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國際家庭日活動通訊稿範文

社群國際家庭日活動通訊稿範文

  5月9日,在母親節、國際家庭日即將來臨之際,香梅一社群開展“愛在母親節,濃情家庭日”手工編織活動。

  活動當天,社群邀請了2名擅長手工編織的巾幗志願者。她們平日裡特別喜歡手工編織,幾乎是“活不離手”。此次活動,阿姨向大家展現瞭如何將不起眼的毛線變成生氣與活力,美觀與實用的生活用品。在阿姨們的悉心指導下,婦女同胞們一邊聽講解一邊動手實踐,看似複雜的製作程式,一一化解。經過近兩個小時,一個個顏色鮮豔、樣式可愛的手機套、小襪子就“新鮮出爐”,大家看著自己親手編織的作品滿懷喜悅,愛不釋手。

  活動室裡不時傳來阿姨們開心的笑聲,平日裡,她們既是母親,又是一個家庭的中心,社群希望此次活動在豐富居民的業餘文化生活的同時,也能夠更好地聯絡婦女姐妹之間的情感,更好地營造出 “家庭和美、鄰里和睦、社群和諧”氛圍。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縮小了的社會,是兒童生活的第一個環境、成長的搖籃,兒童時期是人一生最重要的時期,這一時期良好的心理發展,將是一個人終生心理健康的基礎,堅強的意志品質、良好的自主性、自信心,良好的人際關係,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這些優秀的心理品質,也是以兒童和少年時期的心理健康發展為基礎。學生的心理是否健康發展,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必要的心理輔導。

  一、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的原因

  我國教育家謝覺哉曾經引用古人說過的話“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

  不聞其香”,“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其原意雖然是為了說明擇友之道,借用來說明家庭環境對人的影響,也是很能說明問題的。我們認識到,家庭氣氛中有一些因素對兒童的心理健康是具有特別重要的影響。

  (一)父母言行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影響

  家庭是孩子最幸福的搖籃,父母是孩子心目中最親密,最可信賴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有著極大的影響。

  有些家庭家長感情不合,使孩子得不到足夠的關懷和照顧,使他在精神上感到孤獨與無助。父母爭吵時,言行粗魯,不僅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也會使他變得急躁,情緒不寧,性格孤僻,不合群。

  有些家長情緒極易波動,會無原則地隨意亂髮脾氣,這樣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會在孩子的心裡蒙上陰影,會使孩子產生敵對、自卑感等不良心理效應,有些甚者會使孩子有樣學樣,影響孩子以後在人際交往中的待人處世。

  有一些家長,會以自己的喜怒哀樂來決定對孩子的親疏遠近。高興時就對孩子又親又抱,事事滿足;若是在不高興的時候,就對孩子冷漠以待,不聞不問。這樣容易使孩子顯得神經質、冷淡、在與別的孩子交往時喜怒無常,變換不定。

  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不要認為只有你同孩子談話、教訓他、命令他的時候,才是教育。你們是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也在教育著孩子。你們怎樣穿戴,怎樣同別人談話,怎樣談論別人,怎樣歡樂或發愁,怎樣對待朋友或敵人,怎樣笑,怎樣讀報——這一切對孩子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父母教育方式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影響

  1、期望過高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觀念在具有重視子女教育傳統的中國社會里根深蒂固。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在兒女身上寄託著父母甚至幾代人未圓的希望與夢想。現在絕大多數小學生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的全部希望都壓在了一個孩子的身上。因此,孩子從小就像一隻身負重託的蝸牛,在人生成長的道路上艱難地爬行。

  他們要求孩子從小就按自己的意志發展,根本不考慮孩子自身的興趣、能力和其他個性特點。當孩子達不到自己期望的目標時,要麼大失所望,撒手不管;要麼就遷怒於孩子,大打出手。在我們的身邊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孩子除了在學校的學習之外,父母連孩子的雙休日都給霸佔了,送孩子學音樂、學舞蹈、學書法、體育……安排得滿滿的。這樣的事情天天照樣進行著:可憐的父母們,正在為塑造他們自己心目中的音樂家、舞蹈家、畫家、書法家……而忙碌著,他們哪裡知道在孩子心裡深處早已播下了厭倦的種子!如此一廂情願的家庭教育,怎能不給兒童幼小的心靈蒙上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

  家長的心態決定了孩子的成敗,如果過分強調孩子的成績,往往適得其反。家長對孩子說:“考試考不好就揍你。”這些話往往令孩子心裡更加緊張,一緊張什麼都忘了,還能考出好成績嗎?其實,成長是一個過程,家長應該在乎孩子的每個過程,而不是隻盯著那個結果。用一顆平常心,培養一個平常人。

  2、保護過度

  對孩子的尊重不等於放縱,關愛更不等於溺愛。父母對孩子的過渡溺愛,使得孩子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自己所獲得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自己想要什麼就應該得到。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觀,使得孩子一步入社會受到一丁點打擊就會萎靡不振,產生抑鬱、人際關係敏感、適應不良等心理障礙。例:

  媽媽對明明說:“兒子,你是媽媽唯一的寶貝,是媽媽的一切,媽媽願意為你做最大的犧牲。”結果,明明4歲了,媽媽還是整天喂他吃飯,給他穿衣穿鞋。明明上幼兒園了,他卻這也不會做,那也不願學,而媽媽還是一如既往的替他做事,這樣下去漸漸地會使明明感到自己不如別人,他將面臨一個陌生的世界,而逃避應負的責任,使他缺乏責任心和自信心。

  父母對孩子千依百順,當發現他們存在這些問題時並沒有及時進行有效的防預措施,僅僅只是從物質上不斷地給以補償。這樣的月積日累,孩子心理障礙逐漸惡化,隨之也就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二、開展有效地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一)營造氛圍 真誠溝通

  1、要學會傾聽孩子說話。

  我記得有一位名作家說過:“人最可怕的敵人,就是自己沒有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在過高的要求和不斷的批評下,有些孩子反而失去了信心和毅力。久而久之,甚至疏遠自己的父母,喜歡與同齡的朋友在一起聊天、玩耍,與父母沒有太多的溝通,彼此之間的共同語言也漸漸少了。父母越來越不懂得自己的孩子到底在想些什麼,孩子也不明白父母為什麼一點也不理解自己,處處地管束著自己,覺得自己像那籠中鳥一般。其實,到了這種時候,父母與子女就應該需要心平氣和地坐下來,拋開那濃重的“火藥味”,好好地交談一次,把各自心中的話說出來,才能彼此得到理解,才能重新擁有一個更溫馨更知心的家庭!

  家長往往習慣於自己說話,讓孩子聽話。在學校裡一個教師面對幾十個學生,主要也就是教師說,小學生說話的機會相對少,說心理話的機會更少了。家庭應該是孩子說心理話的地方,家長要注意把說話的機會留給孩子。鼓勵孩子多說話。家長不能因工作忙而忽略了與孩子的思想交流。

  2、要學會寬容與約束

  家長應平等地對待孩子,在寬容孩子的同時要給孩子必要的約束。過分寬容則陷於溺愛,過分嚴格則寡愛。學校提倡“多鼓勵、表揚學生”,家長要明白這樣的道理。孩子快樂的性格不會是在訓斥聲中養成,家長的適時表揚比其他物質獎勵更能幫助孩子養成好品性,表揚孩子與約束孩子的不良行為不構成矛盾,奠定孩子愉悅的幸福人生基礎從鼓勵與表揚開始。

  家長與孩子能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對孩子不成熟的行為進行限制,並堅持正確的觀點,使平等尊重與適當限制相結合,有利於兒童獨立性、自信心與能動性的養成,具有直爽、親切、愛社交、能與人合作、講友誼、愛探索等特點。因此,父母要愛孩子,理解孩子,並用合理、科學的教養方式和教養態度來對待孩子。父母只有充分尊重孩子,從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個性差異出發,因材施教,這樣才有可能達到你所期望的教育效果,有利於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二)接觸大自然 接觸社會生活

  親近大自然是孩子們十分嚮往和感興趣的事。現代家庭中幾乎只有一個孩子,加之城市居住條件改善,住樓房者居多,無形中造成孩子與同齡人缺乏交往的機會。孩子們從學校回到家庭,從群體生活進入獨戶生活,心理上難免產生一種孤獨感,而且學校組織的學生社會實踐和郊遊是集體活動,不能替代學生個體的社會活動,所以家庭教育要鼓勵孩子接觸大自然,接觸社會。放學後讓孩子在開放的空間盡情地舒展身心,休息日讓孩子在藍天下草地上,曬太陽,弄一身泥,親近大自然。鼓勵孩子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培養孩子為他人服務的行為與愛心,體驗不同的學校角色、家庭角色、社會角色,體驗生活的多姿多彩,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完善人格。

  回顧成人走過的孩提時代,恐怕沒有什麼比大自然對孩子更有吸引力了。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很多佳作都是寫他的童年趣事。這些往事幾乎都飽浸著大自然的濃墨重彩,叫人難以望懷,銘刻於心。家長們不可忘了自己的童年,也不可記忘了讓孩子們渡過自己最喜愛的那段時代。美國心理學家唐納德·倫德伯格認為,人們在生理上生活上的需要得到滿足以後,就會產生一種發展人自身潛力的需求,一種追求美感刺激的需求,一種創立人們自己個性和性格的需求。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最早接受的也是家庭教育,為了孩子的健康發展,為了家庭的幸福美滿,讓我們一起努力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

  為營造社群家庭和諧幸福的良好氛圍,值此5月15日第20個國際家庭日之際,圍繞中國紀念活動的主題“人人健康、家家幸福”,新區鴻運苑第一社群以“幸福鴻運苑”為主題在社群廣場開展“國際家庭日”宣傳活動。

  活動現場,社群工作人員向過往居民宣傳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家庭美德內容,發放了百餘份《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婚姻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教育法》、《計劃生育政策》、《二胎生育政策》等宣傳資料努力宣傳擴大居民對單獨兩孩政策和優生優育知識的知曉率,同時也積極宣傳家庭和睦、增進夫妻感情等方式,發放避孕工具,提高社群居民對家庭問題的認知度,增強“家庭”意識,促進家庭的和睦健康,紮實推進幸福家庭建設和家庭人口文化建設。

  透過此次宣傳活動進一步結合社群實際,把開展國際家庭日主題活動作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具體行動和生動體現,為努力營造家庭和諧社群奠定基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