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結》教學反思

《凝結》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凝結》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凝結》教學反思1

  在上課開始之初,我拿出一塊玻璃問道:這是什麼?然後問道:向玻璃上哈一口氣,會出現什麼現象?這個時候學生都說有水霧。然後,我又要求現在拿你面前的玻璃然後哈一口氣,看看,然後用放大鏡觀察一下。現在想來這樣的開頭還是比較的好的,直接從學生的實踐和觀察中去發現,在操作之中,學生會聯想到自己的生活經驗,然後再根據自己的觀察進行發現,結合了學的生活,並且在老師的指導下能夠更深入的進行觀察,這樣學生對於問題就會有更深入的理解。

  在學生觀察過水霧原來是許多的小水滴之後,我又問了一句:這些小水滴是從哪裡來的?這個問題學生根據生活經驗非常容易的說出。但是我接著問了一句,水蒸氣是什麼情況下會變成水。學生很是容易得出在遇冷的情況下變成水。

  在下面的活動就是研究設計實驗研究水蒸氣在遇到冷的情況下變成水的。在這實驗的設計的過程中,學生還是非常容易完成第一個設計,就是把玻璃片放到一杯熱水上方進行觀察。但是學生們還是沒有想到需要利用對比的.方案進行設計。我如果在學生設計時候,我問一句在其它的情況下是否也會變成水呢?這樣啟發學生進一步進行思考,我想學生會更好的思考和設計。

  在實驗和操作過程,出現了一些問題,就是有的學生在操作出現問題:就是玻璃在加熱的過程,沒有按照要求進行加熱,導致一些玻璃碎裂。我在以後的教學中,需要再加強調需要均勻及適時進行加熱。這樣效果會好一些。還有就是個別的同學沒有事玩火。這個問題現在想來非常的嚴重。需要嚴格的出來。

  在凝結需要放熱的學習過程中,我沒有進行實驗,而是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推理。現在想來如果能夠實驗的話效果會更好的。

  《凝結》教學反思2

  《凝結》是四年級《水迴圈》單元的第三課,是在學習了《蒸發》《沸騰》之後,對水變化的又一重要認識。這次“同課異構”式的課堂教學同研,我們便從此開始,在同研的基礎上,向學生家長開放,請家長走進科學課堂,參與孩子們的探究活動。

  翻開教材,只有兩頁,去掉四幅插圖,只有十句話,其中三句是問題——物體表面的小水珠是怎麼來的呢?對著小鏡子哈氣,會有什麼現象?小水珠是怎樣形成的?三句是提示性的語言——瓷盤加熱後蓋在杯子上試一試、現在我們知道小水珠是怎麼來的啦!原來小水珠……,只有一句“水蒸氣遇冷可以變成液態的水,這種現象叫做凝結。”算是本課要掌握的科學知識。看起來簡單的內容,怎樣才能讓學生清楚、明白,並且有所收穫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我決定還是從鑽研教材入手。對著兩頁教材,我反覆地看,仔細地讀,用心分析每一個問題的目的——為什麼要提這個問題?每一句提示語的指向——這句提示語要告訴我們什麼?每一句話的用意——為什麼要這麼說?然後,根據自己的理解,閱讀教學用書,再上網查閱大量的資料,來充實自己,努力做到:要教給學生《凝結》這一滴水,自己要擁有關於水迴圈知識的浩瀚大海。比如:對於雲、霧、露、霜、雨、雪等這些常見的自然現象,是不是都屬於凝結呢?按照我們的習慣,都是水蒸氣從氣態變成了液態或固態,一般都認為是凝結。但我就是較真:科學概念是這樣的“水蒸氣遇冷可以變成液態的水,這種現象叫做凝結。”只說變成液態的水叫凝結,並沒有說變成固態的冰叫做凝結,這種習慣說法肯定不準確,不準確的知識就不能教給學生。我又根據自己的理解,查閱相關的資料,終於找到了答案:水蒸氣直接變成冰或小冰晶,叫做凝華不叫凝結。因此,在進行“自然界中的凝結現象”這一環節時,只出示了雲、霧、露、雨四幅圖片,沒有出現霜、雪的圖片,給學生一個正確的科學認識。

  在實驗教學的設計上,我從學生剛剛接觸到的對比實驗入手,讓學生髮現對比實驗的相同和不同的條件,自己設計對比實驗,並運用自己選擇的實驗條件進行實驗。有的小組選擇水的溫度作對比,有的同學選擇玻璃片的溫度作對比,也有的選擇水量的多少作對比,在互相交流之後,大部分學生確定將玻璃片的溫度作對比。這個實驗,如果找到了對比實驗的方法,就比較簡單,但如果老師把方法告訴學生,就失去了設計對比實驗的意義,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並沒有掌握對比實驗的設計方法,教給學生自己學會對比實驗,是這課實驗設計的目的所在吧。

  這個對比實驗操作起來比較簡單,如果只安排一個實驗,課堂容量是不是太少?聽了嶽華老師的課之後,感覺一節課也是挺充實的,但我還是想試一試,將雨的形成的模擬實驗也提到這節課來做,一來雨的模擬實驗現象較明顯,操作方法是在沸騰的實驗基礎上進行,學生剛剛做過,也有一定的基礎。於是我將實驗材料放在實驗桌旁,準備學生隨時取用。我還想為學生的實驗再提醒幾點,大家就已經急不可待地開始了,我只好壓下要說的話,讓孩子們在家長的幫助下完成實驗。操作中我發現,沒有我的具體要求,學生的實驗操作得很規範,觀察得很到位,沒想到,由於學生的急性子,造成了我大膽放手讓學生實驗的局面。當學生為自己造出的雨而歡呼時,我肯定了自己的設計思路。

  這節課大約延長了六七分鐘,如果製造小水珠的活動再簡短一些,在實驗方法的指導上語言再簡練一些,也許還可以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實踐、去交流,去表達、去展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