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農村祠堂功能作用的調查報告

關於農村祠堂功能作用的調查報告

  關於農村祠堂功能作用的調查報告

  調查時間:20xx年7月11日——20xx年7月17日

  調查地點:安福縣赤古鄉赤谷村、集豐村、書山村

  調查物件:劉氏宗祠、謝氏宗祠、李氏宗祠

  一、前言:

  祠堂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和標誌,是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的象徵和民俗文化的代表。從民俗學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詮釋時代文明”。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發展,資訊化科學技術在農村的傳播和教育的普及,農村傳統的祠堂文化也受到現代文明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祠堂文化在沿襲歷史傳統風俗習慣的同時,也正在經歷著不斷的演變。祠堂文化不是農村特有的傳統文化,但是卻比城鄉祠堂文化的傳統習俗保留得更加完整,傳承和沿襲的風俗習慣也比較完備。但是,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日程的推進,農村傳統的祠堂文化的歷史傳承與演變的歷程也更加迅速。假如說宗譜是平面的非物質的宗族歷史文化遺產,那麼祠堂是立體的物質的宗族歷史文化遺產。從大處講,祠堂乃是華夏各姓氏子孫緬懷祖先,尋根謁祖的聖殿;是傳承華夏鄉土文明和文化血脈的根基;是華夏民族和宗親鄰、凝聚宗親人心的精神支柱,它有利於宗族的團結,進而促進國家民族的大團結。因此,傳承和保護我們傳統的鄉土宗祠文化對於保護整個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遺產來說意義重大,並且作為中國民間儲存最好的一種古建築群體,祠堂留給後人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社會價值。我們應該透過怎樣的方式來保護和沿襲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並能讓其發揮特有的功能來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社會和諧呢?我們小組在本次暑期社會調查過程中透過走訪的赤谷鄉的赤谷村、集豐村、書山村三個村,對當地具有代表性的劉氏宗祠、謝氏宗祠、

  李氏宗祠進行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並且對當地的居民和宗祠的管理人員進行了訪談,從而瞭解到一些關於宗祠的文化習俗和發展;瞭解當地的一些歷史故事;瞭解宗祠祠堂在村民心目中的地位,從中薰陶性情,學會關心與體貼、懂得感恩、懂得飲水思源;瞭解我們身邊的對歷史遺產傳承與保護的渴望。

  為了讓更多的人瞭解祠堂這一特殊建築及其重要性,喚起大家對歷史遺產的保護意識,讓這一承載著豐厚的歷史底蘊的時代產物不至於絕跡,們小組在本次暑期社會調查過程中透過走訪的赤谷鄉的赤谷村、集豐村、書山村三個村,對當地具有代表性的劉氏宗祠、謝氏宗祠、李氏宗祠進行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並且對當地的居民和宗祠的管理人員進行了訪談,從而瞭解到一些關於宗祠的文化習俗和發展;瞭解當地的一些歷史故事;瞭解宗祠祠堂在村民心目中的地位,從中薰陶性情,學會關心與體貼、懂得感恩、懂得飲水思源;瞭解我們身邊的對歷史遺產傳承與保護的渴望。透過我們小組的調查並結合在網上閱讀的有關宗祠文化的資料,結合和綜述了被訪者的觀點看法,作出瞭如下的調查報告:

  二、農村祠堂概況

  1、祠堂的起源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其傳統文化不僅獨特,而且淵源流長。祠堂文化作為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組成部分,遠在幾千年前的夏商周便開始萌芽,到宋代形成較完備的體系,明、清時發展到了高峰。從某種意義上說,祠堂文化的繁榮側面反映了這個歷史時期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是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的具體體祠堂的由來。祠堂起源於氏族社會逐步解體之後,是由同一個祖先所生、自成系統的血緣親屬集團與地緣組織統一而成的宗族組織,在居室外獨立建造的祭祖、尊賢、求神的場所。漢代正式出現祠堂的名稱。宗族透過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來體現封建宗法的根本原則,顯示宗族至尊的族權。祠堂也就成為宗族祭祀的聖地,它象徵著宗族的團結。當然,也有些人通常把祠堂簡單理解為死去祖先的家,神靈所聚之地,祭祀祖神陰靈的場所。根據本次調查訪談的幾位有名望的老人介紹,他們村裡面宗族的祠堂基本上都是在明清時候建的,祖籍都在江浙一帶,搬遷的原因有的是為了躲避戰亂,有的是為了做生意的。

  2、祠堂的修復

  透過實地調查我們發現,農村祠堂的拆遷、修復和重建都沿用原來祠堂的'地址。據記載,古人在修建祠堂的時候,特別講究風水,把祠堂風水的好壞看作是宗族興衰的關鍵,所以在建祠堂的時候選址十分講究,一般要求注意龍脈和生氣來源,背山面水,明堂寬大,方正,水口收藏,無衝突,無爭鬥等現象。祠堂的大門前面還有石獅,門前格外寬敞。

  2、祠堂的建築特點

  在這次社會實踐調查中,我們發現農村祠堂的重建很多都沿襲了原來祠堂的建築特點,或者是直接按照原來的建築修復。據我們觀察,赤谷鄉的每個村重新修建的祠堂都沿用了原來的橫樑、地址、牌坊,祠堂的中心建築都沒有改變。其建築規模宏大,造型莊重,建築精美,講究風水,講究門面造型,樣式都是事先根據某個地方祠堂的圖紙來修建的,人們一看就知道是祠堂。祠堂是祖先的神靈所聚之地,所以祠堂裡供設祖先的神主牌位,大殿正中設正龕,左右各設配龕。它像附著在牆上的小殿閣,神主擺在閣中,前面用帷幕掩飾,後來有的用大長方形術桌,將神主擺設在桌上。一般的家柯正龕往往是供從現在的長輩算起的考(父)、祖、曾祖、高祖四世的神主,五世後則將神主遷到配龕上去。始祖是百世不遷的,永遠擺在正龕上。其祠堂的規模還根據當地宗族的大小來定,據調查瞭解,重修的祠堂都是本宗族的人集資修建,有的家族女丁是不出資的,而有的宗族女丁也可以出少量資金來參加本宗族祠堂的修建。一般會在祠堂大廳的右面牆上把出資的人的名字和金額寫出來,會在左面的牆上記錄當時宗族裡面出現的傑出人士,比如當官的、考上名牌大學的等等。在調查過程中我們還發現,在劉氏大宗祠的橫樑上放有大量的竹葉,其寓意是“開枝散葉”的意思,竹多而葉茂,想必是祖先們希望自己的子子孫孫們能夠人丁發達旺盛。我們還發現,所有的祠堂大門的門檻都比較高,門前都有兩隻巨大的石獅做嚮導。

  三、祠堂的功能作用

  祠堂是民間非物質文化的載體,祠堂的建造融合了包括雕刻、繪畫、書法等在內的多種民間工藝,是勞動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結晶。例如:戲臺的鬥角形屋頂是順應當地氣候同時結合美學的產物,在實用的基礎上給人以美的感受,從某種意義上使祠堂有了欣賞價值;純手工工藝下鑿就的栩栩如生的鏤空石窗、富麗堂皇的鑲金天花板、精雕細琢的浮雕等等,無一不顯示出當時工匠的智慧與高超的技術,這也是民間極其寶貴的財富。祠堂又是物質文化的歷史遺產,就祠堂建築本身而言,大部分祠堂建於明清兩代,是歷史長河中的沉積岩,有著不可替代的歷史人文價值。祠堂還是聯絡血脈的紐帶,由於戰亂、饑荒等各種原因,祖先們從一個地方遷到另一個地方,其子孫後代則遵著先輩的訓誡越走越遠。但是,祠堂的族譜卻把整個宗族的的子子孫孫都記錄了下來,祠堂的祭祀加強了血緣關係,聯絡了族屬感情,強化了家族內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祠堂還可以豐富人們的日常生活,祠堂原始的功用之一就是展示文化,就這點而言,我們完全可以延伸其特點,將祠堂作為書畫展覽、地方特色展覽、土特產展覽乃至某些榮譽展示的舉辦地點。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充分發揮祠堂的功用,還可以讓村民加深對文化方面的重視程度,普遍提高村民的文學素質和文化素養。可見,祠堂文化作為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社會價值。在社會新農村建設日程不斷推進的今天,祠堂在農村的功能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祭祀祖先或先賢

  祠堂的是最常用的祭祀祖先的場所,每個祠堂都會有本宗族的祖先或是先賢的牌位,族中人每逢清明、端午、重陽等節日都會定期去祠堂祭祀、供奉自己的祖先,有的也會在辦理紅白事或是族中大事的時候來祭祀祖先,據說有的人要外出遠門或者是從遠處歸來時都會第一時間去祠堂祭祀跪拜自己的祖先。據說,很多宗族的祭祀典禮都很隆重,像擺酒席一樣,會燃放煙花爆竹,有戲臺的祠堂還會請人來表演各種節目,可熱鬧了。現在農村的祠堂都傳承了祭祀祖先的風俗習慣。

  的東西,如婦女不得隨意入,族人修建居室不得有礙祠堂風水等。但更多的是一些積極的內容,像族人損壞祠堂物件必須賠償,族人之間要和睦相處,嚴禁行竊、嫖娼、賭博、狼狽為奸、仵逆尊長等有違家族道德的行為等,對違反者進行教育,使之改過遷善。當在祠堂審判犯法的族人時,族眾都要去旁聽,藉此引以為鑑。雖然.隨著我國法制社會的健全,這種族規的作用已經有些弱化,但畢竟還是在農村社會中發揮著一定程度上道德規範的作用。

  四、祠堂的功能演變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學技術的發展,資訊時代的爆發加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日程的日益推進,傳統的鄉土祠堂文化日新月異,祠堂的功能發生著不斷的演變,現如今在農村祠堂演變的功能作用主要有:

  (1)、村內文化交流、傳播場所

  (2)、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陣地,如解決群眾、民事等內部糾紛,選舉村幹部等

  (3)、管理宗族的財務出納,照顧鰥寡孤獨

  (4)、農村休閒娛樂聊天場所

  (5)、先進文化傳播、教育的重要基地

  五、影響農村祠堂功能發揮的因素以及建議

  1、宗祠內部管理不善

  根據本次調查走訪,我們瞭解到,赤谷鄉三個村的祠堂只有在特殊的日子才會開放,祠堂平時都是大門緊鎖、閉門不開,這樣不利於充分運用和發揮祠堂的功能作用。祠堂的大門鑰匙在族中只交給一個人保管,有些祠堂也至多有三個人有鑰匙,極大地限制了把作為日常活動場所祠堂的利用價值。祠堂內部很多地方都積滿著厚厚的灰塵,裡面擺設桌椅的地方有好幾處還長了蜘蛛網,似乎好久都

  沒人動過,衛生狀況令人擔憂。據祠堂負責管理鑰匙的人介紹,祠堂只有在辦紅白事的時候打掃,其他時候都不會清理打掃。

  2、有關部門重視度不夠

  據集資重修祠堂的內部族人介紹,政府、村委會對祠堂的重修資金沒有給予過任何的資助,完全是由族中人自己商量,按照男丁人口自願出資修建的。在調查走訪中,我們瞭解到赤谷村的劉氏祠堂在重修宗祠時男丁每人出資1000元、女丁每人出資300元,而書山村的李氏祠堂在重修時因為當地的李氏家族人口比較少,女丁又不參加出資重修祠堂,因此李氏祠堂重修時每個男丁的出資額是3000元,這個數字真不小,對於一個生活在農村的農民來說,承擔這筆費用無疑有些困難。另外,很多地方的村委會和鄉政府都沒有利用祠堂來作為文化交流和傳播的場所,認為祠堂僅僅只是某一姓氏家族的活動基地,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毫無關係,從不干涉或是過問祠堂內部發生的大小事務。

  3、祠堂本身條件有限

  祠堂功能的發揮和應用還受到許多條件的限制,如資金問題、空間不足、缺少人力物力的支援等等。要把祠堂發展為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陣地,管理宗族的財務出納,照顧鰥寡孤獨,發展成農村休閒娛樂聊天場所或是先進文化傳播、教育的重要基地,都需要有關部門的支援和足夠的資金。在農村,現有條件下祠堂要發揮這些功能似乎比較困難。

  4、宗祠的發展滯後於時代的發展

  宗祠作為中國傳統的文化遺產,其歷史悠久,風俗習慣比較保守,發展相對於時代比較滯後。尤其時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發展進步的今天,宗祠文化的發展和弘揚都比較落後,作為傳統文化,也有其保守的成分,還有很多族中的傑出人士在一舉成名之後也不怎麼注重宗祠的擴建發展。而且,村裡的人大多沒有發展和弘揚祠堂文化的想法,大多數只是把祠堂看做是單純的宗族符號的標誌,只是為了保留對祖先的悼念。

  為了充分發揮祠堂的功能作用來支援和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把祠堂變成農村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和先進思想文化傳播的陣地,促進精神繼承和弘揚祠堂文化,我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一、各級政府應該十分重視祠堂這個特殊“載體”,充分利用祠堂資源,挖掘祠堂文化積澱和傳統道德積澱,將祠堂打造成村史教育陣和農村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和先進思想文化傳播的陣地。利用祠堂來加強群眾對姓氏宗族的認同感和歸屬,以便實現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將祠堂打造成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的陣地。祠堂文化作為地方傳統文化,是最具個性特徵的文化,有著突出的地域性,它所承載的是千百年來歷史文化的積澱,村兩委要不失時機地引導祠堂活動,可以在祠堂積極傳播和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培育時代道德風尚,為用先進文化佔領農村祠堂陣地作了有益的探索。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充分發揮祠堂的功用,還可以讓村民加深對文化方面的重視程度,普遍提高村民的文學素質和文化素養。

  三、保留古老的鄉村祠堂風貌,發展旅遊和休閒觀光業。祠堂作為農村特有的傳統文化,建築宏大,引人入目,具有一定建築文化價值,祠堂的建造融合了包括雕刻、繪畫、書法等在內的多種民間工藝,是勞動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結晶,可以將祠堂作為書畫展覽、地方特色展覽、土特產展覽乃至某些榮譽展示的舉辦地點。隨著城鄉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群眾生活的日趨富裕,對年代久遠、儲存較好、體現地方特色的農村祠堂,加以保護和整修,在一些條件成熟的地方,以祠堂為中心進行的旅遊景點開發以及展覽館、博物館的改造。透過網路、圖片、文字展示等的宣傳,讓民眾加深對祠堂歷史、文化、建築審美價值的認識,增強人們對祠堂文化研究旅遊的興趣和慾望。這樣一來,既有利於保護我們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也有利於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繁榮,同時也為祠堂文化的發展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五、結束語:

  透過這次暑期社會實踐調查,我們對祠堂文化和祠堂的功能作用都有了較深的理解。作為一名大學生,應該保護我們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祠堂就是我們珍貴的歷史遺產,也是對人民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視,還是對當地民俗的尊重和對其人文價值的肯定。在新的歷史條件,我們要充分發揮祠堂在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功能作用,把祠堂變成農村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和先進思想文化傳播的陣地,促進精神繼承和弘揚祠堂文化,努力把祠堂打造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陣地,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