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健康發展現狀調查報告

民企健康發展現狀調查報告

  民營企業是民營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近些年來,黨中央和國務院不斷完善關於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基本理論、方針、政策和制度,為民營經濟發展營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政策、法制環境。就我縣而言,縣委、政府以“四縣”戰略為中心,大力推動民營經濟發展,全縣民營經濟呈現迅速發展、壯大的良好態勢。民營企業作為縣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縣域經濟主體和推動我縣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但是,發展的水平和質量還不高,總體上仍處在初創階段,面臨的問題還很多,主要表現在:發展不夠,總量和規模仍然偏小;瓶頸制約,生產要素供應緊張;觀念障礙,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最佳化;體制不順,服務體系薄弱;素質不高,部分企業內部缺乏嚴格的管理制度和規範,民營企業長期累積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

  如何支援、引導現有民營企業實現向更高層次的過渡,是一個迫切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本文擬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一個淺顯的分析。

  一、我縣民營企業現狀

  企業的發展一般要經歷創業期、成長期、穩定期三個階段。企業在解決生存和盈利問題,完成原始積累之後,隨即進入從技術、管理、品牌、商業信譽等方面迅速提升市場競爭力,從而把企業做強做大的重要階段。我縣民營企業發展現狀表明,總體上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和實力,民營企業正在從以數量為主的快速增長向以質量全面提高為主要特徵的穩步增長轉變,正處在向更高層次過渡的關鍵時期。目前的基本狀況是:

  (一)企業數及主要經濟指標快速增長,已成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但總量和規模依然偏小。

  “十二五”以來,我縣民營企業發展較快,年,註冊企業數達到244個,比上年增長6.1%。企業資產總額19.46億元,比上年增長29.31%。年實現增加值9.45億元,利潤1.72億元,上繳稅金1.51億元。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38.57%、上繳稅金佔全縣財政收入的55.86%。其中129個民營工業企業(不含個體工業,下同),完成工業總產值13.71億元,比上年增長25.77%,增加值達到5.48億元,佔全縣生產總值的22.37%,佔全部工業增加值的78.86%。民營企業對全縣經濟增長的貢獻日益突出,在我縣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但企業總量及規模不大,民營工業企業平均資產總額797.6萬元,平均從業人數為68人,平均完成工業總產值1054萬元,平均實現工業增加值420萬元,與國內先進縣市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年規模內24家民營企業總收入和稅金等指標不敵一個“枝江大麴”或“稻花香”。

  (二)重點民營企業成長加快,企業實力不斷髮展壯大,但知名大企業和著名品牌仍然奇缺。

  經過十幾年的創業和發展,民營排頭兵企業成長迅速,我縣民營企業群體中已出現了像東聖集團、永安車橋、綠陵化工和楚原化工公司等一批有影響的公司和企業,綠陵化工和楚原化工公司納入省政府 年“三個三工程”的百家重點中小企業。年銷售收入超過億元的企業2家,其中東聖磷複肥2.77億元,永安車橋公司1.05億元;平均資產總額超過5000萬元的企業5家,其中有2家企業的資產總額超過億元。曾經獲“湖北省著名商標”的企業和品牌有湖北東聖化工集團有限公司“東聖”牌磷化物、磷礦粉,遠安鳴鳳鎮糧食購銷公司“鳴鳳”牌大米、麵條,宜昌森源食用菌有限責任公司“森源”牌食用菌、食用菌菌種等。截至年底,規模以上民營企業資產總額達到14.15億元,縣屬規模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0.65億元,首次突破10億元大關。民營企業中的知名企業和品牌逐步增多,實力逐漸增強。但民營企業規模仍普遍較小,競爭實力還不算強,品牌知名度不高,尤其缺乏像“枝江大麴”、“稻花香”這樣在全國具有競爭力的企業品牌。

  (三)經濟結構提升,經營領域不斷拓寬,產業集聚效應初顯,但產業鏈條尚未形成。

  我縣民營經濟在行業分佈上,從初期的以輕工、建築、運輸、商貿服務等領域為主,開始向重化工業、機械加工、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等領域拓展。在結構規模上,以勞動密集型和中小型企業為主;在產業佈局上,以小規模、分散化經營為主,現已有部分行業出現集約化、專業化經營產業,主要集中在等一批特色產業群或產業基地,產業集聚效應日趨明顯,但產業配套環境並不十分理想,企業協作意識不強,單打獨幹闖市場;產業結構上主要仍處在以初級產品或粗加工為主階段,企業的高新技術產品不多,產品的技術含量較低,整體技術水平依然不高,產業鏈尚未形成。

  (四)經營機制和管理模式正在向現代企業制度轉變,但經營管理的家族式、粗放式未能徹底蛻去。

  我縣的民營企業在組織形式和治理結構上,以家族企業並家族經營的企業為主,正逐步向多元投資主體的公司制企業發展,但經營管理的家族式、粗放式未能徹底蛻去,離規範的現代企業還有相當差距。企業治理結構應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而發生改變,即由所有權與經營控制權合一的狀態轉變成兩權分離的狀態。具有一定規模和發展前景的民營企業,只有依據企業組織變化的規律適時調整其組織結構,才能適應企業發展的客觀需要。

  二、民營企業創業和健康發展的主要制約

  民營企業的創業和發展可以有不同的路徑選擇。專家學者總結了我國民營企業發展的三種基本模式:一是技術驅動型,立足於本地豐富的科技資源,將智力成果演變為市場化導向的科技成果,再演變為高科技中小企業,進而發展為高科技大企業;二是市場驅動型,在本地科技資源短缺的情況下,藉助環境和市場機制的優勢吸引各地人才和技術成果,發展民營企業;三是資本驅動型,傳統產業領域的民營企業積聚了一定的資本,受市場需求的直接拉動,進而實現資本向其他行業的投資。上述三種模式各有所長,技術驅動型有豐富的科技實力作後盾,市場驅動型有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環境作保障,資本驅動型則受益於雄厚的民間資本和專業的企業家精神。

  我縣民營企業的發展模式基本上是資本驅動型,突出特點就是眾多的民營企業由投資者自主創辦或在前些年由縣屬和鄉鎮企業改制而成。我縣礦產資源豐富,這是我們加快民營企業發展的最大優勢。但在基礎設施、資金融通、科技資源、創業文化、中介服務體系等方面的種種相對不足,制約了民營企業的創業壯大,影響了我縣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

  一是資金融通渠道亟需拓寬。這是全國各地民營企業普遍面臨的共性問題,也是我縣民營企業發展的短板。資金問題說到底是個信用問題。融資難的癥結在於徵信體系不完善,企業信用得不到證明,銀行不敢放款。融資渠道不暢在較大程度上延緩了我縣民營企業資本擴張,影響了企業的規模化發展。

  二是市場服務體系亟需健全。企業在管理諮詢、人員培訓、企業診斷、技術評估、技術經紀等方面的服務需求還不能得到很好的滿足。特別是技術預見、產業預測等關係企業技術創新路線選擇的重大資訊還難於獲取。

  三是產業結構亟需調整。民營經濟在我縣產業分佈特點是越來越集中於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特別是在第二產業的比重不斷上升,年第二產業佔52%。主要是機械製造、化工以及各種輕加工工業為主,體現了“工業立縣”戰略成效顯著。但是在我縣四大主導產業中,各產業發展並不平衡。從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考察,磷化產業發展最快佔54.9%,機械加工業佔17.6%,新型建材7.8%,農產品加工5.3%。大量中小型民營經濟的過度湧入少數資源型行業,可能形成惡性競爭局面,則會使本來就弱小的民營經濟遭受致命打擊。在這些產業中,許多民營企業由於高耗能、高汙染和較低的附加價值已經對經濟增長質量產生十分不利的負面影響。民營企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刻不容緩。

  四是企業管理體制亟需完善。隨著市場化程度的提高、企業規模的擴大,建立在牢固的血緣、地緣、人緣基礎上的管理模式已經成為一些民營企業快速壯大的桎梏之一。憑個人經驗進行技術診斷、市場判斷,憑個人意志進行經營決策、產權管理,往往影響企業的發展前程。現在一些民營企業的家族制已經影響到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向產權多元化和以兩權分離為特徵的現代企業治理結構的轉變勢在必行。

  三、民營企業健康發展的途徑

  實現民營企業的健康發展,推動民營經濟邁上新臺階,既要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又要加大政府的服務、監管力度。積極探索以改革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新路徑、新經驗,加強政策引導,健全服務體系,為民營企業創業、發展打造一個好的平臺。

  (一)加快硬環境建設步伐,為民營企業的創業和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

  追求投資風險最小而利潤最大化是資本的本質屬性,也是民營企業投資內在、本能的需求。良好的投資環境可以有效規避投資風險,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加快硬環境建設步伐,既可為民營企業的創業和發展提供優質的`空間和條件,又能進一步增強對投資者的吸引力。

  一是加快城鎮建設,增強縣域經濟發展的“龍頭”效應,全方位最佳化縣域基礎設施及人文環境。從我國的實踐看,小城鎮的發展,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對帶動了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增強縣域經濟的競爭實力有著直接的作用。積極推進以縣城為核心的城鎮體系建設,最佳化城市環境,不斷提升人氣,凝聚財氣,提高品位。引導生產要素儘快向城區、重點集鎮集和口子集鎮聚合重組,為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拓展空間、創造條件。推動市場建設和商貿流通專業化、規模化,逐步形成農產品集散地和農業產業化基地。從而為民營企業創業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和基礎生產要素。

  二是要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極力推進縣域全方位環境最佳化。重點在農村交通、通訊、生產條件、人居環境等方面實現改善,形成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廣大農村為腹地,城鄉相容的區域資源配置體系,以提升縣域吸引力,增強投資者的信心。

  三是加快工業園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優質服務、興園強縣”的總體思路,切實加快工業園區建設。要堅持“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標準管理、高效益經營”的原則,完善基礎設施,創新管理與發展機制,為工業企業規模聚集提供平臺。

  (二)提高服務意識,營造民營企業創業和發展的優越環境氛圍。

  提高民營企業的創業熱情,促進企業的發展,必須方方面面形成合力,共同營造一個有利於吸引投資、人才、技術,有利於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環境氛圍。

  一是要轉變觀念,提高行政機關和公務人員的服務意識。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要建設服務型政府,強化各級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服務型政府職能的核心內容是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即由政府來建立一種公共服務的供給體系,由政府或社會來有效(及時和足量)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擴大的公共服務需求。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利益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發展縣域民營經濟必須強化縣級政府服務職能。全縣各部門都要自覺地把對民營經濟的認識、觀念、做法和體制轉變過來,把發展民營企業作為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和主體來抓。要加強管理,提高公務員的行政管理和服務素質,實現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體現服務。

  二是實施扶優壯強,培育壯大一批引領民營經濟發展的龍頭企業。具體要做到明確扶持政策,設計科學的評估體系,選擇一批成長性較好的民營企業予以重點扶持。根據我縣資源優勢和發展實際,繼續重點抓好磷化工、新型建材、機械加工、農產品深加工四大支柱產業,全力實施好“416”工程,堅定不移地扶持骨幹企業的發展壯大。鼓勵和支援現有民營企業與國內外同行業大公司大企業,特別是國內外知名公司合資合作、嫁接改造,實現企業規模、技術、管理、品牌、人才和市場的全面提升。加大對重點企業開拓本地市場的支援力度,在政府採購和我縣一些重點建設專案的建設過程中,從程式上優先讓本地民營企業或產品參與競爭,在同等條件下優先使用本地企業和本地產品。重獎有突出貢獻的企業和管理人員。

  三是透過建立健全企業徵信體系,建立銀企合作機制,促進政府、企業和金融資本的良好互動,為企業貸款融資創造條件。目前的銀企現狀一邊是民營企業融資難,而另一邊是各商業銀行資金難放出,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兩難”的問題,首先應由政府牽頭在相關單位建立民營企業的信用資訊庫,將企業在各商業銀行以及工商、稅務、法院、檢察院等單位和部門的信用資訊和其他資訊歸集起來,作為商業金融機構資信評估、提供擔保、發放貸款的重要依據。然後逐步擴大信用資訊庫的涵蓋範圍,使其成為覆蓋全縣各類企業的資訊平臺。在搞好資訊平臺建設的同時,加大對失信行為的懲戒力度,減少失信行為的發生,從而實現改善銀企關係。鼓勵和支援各金融機構提高對民營企業的貸款比重。鼓勵民營企業以股權融資、專案融資等方式籌集資金,鼓勵民間資本組建信用擔保機構。

  四是加快建立和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為民營企業發展提供全方位、高水平的社會服務。整合科技資源,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資訊、技術諮詢、技術轉讓和人才培訓等服務,提高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培育一批能為民營企業發展提供高水平專業化服務的中介機構,如風險投資、融資擔保、經濟法律諮詢、智慧財產權保護、證券與產權交易等,形成一批優秀的中介服務機構。為民營企業走向國內外大市場鋪設通道。

  (三)強力推進民營企業向工業園區聚集,促進產業產業鏈條和產業叢集形成。

  目前我縣民營企業發展雖然面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但也有著自身的先天優勢,既有豐富磷、煤、銅等礦產資源、林業資源及名優特農產品,又有工業園的大量閒置資產,這些都是我們獨特的優勢和基礎條件。高起點、高質量建設好園區,推進民營企業分類向工業園區聚集,真正實現將我縣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一是要根據我縣資源優勢和基礎條件,制訂縣域經濟發展規劃體系。要在進行充分科學分析基礎上,建立縣域經濟發展綜合規劃和專題規劃,突出搞好工業園區規劃。要增強規劃的嚴肅性,專案的引進或企業入園都必須依據規劃進行科學論證,杜絕在園區建設上和企業入園上的主觀性和隨意性。將民營經濟發展提高到一個新層次。

  二是工業園區要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延伸產業鏈,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叢集。鼓勵企業聯盟互助,聯合發展。在民營企業普遍規模偏小,市場競爭力不是很強的情況下,必須儘快改變企業單打獨鬥闖市場的局面。要大力支援以民營企業叢集發展為導向的園區建設模式,透過政府的整體規劃、政策傾斜,促進園區內民營企業在專業技術、配套生產、市場開拓方面的協作。促進我縣民營企業結成“聯合艦隊”,在技術開發共享、流動資金拆借、產業鏈上下游協作、市場調查分析、網路營銷、開拓國際國內市場等方面建立緊密的聯盟互助體系。實現企業優勢互補,縮短創新週期,提高研發成功率,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

  (四)著力提高企業素質,引導民營企業轉變增長方式和法人治理結構。

  一是加大財稅政策支援力度,推動民營企業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透過財政投入的引導,促使企業加大技術研發投入,使企業逐步成為技術創新活動、技術成果轉化和應用的主體,成為我縣高新技術產業的主導力量。縣政府制定對民營企業建立技術中心、研發中心,開發新產品、新技術和申請授權專利的予以一定的扶持。支援民營企業創名牌,對已獲得國家、省名牌產品、馳(著)名商標稱號的民營企業,政府給予重獎,並享受各項優惠政策。

  二是大力推進民營企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民營企業走資源高效利用、生態環境良好的發展道路。民營企業只有順應了結構調整的要求和調整的規律,才能保證以後的健康發展。

  三是指導民營企業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比較規範的現代企業制度。引導民營企業實施人才戰略,加大對民營企業主進行培訓力度,透過培養和引進壯大民營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適時引導和鼓勵具備條件的民營企業透過相互參股、員工持股等多種形式進行規範化的股份制改造,建立多元、開放的企業產權結構。指導建立公司制的民營企業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比較規範的現代企業制度。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