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精於勤行成於思閱讀題及答案
業精於勤行成於思閱讀題及答案
業精於勤,行成於思
耿榮
【閱讀導引】
這篇議論文引經據典,重提國學名言,是治學求學必讀的好文章。閱讀本文要重點把握好論證方法的運用,特別是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想借鑑其精髓,首要是讀通文字,理清文思脈絡。
①有學者說:上大學的人多,並不等於“讀書”的人多。我的理解是:上學念課本不等於讀書;有相當一些人上學並非為了求知識,而是為了拿文憑,不是學生是“考生”。如今人心浮躁,連寫論文都不肯花心血,而是找“X手”,或抄襲、克隆,走捷徑。這種治學態度,難道能造就出大師級學者嗎?
②三歲而孤,苦學成名的唐代大師級作家韓愈,對於求知識有過十分精闢的見解,其名篇《師說》便是他在這方面的代表作。他對求知識的議論,足以啟發後世者的還見於他的另一篇著作《進學解》。如“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這兩句話,言簡意gài,可謂至理名言。1200年來,多少有志者都把這兩句話作為“座右銘”。
③“勤”就是不懈怠,盡心盡時盡力,一以貫之,非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反之,把求知識當作一種消遣,像兒童貪於遊戲一般,完全是一種“玩”的心態,就叫做“嬉”。而“思”則是踏踏實實,精益求精,尤其要肯於開動腦筋,下苦功夫思考,對任何事情都要問一個為什麼;反之,馬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凡事不獨立思考,多是人云亦云,這就叫做“隨”。
④古今中外,凡在學業上有大成就者,沒有不“勤”的,沒有不“思”的。司馬遷作《史記》,長達五十二萬六千多言,成為我國第一部傳記體通史。他以終生實踐,不惜萬里跋涉考察,一點一滴地蒐集掌握了繁雜的原始資料,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終著就一部帶著作者心血的史書,體現了“業精於勤”這條真理。
⑤21歲的愛因斯坦從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畢業,一面工作,一面刻苦學習,有時為思考一個問題,竟廢寢忘食。自1901年到他1945年退休,每年都要發表一至二篇有重要價值的論文,科學界認為“我們這一代的物理學史中,愛因斯坦的地位將排在最前列”。他最突出的成就是創立了相對論,揭示了高速運動物體的力學規律,顛覆了幾百年來形成的有關絕對空間和絕對時間的概念,這是人類認識史上的一次重大飛躍。“行成於思”成就了愛因斯坦,使他終生有所發現,有所進取。
⑥也有相反的例子。有的人年輕時刻苦勤奮,其詩文譽滿朝野,可是隨著仕途步步攀升,文采卻一天天滑了下來。南北朝著名文學家、曾在南朝的宋、齊、梁三代做官的江淹,就是這樣一個典型。這個江淹梁代曾任“金紫光祿大夫”,被封為“醴陵侯”,他的詩文稱《醴陵侯集》。據《南史》記載,他年輕時候,一貧如洗,由於發憤圖強,刻苦自學,寫出了非常精彩的詩文,名噪一時。江淹做了高官和在文壇享有盛名以後,生活優遊,自我滿足,不再進取,可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到了晚年,才思大大減退,詩平文淡,再也找不到當年的才情詩意。當時人們都說他“江郎才盡”了。
⑦與此同時,還有一則類似神話的傳說:江淹有一天夜裡,夢見一個人,自稱是郭璞(晉代一位著名文學家),他對江淹說:“我有一支筆,留在你這兒好多年了,請歸還給我吧!”江淹向懷中一摸,果然揣著一支五色彩筆,就還給了郭璞。從此,江淹再也寫不出精彩華章了。這個傳說雖然載入了《南史·江淹傳》,但是可以肯定地說,完全是無稽之談。不過“江郎才盡”成了一句流傳甚廣的成語,凡是本來頗具才華的詩人、作家,如果後來或做了高官或上了年紀,再寫不出好作品的,人們便會說他“江郎才盡”,或稱為“江郎失筆”。
⑧“業精於勤”和“行成於思”,都取決於一個人的恆心,恆心是一切成才成功的`基礎。德國詩人席勒寫過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孔夫子的箴言》,其中有這樣的告誡:“只有恆心可以使你達到目的,只有博學可以使你明辨世事,真理常常藏在事物的深底。”
(選自20XX年10月29日《渤海早報》文/高 深,有刪改)
1. 根據第②段中拼音寫漢字。
“言簡意gài” ( )
2.(1)請把文章第①段中畫線的句子改成陳述句,不改變句子原意。
(2)簡述文章第①段中畫線句子的作用。
3.文章⑤⑥段運用了 的論證方法,其作用是
4.簡述第7段在文中的作用。
5.下列不適合論證本文中心論點的一項是( )
A.曹雪芹寫紅樓,“披閱十載,增刪五次”,耗盡一生。
B.馬克思寫資本論,以閱覽室博物館為家,全心全意,廢寢忘食。
C.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覆覆把《易》全部讀了許多遍,又附註了許多內容,不知翻開來又捲回去地閱讀了多少遍。
D.三國時期的曹植,在兄弟的逼迫下,寫出了七步詩。
1800
【第2版《業精於勤,行成於思》參考答案】
1.賅
2.(1)這種治學態度,是不能造就出大師級學者的。
(2)用反問的修辭手法來強調不嚴謹的治學態度對治學成就的重要影響。
3.對比論證 用司馬遷、愛因斯坦和江淹的對比事例證明了“古今中外,凡在學業上有大成就者,沒有不“勤”的,沒有不“思”的”,從而使文章的論證更有說服力。
4.第七段進一步論述了江郎失筆這個故事是是無稽之談,但是像江郎這樣的人是大有存在,從側面證明了“業精於勤”這條真理。
5.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