身份證編碼的合理性、科學性和優越性。教學中出現的亮點與靈感稍縱即逝,需要及時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