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市區勞動力轉移調查報告範文

關於市區勞動力轉移調查報告範文

  XX區是一個農業大區,也是一個勞動力資源大區。目前,全區共有農村勞動力24萬,佔總人口的46%,農村勞動力16萬人,佔農村人口的67%。據區就業局統計,現我區農村的富餘勞動力共有7.3萬人,佔勞動力總數的45%,已轉移就業3.6萬人,佔49.3%,每年新增勞動力0.4萬人。2007年全區外出務工人員達3.9萬人。2007年前三季度全區農民人均勞務收入93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65.7元,增長39.85%。其中,農民人均在本鄉地域內勞務收入112.7元,同比增長14.07%;農民人均外出從業收入780.7元,同比增長46.94%。勞務經濟已成為我區經濟新的增長點和一項新興產業。XX區發展勞務經濟的主要做法是:

  一、提高思想認識,形成戰略決策。XX區經濟基礎薄弱,工業發展相對滯後,幫助農民脫貧致富是全區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發展勞務經濟是解決農民脫貧致富,增加農民收入的一條現實途徑和必然選擇。2003年以來,區委、政府下發了《關於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意見》,要求逐步建立起政府推動,市場主導,農民自主流動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機制,努力形成內部大轉移,城鎮大吸收,向外大輸出的農村勞動力轉移格局,確立了用15年時間轉移農村勞動力9萬人,年均轉移6000人的戰略目標。在每年召開的全區勞動就業工作會議上,將勞務轉移培訓任務以責任狀的形式分解量化,定期檢查,把檢查結果作為考核鎮班子幹部實績和獎懲的重要依據,形成了全區上下自覺層層抓落實的.良好態勢。

  二、搭建機構平臺,形成工作網路。為了實現全區勞務經濟大發展、大提高,XX區狠抓了勞務輸出工作機構建設,形成區、鄉(鎮)、村三級工作網路,為促進勞務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證。

  一是成立了以區委、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常務副組長,區級四大班子分管領導任副組長,勞動保障、農業、教育、科技、公安、工商、稅務、財政、就業等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領導小組,定期召開協調會,分析工作新動向,研究解決新問題,推進全區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2006年,為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成立了XX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中心,每鎮配備1名專職副書記,擇優6名選調工作人員,專抓農村勞動力轉移服務工作,為促進全區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和幹部力量。

  二是建立了鄉鎮、辦事處勞動保障平臺。按照機構、人員、場地、經費、制度和工作“六到位”的標準,在全區各鎮、辦事處建立了勞動和社會保障事務所,統一裝備了計算機、印表機、傳真機等現代辦公設施,配備專兼職工作人員100名,負責做好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各鎮在開展勞動力資源摸底調查的基礎上,建立了農村勞動力資源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資料資訊庫,並錄入微機,實行動態管理。各村聘請了勞務輸出資訊員,負責用工資訊的傳送和外出務工人員的組織。同時,我們還對基層工作人員開展了業務培訓,使他們熟悉政策,掌握操作程式。目前全區形成了區有勞動市場,鎮有勞動保障事務所,村有勞務輸出資訊員的三級勞務輸出服務體系。

  三、開闢多種渠道,拓展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空間。以最佳化農村勞動力資源配置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堅持產業轉移與空間轉移相結合,集中有序轉移與自發分散轉移相結合,穩定性長期轉移與臨時性季節轉移相結合,疏通轉移渠道,增強各類載體的吸納功能。

  一是組織勞務輸出。採取各級政府統一組織,各類中介組織、經紀人介紹、本地在外經商辦實業的能人帶動等多種途徑,開闢外地勞動力就業市場,大規模組織勞務輸出。幾年來,全區已集中組織勞務輸出1.2萬人。

  二是大力發展城鎮經濟。透過招商引資,建大企業、上大專案,採取積極鼓勵、放手發展和政策扶持等措施,引導個體私營經濟由單一流通型向多元型經濟發展,城鎮經濟快速發展,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能力明顯增強。幾年來,全區共引進億元以上專案25項,千萬元以上89項,新上改擴建專案241 項,娃哈哈、小肥羊等 13 家國內知名企業落戶臨河,截止20年末,全區擁有各類工商企業和個體私營業戶1.5萬戶,吸納農村勞動力1.6萬人。

  三是加快城鎮建設。透過配套中心集鎮水、電、路、通訊的基礎設施,大力實施新區建設和舊城改造,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城鎮的集聚功能明顯增強。目前,全區有1.1萬名農民從土地中分離出來,進入城鎮務工經商,興辦實業。

  四是開發勞動密集型產業。依託本地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地培育一村一業、一鄉一業,透過資源的深度開發,吸納農村勞動力。幾年來,全區已培育成畜牧養殖、肉羊育肥、水產養殖、蔬菜生產加工、糧食加工等各類專業村組110多個,從事專業生產的農民1.7萬人。臨河新華鎮新豐村615戶有520戶搞韭菜種植,從業人員1300多人,20xx年全村韭菜總收入達3400萬元,人均收入達12400元。

  四、強化管理引導,形成服務體系。一是加強資訊服務。引導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一方面加強區勞動力市場建設,與區外蘇州華碩、廣東東莞光鼎、蘇州精華、蘇州飛利浦、呼市漢鼎5家勞動力轉移基地常年進行用工資訊溝通和聯絡,與本地維信、春雪等100多家企業建立了企業用工資訊庫,為本地和外出務工人員提供用工資訊、政策諮詢、求職登記等一條龍免費服務;另一方面發揮駐外辦事處的作用,廣泛收集用工資訊。20xx年以來,共收集用工資訊1.2萬條,近5萬個工作崗位。二是強化技能培訓。我區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相對偏低,農村勞動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佔88.2%,且普遍缺少一技之長,制約了勞務經濟的發展。針對這種情況,區委、政府將臨河一職中(國家級重點職業中專)和農廣校確定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發揮職業學校的教學優勢,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臨河一職根據市場對人才的需要及新形勢下企業對勞動力的需要,透過創新“三技六能”人才培養模式,使學生掌握了創新思維方法,擁有了創造開發技能,獲取了創業實踐本領,滿足企業的需要,又為農村勞動力順利轉移就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們與春雪集團聯合舉辦的紡織培訓,理論課由一職講解,實踐課到春雪集團,由企業技術人員進行現場講解。使培訓農民既提前得到了崗位鍛鍊,又提前認識了企業,熟悉了環境。目前,我區培訓專業有計算機、汽駕、機修、烹飪、美容美髮、家政服務等15個。截止20xx年底,共培訓勞動力2150人,其中,為廣東東莞、蘇州等地開展“訂單”培訓輸出勞動力500多人。同時,各鎮結合實際,採取集中辦班、以會代培、印發資料、諮詢服務、召開現場招聘會等形式,組織開展了以轉變觀念為主要內容的引導性培訓,參培人數達到1.2萬人次。全區初步形成先培訓、後輸出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制度。在抓好培訓的同時,我們採取多種渠道,籌集資金,嚴格專案資金管理,使“陽光工程”培訓和扶貧培訓經費全部用於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為我區勞務經濟發展提供了資金保證。三是組織有序流動。近年來,我們充分發揮政府在勞務輸出上誠信度高、組織力強、行政推動、建立勞務協作關係、維護合法權益等方面的優勢,積極穩妥地組織開展有序輸出工作,採取補貼職介費,代買火車票、宣傳勞務輸出政策和勞動就業法規、釋出用工資訊等形式,為外出務工人員提供廣泛服務。每年春節前,組織返鄉過節的務工人員召開座談會,交流思想,溝通訊息,增進感情。春節後,組織召開外出務工人員歡送會,為外出務工人員佩帶紅花,讓他們真正體會到區委、政府的關心和支援,增強外出務工人員的信心。四是加強輸出後的跟蹤回訪,保障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我們先後在外出務工人員相對集中的北京、天津、蘇州、廣東、西安、XX市等城市設立了勞務輸出辦事處等專門服務機構,負責考察用人單位,收集用工資訊,安置外出就業人員。駐外辦事處與當地企業不僅建立了穩固的勞動力供求關係,還為外出務工人員提供了各種維權服務。2003年以來,先後為打工人員提供各類諮詢服務1.2 萬人(次),調解勞資糾紛27起,為務工人員追回工資2萬元。

  五、規範工作程式,最佳化工作模式。在勞務輸出工作中,我們注重對勞務輸出規律的探索,經過幾年的實踐,基本形成了“一考二訓三輸出”的工作程式。“一考”,即考察用工企業。在選擇用工企業時,先組織人員到輸入地有關部門和企業考察,經考察合格後再組織輸出;“二訓”即:嚴格進行輸出前培訓。用工企業考察合格後,根據用人單位的要求,依託培訓基地對外出務工人員進行引導性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輸出的質量;“三輸出”即加強輸出管理。在輸送人員過程中,始終把人員的安全放在首位,每一次輸出都派專人全程護送。

  為提高勞務輸出的組織化,確保輸出人員留得住,我們初步形成三種勞務輸出工作模式。一是能人帶動模式。以親情、鄉情為紅線,發揮能人帶動作用,做到輸出一人,致富一家,帶動一片。二是幹部帶動模式。由鎮幹部領頭帶隊,組織農民外出承包工程。三是基地輸出模式。在培訓基地培訓後,集中安置在勞務輸出基地。

  XX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在實際工作中也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有的農民思想觀念陳舊保守,缺乏敢闖敢幹精神,“小富即安”思想嚴重,不願外出務工;有的用工單位工資水平低,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農民有後顧之憂;培訓基地的專業設定與農民意願不相符;參訓農民選擇專業存在盲目性,一哄而上,造成個別專業過熱,有的專業過冷;資金補助不充足,難以開展時間較長,技術密集型的培訓專業等等,都需要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認真加以解決。

  在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要按照國家和自治區的要求,圍繞統籌城鄉發展,推進“三化”和新農村建設程序,繼續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力度,大力發展城鄉經濟,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促進農村土地規模化和集約化經營,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一是繼續加大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宣傳力度,引導農民轉變思想觀念,吸引、鼓勵更多的農民自覺自願主動的參與到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上來,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圍。

  二是進一步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力度。整合培訓資源,加大培訓投入,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數量與質量,實現勞動力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轉變,轉移就業人員由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增強農村勞動力的市場就業競爭力。

  三是進一步推進“三化”程序。圍繞構建“一市三區”和新農村建設,加快推進城鎮化建設,增強產業和人口集聚功能,提升城市帶動能力。大力實施工業立區戰略,加快培育壯大五大主導產業,提升產業層次,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提高工業整體水平和效益,為轉移農村勞動力提供產業支撐。推進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培育壯大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龍頭企業,完善農業產業化經營鏈條,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