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現狀調查報告

天津市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現狀調查報告

  20xx年下半年,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與相關機構聯合進行了“天津市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現狀問卷調查”。調查以分層定比與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法抽取樣本,調查物件為天津市城鄉中小學三至八年級學生,共回收有效問卷1505個,其中小學中年級學生佔33.2%、小學高年級學生佔32.8%、初中學生佔34%。本報告調查資料來源自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部分,集中涉及人際支援的7項內容,同時列出中小學生經常接觸的8種人及“沒有人”等9個選項,請被訪者做出符合自身情況的選擇,以此為基礎對目前中小學生主觀認定的人際支援現狀及其意願做基本分析,以期為這一問題的深入探討提供參考。

  在今年9月10日——世界第十二個“世界預防自殺日”之前,筆者從各類媒體瞭解到諸多有關中小學生自殺的資訊:河南一小學生因被學校強制購買教輔資料、向父母要錢被拒後上吊身亡;安徽一名9歲的留守兒童因爸媽過年不回家而上吊自殺;遼寧一高中生軍訓中因軍姿不好被老師揚言開除,回家後跳樓自殺……人們無不為他們惋惜:如果孩子有較強的心理承受力,如果當他們受到刺激時有傾訴的機會和物件,如果有人給予他們開導和幫助……悲劇或許不會發生。然而,對這些孩子而言已經沒有“如果”,他們在花季隕落,給生者帶來無盡的悲傷和更多的思索。

  有研究者分析認為,多數學生自殺前是有徵兆的,對那些有抑鬱、孤獨等不良心理傾向的孩子給予恰當的人際支援能在很大程度上挽救生命。對更多的孩子而言,為他們創造和睦、溫馨的人際環境,給予經常性的、全方位的人際支援,對他們的健康快樂成長尤為重要。

  中小學生從哪裡得到人際支援

  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人,是在人際互動中存在和發展的,需要來自不同方面的人際支援,即由他們周圍與其有接觸的人們作為支持者,在彼此交往活動中給予的支援。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際支援是中小學生社會支援的核心部分,這種人際支援既包括來自支持者的對現實問題的化解,比如心情不好時得到安慰、告知內心的秘密、遇到困難時求助;也包括個體在社會生活中收穫被認同、受到尊重等情感支援,比如能讓其感到自信、有依靠等。瞭解中小學生人際支援狀況,進而探討如何更好地滿足他們的多層面需求,具有積極意義。

  對問卷調查結果進行初步統計,得出的基本情況如圖表1,這組資料表明,中小學生人際支援網路有幾個突出特點:

  圖表1 中小學生人際支援情況百分比(%)

  (1)從總體上看,家長、同齡夥伴是中小學生的主要人際支持者。7種情況的平均百分比由高到低依次是:媽媽居首,同學其次,爸爸第三,其他依次是老師、兄弟姐妹、其他人、家中老人、網友;

  (2)媽媽在7種情況中有5種比例最高,但對中小學生“影響最大”的比例低於老師,遇到困難時最願意向媽媽求助的學生比例低於最願意向同學求助的學生比例;

  (3)同學在7種情況中被求助的比例最高,另有4種比例僅次於媽媽。但是,對中小學生“影響最大”的比例僅位居第五甚至低於網友,最讓中小學生“感到自信的人”的比例位居第四,低於爸爸、媽媽和老師等成年人;

  (4)老師被中小學生認為是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人的比例最高,超過媽媽、爸爸約10個百分點。但是在8種人中,學生最願意跟老師在一起的比例極低,排在第六位,學生最願意將內心秘密告訴老師的比例排在最末;

  (5)爸爸在總體上給予孩子的人際支援相對較弱,在7個方面中有4個方面的比例沒有超過一成。但是關於最讓中小學生“感到自信的人”,爸爸被選擇的比例僅低於媽媽1.1個百分點,在全部有關爸爸的比例中排在首位;

  (6)兄弟姐妹和家中老人與孩子共度閒暇的比例均超過父親,在安慰不良情緒方面均超過老師。

  (7)總體上網友被選擇的比例很低,但網友在“影響最大的人”中,高於同學、兄弟姐妹、家中老人和其他人,排在第四位。

  透過對上述資料的初步分析,在中小學生的`人際支援及其意願上反映出的突出問題:一是總體上看,家庭對中小學生人際支援的作用凸顯,但爸爸的支援力度相對較弱,甚至排在同學之後;二是學校老師在對中小學生提供直接的人際支援方面並不具有絕對優勢,同學、兄弟姐妹等同齡夥伴的作用不可低估;三是“沒有人”給予人際支援的佔有一定比例,其中內心秘密不願意告訴別人的學生比例最高。訪談中有學生說:“我遇到不開心的事情就自己忍著,比如和同學鬧不愉快了,我跟誰也不說,自己忍著。不習慣說出來。”也有的說:“我覺得和我家小狗一起玩能感受到更多的快樂。”

  不同年級學生的人際支援有何差異

  為了解不同年級中小學生人際支援的差異,統計中將全部調查物件分為三個年級組:小學三、四年級為中年級組,小學五、六年級為高年級組,中學七、八年級為初中組。統計中以年級分組與人際支援指標進行了互動分析,結果顯示全部7個指標不同年級組之間均呈非常顯著的差異(卡方檢驗P≤0.001)。為了直觀瞭解不同年級組在人際支援方面的總體情況差異,我們做了各年級組平均百分比的圖表(見圖表2)。統計結果顯示,不同年級學生獲得人際支援情況的總體趨勢趨同。具體來看,有兩個非常明顯的特點:一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中小學生從媽媽、爸爸、老師等成年人那裡獲得人際支援的比例明顯下降,即年級越高比例越低;二是與上述趨勢相對應,從同學、兄弟姐妹等同齡夥伴和其他人那裡獲得人際支援的比例明顯上升,即年級越高比例越高。

  圖表2 各年級組學生人際支援情況平均百分比(%)

  從提供人際支援的具體內容的角度來分析,不同年級亦存在差異。

  (1)平時最願意跟誰在一起?媽媽是小學生的首選,小學中年級學生的選擇超過了一半,為52%;而中學生選擇同學的為38.5%,高出媽媽12.9個百分點;選擇爸爸的小學高年級和初中學生分別為1.4%和1.2%,均大大低於同學和兄弟姐妹的比例;各年級組選擇老師的比例都很低,小學中高年級和初中分別為2.8%、1.4%和1.2%。

  (2)心情不好時誰最能安慰你?在中小學生中都是媽媽佔比最高,小學中、高年級分別為47.1%和40.7%,初中為25.6%;其次是同學,三組分別為14.8%、22.7%、27%,均排在第二位;能得到爸爸安慰的三組分別為13.4%、8.5%、7.8%,小學高年級低於家中老人,初中組低於同學;值得注意的問題是,11.7%的初中生心情不好時沒有人安慰。

  (3)誰對你影響最大?與其他指標明顯不同的是,對中小學生提供人際支援最多的媽媽在孩子心目中並非影響最大的,三組分別為11.2%、14.8%、20.9%,小學中年級組甚至低於爸爸;而老師的影響突出出來,在三個年級組都排在第一位,分別為24%、24.9%、25.8%,明顯高出媽媽12.8、10.1、5.9個百分點,高出爸爸11.4、12.5、9.4個百分點。這組資料反映出的突出問題,一是網友對小學生的影響相對較高,兩組分別為10.8%和12%,二是回答沒有人影響的兩組小學生分別為20.2%和17.4%,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小學生對人際影響認識模糊。

  (4)在空閒時和誰在一起的時間最長?三組學生的選擇,比例最高的都是媽媽,分別為34.1%、28.3%、29.7%;其次都是同學、兄弟姐妹,三組差異不大;選擇爸爸的分別佔11.6%、8.1%、8.6%,小學高年級和初中組選擇爸爸的比例低於選擇家中老人1.4和1.9個百分點。

  (5)最讓你感到自信的人是誰?排在首位的,小學中年級選擇的是老師,達到29.7%,小學高年級和初中都是父親,分別為25.1%和21.9%;而媽媽在小學兩組中分別為27.9%、22.7%,都排在第二位,初中組為18%,低於同學,排在第三位。年級越高的學生從媽媽、老師那裡得到自信的比例越低,而從同學、兄弟姐妹等同齡夥伴那裡得到的自信越多。

  (6)內心的秘密最願意告訴誰?小學中年級告訴媽媽的最多,達到39.1%;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一比例大幅降低,小學高年級減少到27.5%,初中減少到17.6%;小學兩組中,告訴同學的僅低於告訴媽媽的,分別為20%和24.5%,初中組中,告訴同學的為27.1%,超過媽媽近一成;告訴兄弟姐妹的三組比例均排在第三位,分別為13.8%、10.9和15.4%,均高於告訴爸爸的比例。

  (7)遇到困難時最願意向誰求助?小學中年級選擇比例最高的是媽媽,為25.1%;小學高年級和初中排在首位的都是同學,分別為27.6%和26%,高出媽媽9.1和2個百分點;小學中年級和初中排在第三位的是爸爸,分別為18.8%和14.3%。總體上看,年級越高遇到困難願意向爸爸求助的比例越低;小學高年級向老師求助的比例相對較高,為22.1%,僅次於向同學求助的比例,排在第二位,高出媽媽、爸爸3.6和6.3個百分點,小學中年級和初中分別為16.2%和11.1%,均低於媽媽、爸爸、同學的比例,排在第四位。

  資料分析對我們的啟示是:不同支持者在不同方面有不同的作用,中小學生心理問題和生存困難的排解需要全方位的人際支援。

  如何為中小學生提供人際支援

  中小學生的人際支援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其心理狀況和行為選擇。強化人際支援,最大限度地滿足他們的合理需求,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多方面幫助,對於保障其身心健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強化家庭的基礎作用。對成長中的中小學生而言,家庭首先是其賴以生存、得到最多人際支援的場所,家庭成員主要是父母應當成為孩子最親密的人和給予孩子最多幫助的人。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對父母等成年人的依賴逐漸減弱,這是客觀現實,但父母依然在全部人際支援中佔有絕對重要的位置。從小學高年級和初中組學生回答“你認為最讓你感到自信的人是誰”的問題中我們看到,父親的比例都是最高的,這種父親給予的精神力量與其他具體問題從父親那裡得到較少幫助形成巨大反差。這一方面說明父親對孩子的作用是巨大的、不容忽視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父親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需求的忽視,以及履行父職的缺陷。這種狀況提醒我們,要改變父親缺位的狀況,學校和相關社會機構尤其要注重強化父職教育以促進父親與母親實現優勢互補,在家庭中給予孩子更多的人際支援。

  第二,強化教師的協調作用。透過分析調查資料得出的結論是,從總體上看,老師對中小學生人際支援的作用相對較小,這是始料不及的,但並不意味著老師在對學生的人際支援中無所作為。因為我們同時看到,在中小學生心目中,認為老師對其影響最大的比例最高,這一結果表明老師具有較強的權威性。老師的工作特點是面對學生群體,或許在滿足個體學生的具體需求方面不如家長,甚至不如同學,但在幫助家長和學生髮揮積極作用方面則有獨特的協調作用。比如,向家長傳遞學生在校表現資訊、促進家校合作、指導家長理性面對孩子、給予家長具體幫助孩子的理念與方法,等等;透過組織學生活動、融洽學生之間關係、增強學生互助等方式促進同學之間積極的人際支援,發揮同齡夥伴彼此關心、愛護、溝通、交流作用等。以間接的方式給予學生人際支援,老師有著明顯的優勢,其作用無可替代。

  第三,強化同伴的互助作用。本次調查顯示出的同齡夥伴對中小學生的人際支援作用之大,與以往有關未成年人調查所顯示的結果有很強的一致性。所不同的是,從中小學生人際支援的具體方面,我們進一步發現了同伴作用的細節,以及在不同方面同齡夥伴的具體優勢和劣勢。比如,中學生最願意和同學在一起、心中的秘密最願意告訴同學、遇到困難最願意向同學求助等比例均高於成年人,心情不好時最能得到安慰和空閒時間在一起時間最長的是同學的比例僅次於母親。相對而言,從總體上看,同學的影響作用遠不及父母和老師等成年人,同學所給予的自信感也明顯低於成年人。這一結果提醒老師和家長,要充分認識中小學生與同學及其他同齡夥伴交往的積極作用,主動為他們的溝通交流、互幫互助創造條件、提供保障。同時有意識地在現實生活中和利用網路工具促進彼此互動,加強與他們的聯絡,並起到引領、促進學生間積極交往的作用。同時,要以積極的態度向孩子學習,在與其溝通中直接或間接瞭解他們的需求,幫助他們解決自身難以解決的問題,以強化成年人對中小學生影響大、給予他們自信等更多的優勢。

  此外,本次調查反映的中小學生人際支援的空白狀況尤其需要引起重視。那些心情不好時沒有人安慰、沒有人讓其感到自信、心中的秘密不願告訴任何人的學生,是最容易出現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尤其應給予特殊的關愛,以預防其薄弱環節被不良刺激擊破。另外,網友對中小學生的影響相對較高,如何減少其消極影響、使其發揮積極作用也值得關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