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國(企業)採購調查報告
2016中國(企業)採購調查報告
10月21日,以“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重塑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為主題的“2016中美採購與供應鏈高峰論壇”在上海外高橋喜來登酒店隆重召開,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釋出了《2016中國(企業)採購調查報告》。本次論壇由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主辦,中物聯採購與供應鏈管理專業委員會承辦,得到了上海市商務委員會和國內採購與供應鏈領域知名企業的大力支援。
會上,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採購委核心專家組組長鬍珉代表中物聯做了“2016中國(企業)採購調查報告”的釋出。據瞭解,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作為我國採購與供應鏈領域中標杆性的社團組織,其使命之一即在推動採購與供應鏈領域創新性發展,自2008年起,已經連續九年開展全國性的企業採購調查。此次中國採購管理調查開始於2015年年底,調查物件主要為中國企業。透過調查,發現了目前中國企業採購管理的基本現狀主要分為5個方面特點。
採購作為職能部門逐漸受到企業的重視。但同時,企業對採購職能的定位明顯過窄。調查顯示,92.2%的企業設有專門的部門或者人員進行採購工作。有77.1%的企業,採購部門所承擔的基本任務範圍,已經從直接材料和間接材料的採購拓展到服務專案的採購。此外,多達95.3%的企業中,採購的首要職責是降成本。調查還發現,中國企業最看重的因素為價格。
採購模式由分散採購進入到集中採購發展階段,高度集中採購與適度分散採購協同發展。調查顯示,中國企業以集中採購為主的採購模式比例不斷提升,2009年僅有17%, 2015年有60%,2016年已達到61.9%,進入集中採購發展階段。針對不同的物料,採購模式也不盡相同。調查顯示,直接物料以集中採購為主的數量約佔調查總體的61.91%;39.22%的調查企業在進行間接物料時,採用分散與集中的比例大致相當的方式;約32.89%的調查企業在採購服務時,以分散採購為主。
採購尋源以本地化為主,以降低採購成本,區塊鏈特徵顯現。調查資料顯示,中國企業採購原材料的國家或地區佔比最高的仍然是國內,達到62.9%,更有54.5%的企業表示只選擇國內供應商開展外包、分包業務。
供應商管理成為企業採購工作的核心內容之一。在供應商開發方面,擁有完整的供應商開發過程、系統並已經全面實施的企業比例快速提升,從2014年的40%,上升到2016年的67%。在供應商質量管理方面,中國企業有完善的供應商質量管理過程、系統的比例也在穩步提高,從2014年的56%,提高到2016年的68%。在供應商評估方面,評估體系緊跟企業戰略發展、客戶和市場要求,有標準供應商評估體系的企業比例高達75.6%。對於供應商淘汰機制方面,僅有9.9%的企業沒有建立供應商淘汰機制,43.5%的企業有有效的淘汰機制。
採購資訊化行業標準化程度較低,採購資訊系統缺乏協同與智慧創新。從這次調查中的企業採購資訊化現狀可以看出,雖然有88.5%的.受調查企業應用了ERP系統來管理採購業務,採購資訊化普及率提高。但是仍有53.4%企業認為現有采購系統中更多的功能尚需開發。受調查企業中僅有4.8%的企業在統計採購資訊時,使用智慧市場分析工具。電子採購等其它資訊科技的應用也都處於初級階段,這表明企業採購的資訊化標準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尤其是採購過程中,對於智慧性、創新性資訊科技的使用。
此外,該調查報告還針對目前中國採購和供應鏈領域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對企業採購管理提出了相關建議:加強對採購管理作為企業發展的戰略重要性的認識;尋源戰略更應結合企業長期發展的戰略,不應短視;採購管理部門應該多與外界對標,深刻理解供應商管理工具的使用細節是否到位及增強技術對採購管理的支援作用。