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幼兒美術區活動佈置新家的剖析與思考

對幼兒美術區活動佈置新家的剖析與思考

  幼兒園美術區是支援幼兒審美、感知和表達表現的載體,也是讓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自由天地。它有三大獨特功能:一是有相對固定的空間。美術區既可以作為幼兒園審美教育與主題活動的感知體驗區,又能和集體美術教學活動有機銜接,使幼兒隨時隨地感知、體驗和創造表現。二是有彈性的活動時間。相比集體教學活動,美術區活動的時間更為靈活,它能滿足幼兒個體參與的興趣和需要,使每個幼兒按照自己的速度進行學習。三是可供幼兒自主地體驗與表現。幼兒在美術區中既能與各種工具材料進行互動,感受它們獨特的表現效果,又能對自己感興趣的工具材料進行嘗試,形成個性化的表現。

  鑑於以上功能,美術區應該成為幼兒樂於參與、充分體驗、自由表現的樂園。但是,在實踐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場景:美術區中沒有幼兒參與,或僅有個別幼兒短暫停留後離開;美術區中雖有幼兒在塗色或撕紙、摺紙,但是幼兒面無表情,看不出半點興奮與喜悅;美術區中幼兒在無奈地繼續集體美術教學活動未完成的“作業”……這些場景暴露出的問題是:其一,活動內容無趣,缺乏新意。美術區的活動內容大多都由教師預設,如為水果寶寶穿衣服、學習折花朵等,這些內容可選擇性和可變通性較差,對幼兒來說缺乏吸引力。其二,活動材料較為單一。美術區的活動材料以水彩筆、蠟筆、手工紙、固體膠居多,幼兒藉助這些材料進行塗色或繪畫,單調的塗色練習和單一的用筆作畫難以激發幼兒的創作慾望,幼兒往往迫於教師的要求被動完成任務。

  對“佈置新家”活動進行的剖析與思考

  為了解決美術區活動中存在的`問題,真正發揮美術區的獨特功能,我們以中班主題活動“我愛我家”中的美術區活動“佈置新家”為例,嘗試對原有的活動內容和材料進行調整和再設計。

  “佈置新家”是中班新教材《學習活動》“我愛我家”主題中的一個素材點,這一活動在美術區中原有兩種呈現方式:

  一是教師提供玩具傢俱和若干紙盒,幼兒根據傢俱的不同功能進行分類擺放。如將沙發、茶几、電視機等放在一個盒子中,佈置成客廳;將小床、大櫥、電視機等放在另一個盒子中,佈置成臥室等,以此類推。教師在活動中觀察到,剛開始幼兒被迷你傢俱的逼真、小巧所吸引,玩得不亦樂乎,但重複幾次之後,幼兒對玩具的新鮮感慢慢消失,活動的興趣逐漸減弱,參與此區域活動的幼兒越來越少。

  二是根據素材點提示,教師提供紙盒和手工紙,幼兒嘗試運用手工紙摺疊小方凳,並將幾個小方凳拼在一起,做成各種傢俱佈置新家。教師在活動中觀察到,雖然摺疊方凳比較容易,但一個方凳要經過5個步驟才能完成,而且連續摺疊多個方凳才能拼出傢俱,方法單一、無趣,耗時較長,幼兒缺乏耐心,很多幼兒摺疊1~2個方凳後就離開了美術區。

  基於問題進行調整和再設計

  針對美術區活動中幼兒的上述表現,我們從引發興趣、便於操作、激發創造性等角度出發,對原有的活動內容和材料進行了調整,具體如下:

  首先,針對第一種呈現方式,我們在原有活動材料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輔助材料,如小娃娃、玩具小人、橡皮泥等。教師在活動中觀察到,有的幼兒將玩具小人擺放在客廳裡,把他當做新家來的客人;有的幼兒把小娃娃“請”到了臥室,一邊擺放一邊講起了故事,神情十分專注;有的幼兒用橡皮泥捏出了小碗、各式菜餚等,學著成人的樣子做飯……幼兒玩得興致勃勃,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用各種形式佈置新家。

  其次,針對第二種呈現方式,我們捨棄用摺疊方凳表現傢俱的煩瑣操作步驟,取而代之的是提供畫有不同線條的簡易圖紙,如製作桌子、椅子、床、衣櫥的簡易圖紙,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製作。藉助圖示提示,幼兒可以嘗試分辨不同線條的操作方法(直線——用剪刀剪,點點線——向前折,長短線——向後折),運用折一折或剪一剪的方法,簡單的幾步操作就能製作出簡易傢俱。

  經過調整後的“佈置新家”活動不僅簡單易操作,更重要的是給幼兒帶來無限的想象空間。如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擺放“衣櫥”裡的物品,即在製作完成的“衣櫥”裡添畫裙子、褲子、鞋子等:也可以用畫一畫、折一折的方法,為小床鋪上被子,讓小寶寶在被子裡舒舒服服地睡覺(如圖8);還可以為佈置好的新家新增盆栽植物、電視機等(如圖9)……在積累了前期根據圖紙製作傢俱經驗的基礎上,後期幼兒還能嘗試擺脫圖紙,自己設計製作各種物品。教師在活動中觀察到,調整後的表現方式將剪、折、畫組合運用,簡單易行且能無限變通的操作方法受到中班幼兒的喜愛,幼兒的參與興趣隨著傢俱的增多而不斷增強,幼兒的創意讓“新家”變得更加溫暖、富有情趣。

  活動調整後的反思

  調整後的美術區活動“佈置新家”很受幼兒的歡迎,我們認為其關鍵在於活動設計中凸顯了以下要素:

  趣味性

  家對於幼兒來說是最熟悉的地方,幼兒在家中也許每天都會生成許多精彩的“故事”。“佈置新家”的活動,讓幼兒把一個個發生在家中的有趣“故事”搬到模擬的家中進行演繹,在玩的過程中感受和家人的親近,體會家的溫暖。中班上學期的幼兒以直觀感受為主,既能做又能玩的物品常常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幼兒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調整後的“佈置新家”活動可以組合運用剪、折、畫,幼兒既可以獨立製作,也可以和同伴合作,還可以將製作完成的作品任意重組擺放,組合成自己喜歡的房間,大大增強了活動的趣味性。

  變通性

  調整後的“佈置新家”活動,操作方法簡單,變通性較強。如第一種呈現方式將高結構的現成玩具和低結構的橡皮泥進行組合,第二種呈現方式涵蓋了對圖示的理解、根據圖紙進行立體制作和遷移已有經驗拓展製作等內容,為幼兒提供了更大的創造空間。當教師設計的活動內容既富有童趣,又有足夠的可變通性時,就會引發幼兒的探索興趣,使幼兒在不斷嘗試與體驗中感受快樂。

  整合性

  美術區不應該是單純地為繪畫而設的活動區,而應該和其他領域相整合。《3~6歲兒童學習和發展指南》的健康領域(動作發展目標)中提出:中班幼兒能沿輪廓線剪出由直線構成的簡單圖形,邊線吻合。在教育建議中指出:幼兒園在佈置娃娃家、商店等活動區時,(教師)要多提供原材料和半成品,讓幼兒有更多的機會參與材料製作。“佈置新家”的美術區活動將藝術領域的表現創造和健康領域的動作發展有機整合,促進了幼兒的多元發展。

  銜接性

  美術區活動和集體美術教學活動都是幼兒感知體驗和表現創造的主要途徑,雖組織形式不同但有著各自的優勢。在實際操作中,應將兩者進行有機銜接,美術區活動既可以成為集體美術教學活動的前期經驗儲備,也可以是集體美術教學活動的延伸和拓展。“佈置新家”活動是集體美術教學活動“我家的房間”的“前奏曲”,幼兒透過“佈置新家”瞭解了不同房間的不同功能,在做做、玩玩中幼兒對家有了更親切的情感體驗,為創作“我家的房間”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和前期經驗。

  綜上所述,一個有利於幼兒自主探索、體驗和創造表現的美術區活動設計應關注以上要素,同時,教師在活動區中的有效觀察和適時介入能進一步激發幼兒的探索熱情和表現慾望,只有這樣,才能使美術區活動真正成為幼兒自願參與、自由表現、自主體驗的小天地。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