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創新與發展論文

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創新與發展論文

  摘要: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是一場全面的變革;以學生髮展為本是尋找課程改革的平衡器,這是課程典範重構的兩個方面。而課程理念的創新又包括創新的學校觀、創新的課程觀、創新的教材觀和創新的教學觀。本文試就這兩個方面的問題作一些探討。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理論;創新;發展

  在價值變革的引領下,我國的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在課程典範、課程理念、課程體制、課程文化等方面都有所創新與發展。

  1、課程典範的重構。

  (1)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是一場全面的改革。

  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涉及培養目標的變化、課程結構的改革、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教材改革、評價體系的改革等等,是一場由課程改革所牽動的整個基礎教育的全面改革。它不只是課程內容的調整,而是一場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具體說來,有這樣幾點:

  一是新課程規定了未來國民素質的目標要求,體現了培養高素質人才、為新世紀的發展積極準備的素質教育觀念。

  二是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體現了育人為本,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諧發展的素質教育觀念。

  三是突破學科中心,基於“四基”選擇課程知識,體現了面向全體,切實關心每一個學生,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的素質教育理念。四是建立學生在課程中的主體地位,設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合作學習。這改變了傳統學校只重視“學業智力”,而對其他諸如“社會智力”、“實際生活智力”、“自我認識智力”等“生存智力”均有所忽視的現象,強調對學生進行多元智力教育的素質教育觀念。五是推崇“檔案袋評價”“真實評價”等質性評價手段,體現了多方面評價學生的素質教育觀念。六是調整現行課程政策,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合理設定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課程結構從整齊劃一走向多樣化,從分科走向綜合,體現了給基礎教育注入生命活力需要提供良好政策空間的素質教育觀念。

  (2)尋找課程改革的平衡器:

  以學生髮展為本。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如果堅持“學科本位”,忽視兒童身心特點和社會需求、以及各個學科相互配合的整體效應,這樣就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就深刻分析了以往存在的弊端和問題,鮮明地提出: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以學生髮展為本,把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和個性、潛能開發作為核心。

  2、課程理念的創新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離不開課程理念的創新。

  如果沒有課程理念的創新,課程改革就只能侷限於技術層面而缺乏文化創新的動力。正是這些理念的創新,推動了課程研究,為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注入了一股新鮮的血液,喚起了課程改革的生機和活力。

  (1)創新的學校觀。

  學校是學習型組織,是培養人的機構,而不是官僚機構,不是公司,不是監獄,不是附屬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展開,過去的官僚本位、國家本位等僵化的管理體制正在被打破,學校正在成為教育改革的中心。

  (2)創新的課程觀。

  傳統教育中,課程知識多是文字的,這種文字的課程知識主要有這樣幾個特點:組織上的線性和順序性;單向性,課程知識早已安排好,教師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統一程序進行講授;課程知識是圍繞一個主題或側面來進行論述和描寫的。而新的課程觀則強調課程知識要儘量體現超文字的特點。課程不只是“文字課程”更是“體驗課程”。

  (3)創新的教材觀。

  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堅持“教材是範例”的觀點,認為教材要由控制和規範逐步轉向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成為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的範例,成為不斷獲取知識、提升精神、完善自我的範例。

  (4)創新的教學觀。

  傳統的教學觀把教學視為是知識傳遞的過程,教學被窄化為知識積累和技能訓練。新的教學觀則認為課堂教學不只是課程傳遞和執行的過程,而更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交往、互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雙方相互交流,在對話中不斷建構知識。

  (5)創新的教師觀。

  新的教師觀認為,教師應由傳統意義上的“傳道、授業、解惑”者向批判者、反思者、建構者等轉變。首先,教師要由課程的忠實執行者變為課程的'開發者(尤其是校本課程的開發)和課程知識的建構者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6)創新的學生觀。

  新的學生觀認為,學生是有著完整生命表現形態的發展中的人,具有生命的整體性和發展的能動性。因此,我們應該尊重學生,樹立為學生髮展服務的意識。這就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在學習方面的思考,尊重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把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3、課程體制的發展與上述理念層面的創新相伴隨的往往是體制層面的發展,因為真正意義上的改革必然是二者的同步變革。

  在課程管理方面,需要繼續研究課程體制的統一性、靈活性以及有效性等問題,科學地落實國家、地方、學校三級管理模式,以有效提高課程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適應性。

  4、課程文化的再生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是一項持續不斷的系統工程,注重時間上的全程性與空間上的無限性,營建了一種生活、對話、探究與合作的課程文化模式,實現了課程文化的再生。

  雖然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創新與發展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其中也還有許多“艱難險阻”需要大家克服,但只要大家共同來呵護這棵小樹,用愛來澆灌,用心來關愛,用汗水來培植,這個創新與發展的春天就一定會來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