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國海龜就業現狀調查報告

2016中國海龜就業現狀調查報告

  為了更好地研究我國留學歸國人員就業現狀,2016年3月--7月,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聯合北京海威時代教育諮詢有限公司開展了本次調研。調研主要面向回國發展的各類留學歸國人員,其學歷涵蓋從高中、本科以至博士多個層次。研究問題涉及其行業分佈、薪酬水平、回國原因以及職業規劃等。此次調查共收到820份問卷,其中,被調查者中,女性居多,佔到近70%,年齡主要集中在26-35歲。受訪者學歷多為碩士,主修專業以商科佔主導。

  情感與文化因素影響是海歸回國的主要因素

  《2016中國海歸就業調查報告》顯示,家庭因素,尤其是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對子女出國發展具有重要影響。調查發現,海歸人員的父母學歷水平相對較高, 44.8%取得了本科學歷,17.7%取得了研究生學歷,甚至有4.7%取得了博士學位。

  海歸選擇回國就業主要原因排在首位的是“情感與文化因素的影響”,佔43.7%。隨後分別是“國內整體經濟前景好,政治穩定”,“國外形勢不利於外國學生就業”,分別佔37.1%,23.4%。此外,國內的社會網路,海歸政策,所學專業的就業前景也是海歸回國的主要原因之一。

  看重所選城市的經濟發展和公共服務

  《2016中國海歸就業調查報告》顯示,被調查者選擇目前工作城市的理由排在第一的是“經濟發展快”,超過半數被調查者選擇這一項。“基礎設施配套齊全”“產業基礎好”“公共資源集中”“有較好的人脈關係”依次佔35.9%、31.0%、30.7%、27.3%。比起生活環境是否舒適優美,被調查者更看重基礎設施和公共資源是否完善齊全。此外,選“相關人才政策吸引”有17.6%,說明政府的人才政策起到一定作用。由於現在一線大城市房價高企,租房和生活成本也令人不堪重負,6.8%被調查者選擇了“房價等生活成本較低”。

  相當數量的海歸所學專業與實際工作不匹配,需逐漸調整適應

  《2016中國海歸就業調查報告》顯示,超過六成的被調查者目前是基層員工,而成為高層管理人員的被調查者只佔總數4.7%。22.4%為基層管理人員,11,2%為中層管理人員。

  在稅後月收入方面,被調查者的收入範圍集中在5000—10000元,佔46.9%。收入在15000元以上的佔11.3%,16.6%能達到10000—15000元。而低於5000元的人數佔比超過四分之一。

  “所學”與“所用”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調查發現,超過半數的被調查者認為工作內容與海外所學的匹配程度一般,而有四分之一的被調查者認為“不怎麼匹配”。15.1%認為工作內容與海外所學非匹配。認為“完全不匹配”的人較少,佔7.4%。

  不熟悉國內就業形勢是當前海歸就業群體的主要劣勢

  《2016中國海歸就業調查報告》顯示,經過多年的海外歷練,留學人員擁有廣闊的國際視野和全球網路,掌握著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商業模式,富於創新精神、飽含創業熱情,在創新創業方面具有先天的比較優勢,在中國社會發展、推動創新創業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同時也存在著很多較為突出的劣勢。

  不熟悉國內就業形勢和企業需求是新生代海歸就業群體的主要劣勢,此次受訪者中間,有超過半數的海歸缺乏職業生涯整體規劃,不明確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調查發現,近四成被調查者希望得到資深HR和中高層管理人員的現場培訓或講解,從而瞭解企業招聘時的要求和行業乾貨,並且還希望透過筆試和麵試模擬訓練提升求職能力。他們希望得到更多的求職指導和職場經驗分享。

  民營企業更傾向於為海歸員工提供更豐富的優惠待遇

  《2016中國海歸就業調查報告》顯示,大部分受訪企業在招聘時更傾向於使用海歸,僅39.5%的`企業在招聘時沒有明顯區別,這表明海歸群體在回國就業過程中仍存在一定優勢。此外,從不同型別單位對招聘海歸的傾向性來看,事業單位在招聘時對海歸人士沒有任何偏好。而隨著單位性質的變化,國企、外資/合資企業、民企、海歸創業民營企業和其他單位如NGO對海歸的偏好逐漸增加。

  調查顯示, 82.5%的單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對海歸員工採取了傾斜性待遇。如20%的單位認為海歸員工在本單位的晉升途徑更快捷,17.5%的單位給予海歸員工的工作崗位更核心等。

  其中,50%的國企表示會讓海歸員工進入更核心的崗位,外資企業對海歸員工的特殊待遇相對分化,相比之下,民營企業會為海歸員工提供更豐富的優惠待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