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出版滿意度調查報告

圖書出版滿意度調查報告

  “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之氣。” 在今天,讀書已經成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在加快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中,圖書的內容和形式能否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出版業的服務能否滿足讀者的需求?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日前對讀者進行了網路調查,形成了20XX年度圖書出版滿意度調查報告,我們編髮此報告,希望以此提振從業者的信心,為出版行業發展提供資訊參考。

  出版業以服務讀者為旨歸,而讀者的需求又總是在不斷變化。對圖書出版滿意度的調查研究,實際上是對某一特定時段的出版業態的研究。研究既以作為接受者的網民為研究物件,更強調網民的認知和體驗,傾向於從“讀者”的視角出發來界定“出版”,即出版主要是指出版工作者對圖書、報刊、電子、網路、音像等載體所承載的內容進行編輯、印刷、複製以及發行的整體過程。因此,關於圖書出版滿意度的調查實質上就是就網民對現階段圖書的編輯、印製和發行的整體過程以及在整個過程中所產出的產品、所提供的服務是否滿足了他們的意願以及滿足的程度如何進行的調查。

  本次調查為網路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29744份,涵蓋我國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港澳臺地區。內容涉及網民對出版工作者的職業認知、購買圖書看重的元素、感興趣的圖書型別、讀書目的、對當前圖書不滿意的原因、對不同載體圖書的偏愛度和有效獲取圖書資訊的渠道七個方面。

  1、近半數網民將出版工作視為“文化的職業”

  本次調查在“對出版工作者的看法”一問中設定了“神聖的職業”“文化的職業”“普通職業”和“商業氣息濃厚的職業”4個選項。資料顯示,近半數的網民將出版工作視為“文化的職業”,而合計近六成的網民認為出版工作是“文化的職業”和“神聖的職業”。

  “神聖的職業”和“文化的職業”反映了網民對出版工作者“專業性的職業”的認知,即認為出版工作者是值得尊重和肯定的,是具有面向文化的專業技能的職業群體;而“普通職業”和“商業氣息濃厚的職業”則體現出網民對出版工作者“非專業性的職業”的判定,即把出版工作者視為沒有規定性的專業技能且更側重以營利為工作目的的職業群體。從調查結果來看,出版工作作為一種“專業性的職業”被多數人認可。大部分網民對出版工作的認知定位既符合圖書出版生產文化產品的事實,也體現了網民對出版的一種潛在要求,即出版工作者應以專業性的文化生產為工作核心。但還有41.9%的網民並沒有把圖書出版這一職業當作“專業性的職業”來看待,且認為圖書出版工作是“神聖的職業”的所佔比例僅為11.0%。這一結果對圖書出版從業者來說不容樂觀。圖書是人類思想、智慧的產物,是以傳播知識、傳播文化為目的,用文字或其他資訊符號記錄於一定形式的材料之上的著作物。圖書出版工作是生產這一文化產品的工作,所從事的職業文化性極強,但這一文化性並沒有得到全社會的普遍認可。網民對圖書出版這一職業的文化性認知度不高,相應地對於圖書的文化價值認知度也會受影響。

  2、“內容”是網民選擇圖書最看重的因素

  本次調查在“您選擇圖書主要看中哪些元素”一問中,共為網民設定了9項圖書關注元素供其多選,這些元素分別為內容、作者、書名、封面與裝幀設計、出版社、開本大小、電子書的音影片多媒體表現形式、厚度和其他。資料顯示,有近八成的網民選擇了“內容”一項,這意味著提高網民的閱讀滿意度首先必須確保圖書內容的質量。

  圖書出版作為文化產業,要奉行“內容至上”,而“作者”作為影響網民購買行為的重要元素也要被理性地、積極地運用起來。既然更多的網民將出版視為“文化的職業”,那麼他們自然對文化的品質有所要求,而文化的品質需求反映在圖書上就集中體現為“內容需求”。圖書的內容應當堅守有趣味、有養分、有傳承、有創新這“四有”原則:有趣味是吸引讀者購買書籍的動力,一本書想要以最快的速度吸引讀者關注並激發讀者購買慾,必須在內容上展現出趣味性;有養分強調的是圖書內容的品質和規格,出版從業者應當為讀者提供有精神營養價值的圖書,圖書的內容應當具有幫助讀者提升精神境界、豐富文化內涵的作用;有傳承是指圖書的內容要力求“長壽”,即不被時代的浪潮所淹沒,在任何一代讀者那裡都具有閱讀價值;有創新則要求圖書出版不要千篇一律,要挖掘新穎的內容,拒絕模式化的僵硬的工業化複製生產。

  3、讀書目的主要是“個人擴大知識面”和“消遣娛樂”

  在“您讀書的目的是什麼(多選)”一問中,有51.5%的被調查者選擇了“個人擴大知識面”,選擇“消遣娛樂”的也達到了50%,而選擇“陶冶情操”“考試與學習”和“工作需要”的都在30%以下。

  大部分網民讀書都是出於滿足相當個人化的需求,他們讀書的直接目的是充實自己或讓自己愉快,而非為社會或者他人提供服務或價值。“消遣娛樂”這一目的映射出當前圖書出版和讀者閱讀的“媚俗”和“享樂主義”傾向問題。當前,為不少讀者津津樂道的“大眾文化”是“文化工業”產出的消費品,它的顯著特徵就是大批次的生產和複製。作為一種“共享文化”,它透過對大眾需求的'迎合與滿足來實現其消除雅俗文化邊界的目的,並最終導致審美多樣性的逐漸消亡。圖書消費者渴求的無差別的“事物歡悅”與無節制的“狂亂生活”打破了閱讀上的等級差距(比如精英和大眾間的差距),也讓圖書出版呈現出過分的娛樂化、模式化甚至是低俗化的傾向。出版工作者需要明確的是,出版業首先強調的是文化,而後才是產業。作為文化“把關人”的出版工作者只有在集體無意識的“烏合”潮流中堅守品質,引導正確的圖書閱讀和消費取向,才能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4、“內容空洞”和“價格高”是對圖書不滿意的主要原因

  調查資料顯示,網民對圖書不滿意的原因主要是“內容空洞”和“價格高”,其次為文字差錯率高、內容不能滿足讀者需求、過分炒作、內容低俗和裝幀低劣。

  在整個調查中,圖書的內容問題都被反覆地呈現出來:出版的職業認知以文化為核心,實際上要求的就是內容的文化品質;影響網民購買行為的最主要元素是內容;圖書型別關注度的差異存在也是基於圖書內容差異和內容需求差異;而網民對圖書的不滿意原因在總體上又率先指向了內容空洞。內容是圖書的核心競爭力所在,有品質的圖書必然具有一定的社會價值和文化影響力。而且圖書內容還要保證創新性,杜絕模仿和複製。“價格高”在諸種類型圖書的不滿意原因調查中都位列榜首,而這個問題應該從兩個層面來分析:一是當下圖書市場上確實存在圖書價格過高的現象,一些書的價值本身並不符合它的價格,紙質書的價格如果過高,勢必會造成消費者的“厭買”情緒;二是目前國內的讀者在買書一事上還有所保留,一些讀者雖然也有閱讀意願,但還是會更傾向於向圖書館或他人借閱,或是購買價格低廉的盜版圖書,而從根本上說,這還是消費者沒有對圖書形成健康合理的價值判斷。

  5、傳統的紙質書仍是讀者最偏愛的閱讀載體

  在被問到“您最喜歡閱讀什麼載體形式的圖書”時,51.9%的網民選擇了“紙質書”,紙質書由此位列圖書載體偏愛度排行榜首位;選擇“手機閱讀”的被調查者佔比26.8%,位居第二;之後依次是“電腦螢幕閱讀”和“Kindle閱讀器”。這表明,紙質書仍是網民最偏愛的圖書載體,而以“手機+電腦+Kindle”為圖書載體的數字閱讀方式也為越來越多的網民所青睞。

  網民最偏愛紙質書閱讀,一方面受紙質書閱讀已形成了長久的習慣性傳統影響,另一方面也與其他形式閱讀載體的功能技術尚待開掘和完善有關。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帶來了各種媒介應用功能的提升,媒介面向人、服務於人的態勢鮮明。“報刊、廣播電視、網際網路所依賴的技術越來越趨同”,“媒介一體化的趨勢日趨明顯”,“媒介融合”時代業已來臨。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數字閱讀想要進一步最佳化升級,一是要在數字閱讀的技術應用中保留紙質書閱讀的優點,二是要以提供更立體的服務為旨歸,在確保內容品質的基礎上更多地考察讀者的身心感受,且重視提升使用者黏度,利用優質的品牌和服務把“流動客”轉化為“常客”。

  6、生活實用類、文學類、休閒時尚旅行類和歷史類圖書最受青睞

  本次調查依據圖書大體內容共列舉了14類圖書,分別為哲學社會科學類、文學類、藝術類、金融經濟類、休閒時尚旅遊類、自然科學技術類、網路流行類、成功勵志類、歷史類、教育類、政治軍事類、情感類、生活實用類和動漫類。統計資料顯示,消費者最關注的圖書型別的前四名為生活實用類(27.2%)、文學類(25.1%)、休閒時尚旅遊類(24.2%)與歷史類(24.0%),最不關注的圖書型別是動漫類(6.4%)。

  毋庸置疑,圖書消費是一種精神生活的增值消費,因為它是在物質生活得到保障的前提下進行的,所以並不以“雪中送炭”為目的,而是一種實在的“錦上添花”。網民表現出的對生活實用類圖書的高度興趣反映了現代人對於提升生活品質的迫切願望,“生活”決定了此類圖書的易讀性和貼近性,而“實用”則證明網民對此類圖書的技術性和可操作性有所要求。休閒時尚旅行類圖書也有相類似的特點,只不過從目的上看,這類圖書的娛樂消遣意味更強。文學類和歷史類圖書都是有助於充盈讀者精神內涵的圖書型別,且並不特別要求讀者具有極強的理性思維。不過需要明確的是,它們自身就在內容主題和藝術品質上具備較大差異,而不同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生活地域的網民對這兩種型別的關注程度也有所不同。總體而言,讀者對不同圖書型別的關注體現的是他們的個體需求差異,出版從業者因此需要樹立“因人而異”的生產意識。

  7、“獲取圖書資訊渠道”:微信的公眾號位列榜首

  資料顯示,透過“微信的公眾號”獲知圖書資訊的網民佔比最多,其次是“周圍人推薦”,傳統的“報紙廣播電視的推薦”僅僅排在第三位。具體而言,首先,調查資料顯示,“微信的公眾號”和“微博”兩個獲取圖書資訊渠道的相加佔比達到了48.6%,由此可見新媒體平臺已經成為網民獲取圖書資訊的重要陣地,而相較之下,透過傳統的大眾媒介和實體書店來獲取圖書資訊的人數比例反而要低一些;其次,透過“出版社等自建網站”和“噹噹網等圖書銷售網站”來獲取圖書資訊的網民合計佔比達到了38.3%,這說明網際網路也是圖書資訊傳遞的重要平臺;最後,調查中有29.7%的網民選擇了“周圍人推薦”這一獲取圖書資訊的渠道,這表明圖書口碑仍然是出版企業應該關注的重點之一。

  出版工作者應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種資訊傳播渠道,以整合性思維應對未來消費者的各種閱讀需求。從內部來說,人們獲取圖書資訊,除了需要渠道廣闊,還應該有針對性、有質量、有效率;而從外部來說,消費者如果可以透過圖書資訊連帶獲得其他領域的相關有效資訊,那麼就一定會提升其對圖書出版的滿意度。大資料時代,出版企業可以透過和資料公司合作進行“使用者畫像”(年齡、性別、學歷、星座、語言風格等)分析,以此來實現對讀者的細化分類,然後根據各型別讀者的需求進行圖書的選題策劃和出版營銷。

  8、數字時代內容仍為首,“使用者體驗”亟待出版業提升網際網路思維

  當前數字技術的飛速革新,以及各行業以“優勢互補”為基點進行的互動式協作發展,已經將圖書出版推向了一個全新的生長業態當中。從讀者方面來看,物質生活的滿足正不斷地激發著他們對精神生活的更高追求,閱讀作為一種知識汲取方式和娛樂消遣方式,必然會給讀者群體帶來精神上的愉悅和享受,而被視為“場景時代”五大技術力量的大資料、移動裝置、社交媒體、感測器和定位系統也將在未來進一步刺激讀者對圖書出版全方位的體驗性需求。如何能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的需要,為他們提供滿意度較高的服務,也由此成為圖書出版從業者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從目前來看,傳統的紙質書閱讀仍然在讀者的閱讀中佔據相當的比例,而像手機、電腦、Kindle閱讀器這些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圖書載體也確實正以其極高的便捷度吸引著更多的讀者。

  網民對出版工作的文化性認知還有待提高。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圖書出版市場上快餐類書籍、跟風類書籍、內容淺薄的書籍數量較多,讀者在選擇圖書時,容易被低水平的圖書資訊“淹沒”,也使內容過硬的圖書無法“跳出來”,從而令讀者對出版系統喪失信心,進而對出版工作的文化性缺少認同。而讀者對出版工作的其他認知還是比較符合出版工作的實際屬性的,這也反映出網民仍然把圖書消費視為一種文化消費,區別於一般的消費行為。

  圖書出版依然需要堅守“內容至上”的原則,內容才是圖書的根本競爭力所在。與媒體行業相通,圖書出版行業只依靠形式創新和“噱頭”炒作等短期行為,可能在市場上獲得快速回報,但從長期看,掌握過硬內容生產能力的出版部門,才能擁有在市場站穩腳跟的能力,才能被讀者尊重和接受。

  同時“內容空洞”是網民對圖書不滿意的重要原因,聯絡讀者的選擇因素,內容的重要作用在出版領域形成了某種“閉環”。對內容的不同選擇和態度,可能在出版領域形成“好者越好,差者越差”的持續效應。只有內容過硬,讀者對圖書的價格才會相對寬容,圖書出版如果不能實現“物超所值”或是“物美價廉”,也至少應該做到“貨真價實”。

  網民對紙質書籍的鐘愛仍舊持續促進著紙質書籍市場的穩定發展。應該看到,在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今天,紙質圖書的生命力有可能令它的生命延續遠超某些預測。然而,“媒介融合”趨勢的不斷加強以及“場景時代”的滲透,必然會刺激讀者對圖書載體提出更高的要求。圖書資訊的傳播、圖書購買的衝動,越來越多的來自自媒體等移動網際網路應用,出版工作者應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種資訊傳播渠道,以整合性思維應對未來消費者的各種閱讀需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