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園區迴圈論文

工業園區迴圈論文

  一、基本概念

  (一)工業共生網路

  工業共生網路指包含工業共生關係的由若干在經濟上價值共創共享、在利益上互補互惠的企業耦合而成的新型生產組織模式,具有產業生態系統和網路組織的雙重屬性。連結是網路最主要的特點,內部無數活性節點透過各種形式的聯結紐帶結成橫向耦合、縱向閉合的網路。其是類比生態系統模仿食物鏈,使內部企業之間透過副產品有形資源和生態化連結技術無形資源兩個聯結紐帶實現聯絡,建立低成本、具有反饋迴路的物質代謝方式。

  (二)迴圈經濟共生網路

  “資源—產品—廢棄物”單線性粗放式經濟增長模式,導致資源日趨枯竭,環境汙染惡化以及能源價格飆升。“生產過程末端治理”的經濟增長模式,雖然開始注重生態問題,但是在生產過程末端採取措施治理汙染,技術難度大、成本高,很難達到預期目標。而迴圈經濟是與上述兩種經濟增長模式有本質區別的深刻正規化革命,強調按照自然生態迴圈的方式執行,從源頭上防止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目前對迴圈經濟最為一致的認識是:以“減量化、資源化、再利用”的3R原則為核心,透過企業內部小迴圈、企業之間中迴圈和社會化大迴圈,把傳統的依靠資源消耗的線型增長轉變為依靠生態資源的迴圈發展,達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目的,從而實現經濟活動的低碳化和生態化。從迴圈系統的角度看:工業園區實際上是一個生物群落,是由能源燃料供應商、初級次級材料加工廠(生產者)、深加工廠或轉化廠(消費者)、廢棄物迴圈加工廠(分解者)等組合而成的一個企業群。企業之間是透過資金、資訊、政策、人才流動為紐帶的上下游關係,在此基礎上形成類似生態系統的網路。從資源利用角度看:企業生產過程的副產品是另一企業生產過程的原材料,從而建立企業之間各種連結合作關係,形成物質和能量的閉路迴圈,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共同提高。從規劃管理角度看:宏觀上依據規劃、設計和建設工業園區共生網路,實現了其自我組織能力和網路創新能力的提升、低成本競爭優勢的發揮以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協同提高。微觀上產業鏈嵌入共生網路,實施清潔生產,實現企業間產品、副產品和廢棄物的互換,能量和水的梯級利用以及基礎設施的共享。基於迴圈經濟的共生網路既是運用經濟學分析工業園區生態化的有效方式,又是進一步構建生態工業園區的基礎路徑。共生網路是迴圈經濟的主要特徵和重要模式,工業園區是發展迴圈經濟的主要載體;而基於迴圈經濟的園區共生網路本質就是工業園區的生態化過程。

  二、形成機理

  一般來說,工業園區共生網路由四大要素構成:企業主體、產業鏈、資源環境和管理者。這四個要素之間相互聯絡,不可或缺,而且它們本身也形成網路。企業是參與經濟活動和控制資源的主體,產業鏈是企業主體利用不同技術或工藝實現資源形態或用途的變化以及交換資源的通道和方式,資源環境則是企業主體完成經濟活動的物質基礎和媒介,管理者主要指政府部門,對工業園區的經濟活動進行人為規劃。基於迴圈經濟的共生網路,不僅僅對產品生產的不同環節進行連線,更重要的是將園區企業拓撲為縱向閉合、橫向耦合與區域整合的聯絡,使園區同時具備生態性和經濟性的雙重特徵。即使在生態需求沒有成為社會主流需求之前,共生網路的運作也能夠達到經濟性和生態性的雙重效果。因此工業園區共生網路的形成是在以資源環境為約束條件,透過技術協同創新和政府調控引導的共同作用下獲得最大經濟利益的過程,進而建立工業園區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最終實現向生態工業園區的演進。共生網路形成路徑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在市場競爭下自發形成的“自下而上”的方式,一種是在政府支援下進行的“自上而下”的方式。“自下而上”是建立在市場響應的基礎上,透過技術創新滿足企業自身發展和園區整體運作的需求。“自上而下”是政府依靠行政等手段,實現對原有空白園區的規劃和對已有系統的改造。

  (一)經濟利益

  迴圈經濟雖然注重經濟和生態的協調發展,但是迴圈經濟作為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實質上是利益關係的變革。經濟效益仍然是迴圈經濟首要考慮的目標,其次才是生態效益。同時,經濟效益也是企業共生驅使的'內生機制,是建立共生網路的首要條件以及持續的關鍵。迴圈經濟共生網路的形成解決了資源運輸難、成本高的問題,企業從而願意成為產業鏈上的企業;並透過與相關企業建立共生關係,把上游企業的副產品變成下游企業的原材料,使得鏈上的企業都會有一定的收益,降低副產品處理成本。隨著園區內構建的產業鏈逐步發展,會使得鏈上的各企業獲益,並可能形成新的產業鏈,由此,這些鏈上的企業集聚起來,從而獲得規模效益,最終降低生產成本。另外,企業可以在這種共生網路中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減少搜尋成本,防範潛在的風險發生,最終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的經營目標。不完全市場透過資訊不對稱和規模報酬等因素強化這些關係,交易費用和經濟利益增加了制度退出的壁壘,進入共生網路的路徑依賴。

  (二)資源環境

  資源的有限性和環境的脆弱性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不可避免的深層次矛盾。資源環境問題的根源在於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模式,如何處理經濟增長與資源開採、環境保護之間的複雜關係已成為我國經濟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園區經濟短期的快速增長所帶來的能源過度開發、環境的惡化勢必會成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障礙。因此,企業如何實現生產物質消耗最少,並儘量降低對整個生態可能造成的損害,是工業園區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迴圈經濟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為特徵的經濟活動,是解決資源稀缺與環境問題的有效手段。園區引入迴圈經濟後,資源將流向園區內最有效率的節點企業和生產環節,在園區內得到最有效率的配置,在更大程度上做到了資源的最小剩餘,實現物質在企業間的逐級傳遞、多重迴圈以及能量在產業鏈上的分層利用,從源頭上杜絕資源的高消耗和對環境的高汙染,形成園區資源環境的縱向閉合。而且,在企業競爭力不斷提高的過程中,迴圈經濟共生網路的執行又反過來提高企業間協作能力和園區整體競爭力。

  (三)技術創新

  在很大程度上,解決經濟增長帶來的資源和能源枯竭、生態環境破壞等問題依賴於迴圈經濟技術創新。企業作為理性經濟主體,使得傳統生產技術在企業之間交流變得困難,成為制約共生網路建立的主要瓶頸。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要素在企業內部不一定都具備,需要與其他企業、中間組織、研究組織進行合作,這使得技術溢位和轉移是經常的。企業之間的這種技術的溢位轉移,可以使企業獲得對其本身來說的技術創新,加速企業的合作和變革。企業在技術上的創新又會引起相關企業的響應,跟蹤合作企業不斷挖掘資源利用和環境改善的渠道,或者聯合技術攻關,共同承擔技術創新的風險,實現整個園區的技術協同創新。同時,市場競爭結構變動引致技術創新變化,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產生新的市場需求,當這些新的市場需求超過本企業的能力時,會導致新企業的誕生,或者引導相關企業遷入園區。園區達到一定規模時,同樣會吸引更多新企業、新技術的注入。事實上,單個企業不能支配創新的整個過程,為實現創新上下游企業就必須協同進行,企業間的聯絡程度越大,就意味著連結得越緊密,合作得越融洽,就越有利於創新的傳播和發展。技術協同創新實現了企業間橫向上的耦合,保證了園區企業相對於園區外企業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從而使企業產生了建立共生網路的強烈動力。

  (四)政府管理

  儘管建立以共生網路為特徵的工業園區因具有經濟動力能夠持續發展,但這種動力卻更多地體現在園區層面,而並非集中在諸如降低企業物耗和廢棄物水平的微觀層面。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業層面推動共生網路的動力缺失,政府因此成為共生網路形成的重要因素。具體地,園區作為企業集合的實體,需要使系統內各個企業主動按照資源迴圈利用方式來發展的調控,也需要使系統外企業能夠加入進來以擴大共生網路規模的引導,以保持並提高園區在更大區域的競爭力。因此,作為園區經濟受益的主要負責者、區域環境的營造者以及網路營造的管理者的政府必不可少。按照政府制定的園區規劃,可以從總體上減少企業的重複投資,為企業之間的物質、能量及資訊的流動交換提供順暢通道,減少企業在合作過程中發生摩擦的機會。反過來,企業集聚結成共生網路後,一方面會節省當地政府的組織管理成本,另一方面會充分發揮優惠政策的實施效果,激勵企業改善當地環境績效和經濟表現,從而形成享受優惠政策上的專有性。

  三、小結

  透過分析迴圈經濟共生網路的形成機理,能夠為如何構建工業園區共生網路提供有益的啟示。事實上,在我國提出大力發展迴圈經濟的背景下,從長遠發展目標和整體利益出發,站在全國園區發展的高度,以區域、全國乃至國際市場為導向,用迴圈經濟理念推動園區企業建立共生網路,不僅能夠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而且有助提升區域環境績效,其作為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問題的一種有效正規化,將是工業園區未來的一種發展趨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